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夔破南匈奴之役,漢安帝永初三年(109),南單于檀叛漢,圍攻使匈奴中郎將耿種於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
基本介紹
- 名稱:耿夔破南匈奴之役
- 發生時間:109年
- 參戰方:耿夔、南匈奴
耿夔破南匈奴之役,漢安帝永初三年(109),南單于檀叛漢,圍攻使匈奴中郎將耿種於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
耿夔破南匈奴之役,漢安帝永初三年(109),南單于檀叛漢,圍攻使匈奴中郎將耿種於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十一月,東漢遣何熙、龐雄將五營及邊郡兵2萬餘與耿夔所率鮮卑及諸郡兵共擊之。熙以慬為先鋒,遣司馬耿溥、劉祉將20...
永元二年(90)十月,竇憲遣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等將8000騎出雞鹿塞,由護匈奴中郎將耿譚從事將護,襲擊北單于的戰役。即河雲北之戰。91年,竇憲派大將軍耿夔、任尚、趙博等率8000人遠征北匈奴單于獲勝,去塞五千餘里而還的戰役。此戰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即金微山之戰。與北匈奴共受東漢都護 92年...
91年耿夔率領東漢大軍又出擊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匈奴軍,迫使北匈奴西遷。征服歐洲 阿提拉(406年—453年),古代歐亞大陸匈人最偉大的領袖和皇帝,史學家稱之為“上帝之鞭”,曾多次率領大軍入侵東羅馬帝國及西羅馬帝國,並對兩國構成極大的打擊。他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亦曾遠征至...
竇憲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以耿夔為中郎將,賜授印璽,持節衛護之,如南單于故事。並命中郎將任尚持符節護衛,屯駐伊吾。方欲輔歸北庭,既聞竇憲死,逐率其眾北還。和帝派將兵 任尚、王輔等人追殺北匈奴 於除鞬單于 。西域爭奪戰 94年,南匈奴亭獨屍逐侯鞮單于立。新...
金微山之戰是指91年,竇憲派大將軍耿夔、任尚、趙博等率8000人遠征北匈奴單于獲勝,去塞五千餘里而還的戰役。此戰是漢軍出擊匈奴行程最遠的一次。背景 永元三年,竇憲決定徹底消滅北匈奴,遂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過程 漢軍遠襲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破北單于軍,斬閼氏、名王以下...
馬翼平阿族之戰,建光二年(121)耿夔為度遼將軍。其時鮮卑寇邊,夔與南匈奴溫禺犢王呼尤徽將新降者連年出塞討擊,還後復使列屯衝要。新降者因徵發煩劇,皆怨恨而謀叛。延光三年(124)夏,新降者之大人阿族等遂反,並脅呼尤徽與之俱擊。後徽得免,阿族等將妻子、輜重叛亡。又使匈奴中郎將馬翼與胡騎追擊...
永初三年(109年)南匈奴反,鄧太后詔遼東太守耿夔率領鮮卑兵及各郡兵共同討伐,擊破了南匈奴薁鞬日逐王。叛漢自立 121年,鮮卑首領其至鞬叛漢。123年,萬氏屍逐鞮單于為鮮卑大人其至鞬將萬餘騎敗於曼柏(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被殺千餘人,奧鞬日逐王戰死。140年,南匈奴句龍吾斯與句龍王車紐舉兵反漢...
漢廷同意,於是,南單于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受重傷逃走。班固等人走到私渠海,轉頭返回。竇憲認為北單于勢力微弱,想乘機將其徹底消滅,於是在永元三年(91年),派右校尉耿夔、司馬任尚、趙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單于,斬首五千餘級,北單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國遂亡。權傾朝野 竇憲平定匈奴,威名大...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永元元年(89年)六月,竇憲、耿秉從朔方郡雞鹿塞(今內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發,南匈奴單于從滿夷谷(今內蒙古固陽縣)出發,度遼將軍鄧鴻從稒陽塞(今內蒙古固陽縣境)出發。三路大軍預定在涿邪山涿邪山(今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竇憲分別派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南匈奴一萬餘精銳...
