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獻堂會

1985年5月開辦女修院,旨在培養“承行主旨,矢志守貞,服務教會,獻身教會”的年輕一代修女,定名為聖母獻堂會。該會與上海教區的原聖母獻堂會有歷史淵源,但宗旨與會規根據現實而發展變化,是教區的一個年輕的女修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聖母獻堂會
  • 屬性:社會團體
  • 社團地址:上海市閔行區七寶南街50號 
發展歷史,組織體系,

發展歷史

聖母獻堂修女會是一個國籍修會,是屬於天主教上海教區前身江南教區的一個使徒性、以“主之婢女在此”的精神,協助教區牧靈傳教事業的女修會。
一、聖母獻堂修女會的創立:
國籍修女會在江南教區的起步
江南教區包括江蘇、安徽二省,上海屬於江蘇省。
早在國際女修會進入中國傳教區一百多年之前,中國就有一些女教友在多明我會神父提倡“守貞高於婚姻生活”的觀念影響下,自願放棄婚姻生活,加入多明我第三會矢志守貞。她們在家侍奉父母,並參與堂區的服務工作。江南地區教友家庭,同樣也有不少小康之家的一、兩位姑娘在家守貞,幫助父母操持家務,並為本堂區教育孩童們經言,預備他們初領聖體;還在結婚等喜慶日去教友家庭念謝天主經;如遇有患重病者也前去探望、念善終經幫助他們善終;在入殮,三朝、五七、周年等日幫忙念追思已亡煉靈通功經;神父來堂獻祭時,也負責清潔、裝飾聖堂等工作,她們為堂區的發展作了不少工作。
1840年以後,耶穌會再次派遣傳教士前來江南教區。南格祿神父到達上海後,在傳教過程中看到江南教區教務興旺,他滿懷信心地寫信給他的長上說“這個城市似乎注定是開放中國的一扇大門,在這裡將興辦各種慈善事業,在這遼闊的皇朝國土上,將成為其它城市的典範……”他意識到傳教士人數不多,教友之所以能維持信德,是因為貞女們的犧牲服務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今後要發展,更需要她們的協助。傳教士希望貞女們集合組織,專職服務。1856年,耶穌會士薛孔昭神父奉郎懷仁主教委託,組織一批貞女們集合到松江橫塘培訓度集體生活。貞女集合後,神父委派一位年齡稍長的陳四姑做團體的領袖,團體命名為聖母獻堂會,簡稱獻堂會,團體生活所在地稱聖母院。
1860年,太平軍逼近松江地區,傳教士為了貞女們的安全,把橫塘的聖母院遷至浦東張家樓,後又搬到南市董家渡。1864年遷至由鄂爾璧神父在徐家匯附近的王家堂造的房屋(該堂已拆遷改為民房)。
1867年,郎懷仁主教邀請法國拯亡會修女來上海協助傳教,並委派她們承擔培育新創立的獻堂會貞女的任務。
1868年,郎主教在徐家匯耶穌會會院東面蓋造新房,一年後竣工。1869年2月1日,獻堂會貞女由王家堂遷入新居,郎主教批准獻堂會正式成立。迄今已有141周年。
獻堂會在徐家匯聖母院正式成立,當時聖母院所在地與耶穌會總院及天主堂相隔一條漕溪,教區造了橋樑稱聖母院橋。郎主教親自任會長,副主教任副會長,兩位拯亡會修女任導師。同年9月8日聖母聖誕瞻禮,初學院舉行開幕禮,有32位貞女進入初學院,拯亡會修女負責管理、培訓。
由於當時守貞姑娘們均來自農村,文化水平較低,郎主教規定備修三年,主要是為提高文化程度,相當於望會階段;之後進入初學院初學兩年、出試實習一年,經過領袖培育與考驗,最後由拯亡會神師、導師修女考核批准,行入會宣誓禮,正式成為獻堂會修女。宣誓禮中,矢志神貧、貞潔、服從、奉獻於主,終身為教會服務。由主禮主教或神父授予一枚專制的聖母獻堂聖牌,掛在胸前;修女無特別的會服,穿一身普通婦女的黑色衣服,作為修女的標誌;外界稱呼為先生,不稱姆姆;派往堂區服務的小組組長稱領袖先生,不稱院長姆姆。實際上,她們是遵守修會聖願,但屬於不發聖願的修女會。宣誓帶聖牌後,被分派到教區指定的堂區服務。修女們一般的工作是在堂區幫助傳教。開辦孩童讀經班,讓孩子學習經言教理,預備初領聖體、堅振聖事;管理聖堂祭台、禮儀、清潔衛生等事務;神父來堂舉行感恩祭時,為神父準備食宿等家務;有的堂區開辦了國小,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修女擔任教師;有的堂區開辦了育嬰堂,修女就兼管育嬰堂;在缺醫少藥的偏僻地區,學過兒科醫療知識的修女為當地兒童治病。教區很多本堂神父,尤其安徽、江蘇北部很多神父都要求主教派遣修女到自己堂區服務,修女們的勤儉、刻苦耐勞,有口皆碑。但因當時人數不多,常供不應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