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人間世

聖嚴法師:人間世

聖嚴法師的《人間世》通過六十一篇短文,以極其通俗淺易卻又充滿智慧的文字來為世間男女釋疑解惑。聖嚴法師是國際知名的禪師、教育家、學者、作家,特別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實踐、知見的釐清,且以精湛的佛學義理,配合健康淺易的修持方法,指導禪修。作者“自序”說,寫此書“目的是讓社會大眾,都能有突破各種挫折阻礙的勇氣,也有接納各種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見、不同立場的雅量,並且發起自利利人作無限奉獻的大悲願心,使得生活在這個地球村中的每一個人,大家都能轉大好運”。因此在《人間世》里,從新時代的宗教觀到心靈與環境的對話,從勇敢面對挫折到生活的指引與生命的智慧,聖嚴法師都能以平易易懂的話語來敘述與說理,娓娓道來,直到你豁然開朗。人世間總有許許多多的無常,世間人總在跌跌撞撞中成長,聖嚴法師以深刻的觀察,平易的智慧文字為世間男女釋疑解惑,引你走向圓滿的人世間。本書從禪的角度闡述道德倫理,推動心靈環保,提升身心品質,獲得安心喜悅!紛繁複雜的人世間,充滿了挫折與疑惑。世間人總是離不開煩惱,你不惹煩惱,自有煩惱來惹你。無論男女,在愛情或事業上,在工作或生活中,在與周遭人事的互動關係中,都難免要碰上煩惱事,難免不順心不如意,難免彷徨苦悶憂鬱焦慮。

基本介紹

  • 書名:聖嚴法師:人間世
  •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 頁數:206頁
  • ISBN:9787542622334
  • 作者:聖嚴法師
  • 出版日期:2006年1月1日
  • 開本:16開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人間世》中一般人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憑自己的資本、頭腦、雙手、血緣關係、社會關係,以及身分的人際關係獲得的,所以應該是自己的福報,沒有理由要和別人分享;他們認為所擁有的是憑自己本領賺的,別人沒有本領是活該。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種福,一旦福報享盡,便是無福的人,所以有「富貴不過三代」之說。有力量的人,應該藉此來照顧他人,照顧一個也好,照顧兩個也好,除了被照顧的人會感謝你,你也會因此得到福報。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我們出生以後,不論付出的是智慧型或勞力,其實都極為有限,所擁有的知能、福報,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創造的,是屬於同時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應該分享給大家,而不是自己獨享,這才稱為真有福報。如果能體認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其實都是社會大眾所共有的,自己是在為大眾管理財富資源,在管理階段應該要讓大家得到福利,這就是種植福田。
從禪的角度闡述道德倫理,推動心靈環保,提升身心品質,獲得安心喜悅。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省南通縣。十三歲出家,曾於台灣高雄山中閉關六年,嗣後留學日本,1975年獲得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法師歷任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正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又創辦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系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七個基金會、中英文四種定期刊物。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州出版著作近百種。
他是國際知名的禪師、教育家、學者、作家,特別重視戒行的提倡、禪修的實踐、知見的釐清,且以精湛的佛學義理,配合健康淺易的修持方法,指導禪修。
他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主張以教育完成關懷的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的目的。

圖書目錄

自序
新時代宗教觀
怎么樣才算是佛教徒呢?
穢土化為淨土
話說鬼月
恐怖主義與宗教
佛教對占卜的看法
如何看待預言
死後的世界
正信的宗教
恭迎佛指舍利的省思
後現代佛教
宗教與新興宗教
如何處理民族、宗教與政治的糾葛
心靈與環境的對話
開放的心境
化混亂為祥和
健康的飲食觀
彩券賭博的省思
好運大家轉
心靈環保
將心靈環保推向世界
有條件的虛榮心
呼籲偶像藝人應以身作則
世界末日何時降臨
人與生存的環境對話
心靈環保是全球性的運動
珍惜生命照顧自己
孝道倫理與新道德律
我們都是相互依存的地球細胞
勇敢面對挫折
聯考的“得”與“失”
如何走出感情的陰霾
悲智雙運破除煩惱
面對問題才能走出憂鬱
如何運用生命的低潮
人身可貴不得自殺
……
生活的指引
生命的智慧

序言

這本小書,是我的意外之作,沒有計畫,未作準備,但卻花了我不少的時間,耗了我相當多的心血。
記得是二○○一年春天的一個下午,旅居巴西經商的張勝凱居士,回台灣到北投的農禪寺看我,他告知我要在台北辦一份立場超然而有益於台灣社會的周刊,定名為《開放》雜誌(Open Weekly)。我便承諾,可以比照《天下》及《康健》雜誌曾為我開闢的專欄,每周提供一篇採訪稿。結果,從當年六月二十日的創刊號開始,一個取名為“社會專欄”的採訪稿,就跟讀者們見面了。
這個專欄,每篇只要六百到七百個字,每期都以中、英兩種文字對照刊出。那是由該周刊的總編輯許淑晴女士派遣記者,來到農禪寺錄音採訪所寫成的文稿;每次採訪兩小時,可以向我提出五至六個當時社會大眾所關心的話題,要我做疏導式的回應,以期有助於社會人心的安定,以利於人生視野的開拓、生命品質的提升、生活態度的調整、人際關係的改善,以及對於生活環境的重新認知。目的是讓社會大眾,都能有突破各種挫折阻礙的勇氣,也有接納各種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意見、不同立場的雅量,並且發起自利利人作無限奉獻的大悲願心,使得生活在這個地球村中的每一個人,大家都能轉大好運。
但是,到了今年(二○○三年)春天,張勝凱居士再度到農禪寺探訪,一則對我提供的專欄致謝,二則告知我,由於某種因緣,他已決定要退出《開放》雜誌的經營了,因此我的專欄,維持了一年半,到第八十期刊出最後一篇,便結束了。
在這期間,擔任採訪執筆的是蕭仲淳女士,以及李德芳、王孟綸先生,成稿之後交由果禪法師及胡麗桂女士潤飾,我則偶爾過目了幾篇,亦未暇細讀。既然累積了七八十篇,為了敝帚自珍,也為了紀念張居士的一番用心,便計畫編輯出版,並將稿子交到法鼓文化叢書部,經過篩選,便是現在本書的六十一篇短文。
到了今年七月,稿件又回到我的手邊,當我仔細校閱之後,發覺行文不統一、文字不流暢、內容不嚴謹,甚至表達也不夠明確,如果就這樣印成一本書,未免太粗糙了。原因是當我在口述之時,用的是普通談話的方式,沒有注意到遣詞用字的重要性,也未兼顧題意的周延性與文章的結構性,執筆者及潤稿者對於我的東西,又不敢增減什麼。
於是等到把稿件帶來紐約之後,在老病繁忙之中,起早載晚,抽出時間投注到這本小書之中。直至本年十一月下旬,總算完成了。除了少數幾篇,不需做多少修改之外,其餘各篇都經我逐段逐句的刪修增訂潤補。
原先發表之時,很少談佛法的修行,趁這機會,也讓讀者們淺嘗一口可以實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由此可知,本書主要是寫給一般人士看的,初機學佛的佛教徒們也不妨拿來作為參考。
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聖嚴寫於紐約東初禪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