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針

耳針是指使用短毫針針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耳郭與人體各部存在著一定的生理聯繫。望耳的形態、色澤可以輔助診斷疾病,刺激耳部穴位可以防治疾病。其治療範圍較廣,操作方便,且對疾病的診斷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運用耳穴診治疾病歷史已相當悠久。早在《靈樞·五邪》篇就有記載:“邪在肝,則兩脅中痛……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唐代《乾金要方》有取耳中穴治療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歷代醫學文獻也有介紹用針、灸、吸、按摩、耳道塞藥、吹藥等方法刺激耳郭以防治疾病,以望、觸耳郭診斷疾病的記載,並一直為很多醫家所套用。為了便於國際間的研究和交流,我國制定了《耳穴名稱與部位的國家標準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耳針
  • 外文名:Auricular Acupuncture
  • 適應證:疼痛、炎症、功能紊亂性疾病等
  • 禁忌證:習慣性流產、嚴重器質性疾病
取穴與主治,選穴原則,操作方法,適用範圍,注意事項,

取穴與主治

按《耳穴名稱與部位》所規定,耳郭上有91個耳穴,現將定位及主治病症分述如下:
1.耳輪穴位
(1)耳中(MA-H1①定位在耳輪腳處。②主治呃逆,蕁麻疹,皮膚瘙癢症,小兒遺尿,咯血,出血性疾病。
(2)直腸(MA-H2)①定位在耳輪腳棘前上方的耳輪處。②主治便秘,腹瀉,脫肛,痔疾。
(3)尿道(MA-H3)①定位在直腸穴上方,位於與對耳輪下腳下緣相平的耳輪處。②主治尿頻,尿急,尿痛,尿瀦留。
(4)外生殖器(MA-H4)①定位在與對耳輪下腳上緣相平的耳輪處。②主治睪丸炎,附睪炎,外陰瘙癢症。
(5)肛門(MA-H5)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上緣與對耳輪上腳前緣之間的耳輪處。②主治肛裂,痔瘡。
(6)耳尖(MA-H6)①定位在耳郭向前對摺的上部尖端處。②主治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牙痛,失眠。
(7)結節(MA-H7)①定位在耳輪結節處。②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
(8)輪1-4(MA)①定位從耳輪結節下緣至輪垂切跡之間分成4個等份,自上而下依次為輪1、輪2、輪3、輪4。②主治發熱,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
2.耳舟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舟自上到下依次分為6個等份,即耳舟1~6區。
(1)指(MA-SF1)①定位在耳舟頂中,即耳舟1區。②主治甲溝炎,手指疼痛麻木。
(2)腕(MA-SF2)①定位在指區的下方,即耳舟2區。②主治腕部疼痛。
(3)風溪(MA)①定位在耳輪結節前方,指區與腕區之間,即耳舟1區、2區交界處。②主治蕁麻疹,皮膚瘙癢症,過敏性鼻炎。
(4)肘(MA-SF3)①定位在腕區的下方處,即耳舟3區。②主治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MA-SF4)①定位在肘區的下方處,即耳舟4區、5區。②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肩部疼痛。
(6)鎖骨(MA-SF5)①定位在肩區下方處,即耳舟6區。②主治肩關節周圍炎。
3.對耳輪上腳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對耳輪上腳從上到下依次分為上、中、下3等份。
(1)跟(MA-ahl)①定位在對耳輪上腳頂部,即對耳輪上腳上1/3處前上端。②主治足跟痛。
(2)趾①定位在耳尖下方的對耳輪上腳後上部,即對耳輪上腳上1/3處後上端。②主治甲溝炎,趾部疼痛。
(3)踝(MA-AH2)①定位在趾、跟區下方處,即對耳輪上腳上1/3的下半部。②主治踝關節扭傷。
(4)膝(MA-AH3)①定位在對耳輪上腳中1/3處。②主治膝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
