聖水庵村

聖水庵村

聖水庵村隸屬萊城區高莊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南12公里的蓮花山下。東鄰鋼城區顏莊鎮,西與響水灣連界,北依譚家樓,南鄰尚家莊、沙嶺子村。村裡有540口人,380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聖水庵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人口:540口人
  • 耕地面積:380畝地
抗日戰爭時期聖水庵屬新甫縣,建國後先後隸屬汶南區南冶鄉、高莊人民公社、顏莊人民公社、南冶鎮、高莊街道辦事處。
寺廟正中有一千年古銀杏樹,據考證乃唐朝所栽。樹幹周長3.6 米,高30餘米,遮陰面積1畝多地。至今枝繁葉茂果實纍纍,被列為名樹予以保護。樹下有一清泉,泉眼在東,名曰聖水泉。相傳乃東海之水,遠古時代此地是一片汪洋,此泉乃是海眼。現經有關部門化驗鑑定.泉水含有24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完全達到飲用礦泉水標準。1996年村里投資十多萬元辦起了自來水,清澈甘甜的“聖水”流進家家戶戶。
解放前,大多數家庭靠討荒要飯度日,很多家庭背井離鄉,拖兒帶女逃往山西、東北。
抗日戰爭時期,全村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到抗日戰爭的巨大洪流中,不少男兒踴躍參軍參戰。當時,不到50戶人家的小村就有十幾人先後參加八路軍。兩名同志犧牲在戰場。解放戰爭中擁軍支前活動更是轟轟烈烈,男兒們組成擔架隊、小車隊,送軍糧,救傷員,跟著共產黨,一條扁擔、一輛獨輪車,推出了一個嶄新的新中國。婦女們也不示弱,在家做軍鞋,攤煎餅,照顧傷病員。閆鳳英老人像沂蒙紅嫂一樣,把傷病員當作自己的丈夫,掩護了不少官兵,被上級命名為支前模範。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紛紛組織互助組,走向了合作化。興修水利,植樹造林,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改變了生產條件。昔日的荒山禿嶺今日已鬱鬱蔥蔥,果園遍布,果實纍纍,清水常流。合作化時期的老支書翟曰貞同志,1959 - 1961年連續三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黨的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打著跟斗向上翻。人均收入由改革開放前的320元猛增到現在的3380元。過去人們連做夢都想不到的機車、大彩電、小轎車、程控電話已進入了尋常百姓家。世代住茅屋的人們如今已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很多人家住上了小康樓。
20世紀70年代以前,聖水庵村缺水。1966年春,村黨支部請水利專家勘察,在村東南方打出一眼機井,水量180立方/小時,從此200多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全村人心花怒放,奔走相告,從此該村有了當家水。1997年,投資12萬元吃上了自來水,清澈甘甜的“聖水”流人了家家戶戶。
村中間有一條河,把村莊分為東、西兩部分,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1977年春,村黨支部發動全村民眾利用7天時間修了一座長25米、寬4米的5孔石拱橋。由於人口的增長和村莊的擴大,便民橋已滿足不了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村投資4萬元在上游又建了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事業有了長足發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世代目不識丁的山區農家,大學生、研究生也榜上有名。現有大學本科生6名,碩士生2名。
時代在發展,人民在前進,聖水庵廣大幹部民眾正在以高昂的熱情,與時俱進,再創聖水庵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