中郎將馬翼與胡騎追擊,破之,斬獲殆盡。翻譯:(6)南匈奴單于檀去世,他的弟弟拔繼位,此即烏稽侯屍逐單于。當時,鮮卑屢次侵犯邊境,度遼將軍耿夔與南匈奴溫禺犢王呼尤徽率領新歸降的部落連年出塞作戰,返回後,則讓他們到各要塞駐守。耿夔的徵調頻繁而辛苦,新歸降的人都十分怨恨,其首領阿族等人於是反叛,...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公元91年,東漢大將軍耿夔率領漢朝大軍再次出擊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大敗北單于,北單于只得向西逃竄。杭愛山以北,中國人稱為“極北”,基本上被視為蠻荒地帶。唐代文學作品中常見的“天山”也指此處。地震 1905年7月9日和23日,在蒙古西北部杭愛山以北接連發生的兩次接近8級的地震。兩次地震的震中...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竇憲、耿秉等人利用這一時機“遂復更立北虜,反其故庭,並恩兩護”,群臣對於北匈奴是否應該如南單于故事、繼續設立匈奴中郎將都護北單于,還是讓南單于吞併北單于,持有不同意見。但由於竇憲等人奏請設立,東漢朝廷同意奏請。以耿夔、任尚二人為匈奴中郎將,助於除鞬單于返回漠北匈奴故地,東漢都護南匈奴、西域...
明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自此,南、北兩匈奴一併歸東漢領護,史稱“並恩兩護”。此後,南北匈奴時有叛亂,但均被討平。永元五年(93年),東漢護送北匈奴 於除鞬單于歸北庭,當時竇憲被誅,耿夔亦被免官奪爵,北匈奴單于於除鞬聽聞後便趁機叛亂,劉肇派遣“護匈奴中郎將”任尚討滅了北匈奴於除鞬單于。同年,南匈奴單于安國叛亂,為...
次年,憲與秉各將四千騎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萬騎出朔方雞鹿塞,南單于屯屠河,將萬餘騎出滿夷谷,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與左賢王安國萬騎出陽塞,皆會涿邪山。憲分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將左谷蠡王師子、右呼衍王須訾等,精騎萬餘,與北單于戰於稽落山,大破之,虜眾崩潰,單于...
鄧鴻曾參與竇憲討伐北匈奴勒石燕然之役。永元六年(94年)七月,北匈奴降戶20多萬人叛亂北返,鄧鴻率軍追擊,於大城塞取得勝捷。史籍記載 《後漢書·卷十六·鄧寇列傳第六》《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資治通鑑·卷四十七》《資治通鑑·卷四十八》家庭成員 父親 鄧禹,官至大司徒,封高密侯。兄弟...
因此,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後揉合了鮮卑血統的部族。據史籍《後漢書》記載,東漢和帝年間,當時的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破北匈奴,“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在史籍《魏書》中也認為宇文部是“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
東漢時期,本來已經奄奄一息的匈奴由於天災和內亂又分為兩部,分別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立呼韓邪之孫比為單于,與漢朝關係友好。北匈奴立蒲奴為單于,在漢明帝時期一度侵擾漢朝邊境,後被擊退。章和元年,北匈奴為鮮卑所破,單于被殺,其中五十八部降漢。直到章和二年,大將軍竇憲、耿秉深入瀚海沙漠,出擊...
次年(永元二年,90年)竇憲又派副校尉閻普率三千餘騎擊敗伊吾之匈奴,這一仗不僅取得伊吾,而且使車師震懾。永元三年(91年)二月,竇憲又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匈奴於金微山(即阿爾泰山,史稱金微山之戰)俘獲單于母閼氏以下五千餘人,漢軍出塞五千餘里。自漢出師以來從未達到如此遠的地方。此...
九月,北匈奴遣使稱臣,而南匈奴單于上書求滅北庭,於是遣左谷蠡王師子將八千騎出雞鹿塞,中郎將耿譚遣從事將護之,襲擊北單于,北單于受傷逃竄,僅以身免,俘獲閼氏和男女五人,斬殺八千,擄其部眾數千。班固追至私渠海而還。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竇憲再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出居延塞,圍北匈奴於金...
北匈奴遣使稱臣貢獻。十二月,復置遼東西部都尉官。元興元年春正月戊午,引三署郎召見禁中,選除七十五人,補謁者、長、相。高句驪寇郡界。夏四月庚午,大赦天下,改元元興。宗室以罪絕者,悉復屬籍。五月癸酉,雍地裂。秋九月,遼東太守耿夔擊貊人,破之。冬十二月辛未,帝崩於章德前殿,年二十七。立皇子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