(5)髖(MA-AH4)①定位在對耳輪上腳下1/3處。②主治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腰骶部疼痛。
4.對耳輪下腳穴位
為了取穴方便,將對耳輪下腳分為前、中、後3等份。
(1)臀(MA-AH5)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後1/3處。②主治坐骨神經痛,臀筋膜炎。
(2)坐骨神經(MA-AH6)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前2/3處。②主治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
(3)交感(MA-AH7)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端與耳輪內側緣相交處。②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5.對耳輪穴位
為了方便取穴,將對耳輪體從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至輪屏切跡分為5等份。
(1)腰骶椎(MA)①定位在對耳輪上2/5處。②主治腰骶部疼痛。
(2)腹(MA)①定位在對耳輪上2/5處,腰骶椎前側的耳甲腔緣。②主治腹痛,腹瀉,腹脹,急性腰扭傷,痛經,產後宮縮痛。
(3)胸椎(MA-AH9)①定位在對耳輪中2/5處。②主治胸痛,經前乳房脹痛,乳腺炎,產後泌乳不足。
(4)胸(MA-AHll)①定位在對耳輪中2/5,胸椎前側耳腔緣。②主治胸肋疼痛,肋間神經痛,胸悶,乳腺炎。
(5)頸椎(MA-AH8)①定位在對耳輪下1/5處。②主治落枕,頸椎綜合徵。
(6)勁(MA-AHl0)①定位在對耳輪下1/5,頸椎前側耳腔緣。②主治落枕,頸項疼痛。
6.三角窩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三角窩由耳輪內緣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為前、中、後3等份。
(1)角窩上(MA)①定位在三角窩前1/3處的前上方。②主治高血壓。
(2)內生殖器(MA)①定位在三角窩前1/3處的下部。②主治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陽痿,遺精,早泄。
(3)角窩中(MA)①定位在三角窩中1/3處。②主治哮喘。
(4)神門(MA-TFl)①定位在三角窩後1/3的上部。②主治失眠,多夢,戒斷綜合徵,癲癇,高血壓,神經衰弱,痛症。
(5)盆腔(MA)①定位在三角窩後1/3的下部。②主治盆腔炎,附屬檔案炎。
7.耳屏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屏的外側面和內側面各分2等份。
(1)上屏(MA)①定位在耳屏外側面上1/2處。②主治咽炎,鼻炎。
(2)下屏(MA)①定位在耳屏外側面下1/2處。②主治鼻炎,鼻塞。
(3)外耳(MA)①定位在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②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
(4)屏尖(MA-T2)①定位在耳屏游離緣上部尖端。②主治發熱,牙痛,斜視。
(5)外鼻(MA-T1)①定位在耳屏外側中部,即上屏與下屏之間。②主治鼻前庭炎,鼻炎。
(6)腎上腺(MA)①定位在耳屏游離緣下部尖端。②主治低血壓,風濕性關節炎,腮腺炎,鏈黴素中毒,眩暈,哮喘,休克。
(7)咽喉(MA-T3)①定位在耳屏內側面上1/2處。②主治聲音嘶啞,咽炎,扁桃腺炎,失語,哮喘。
(8)內鼻(MA)①定位在耳屏內側面下1/2處。②主治鼻炎,上頜竇炎,鼻衄。
(9)屏間前(MA)①定位在屏間切跡前方耳屏最下部。②主治咽炎,口腔炎。
8.對耳屏穴位
(1)額重(MA)①定位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前下方。②主治偏頭痛,頭暈。
(2)屏間(MA)①定位在屏間切跡後方對耳屏前下部。②主治額竇炎。
(3)顳(MA)①定位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後部。②主治頭暈,頭痛,癲癇,哮喘,神經衰弱。
(4)枕(MA)①定位在對耳屏外側面的後方。②主治頭暈,頭痛,癲癇,哮喘,神經衰弱。
(5)皮質(MA-ATl)①定位在對耳屏的內側面。②主治痛症,間日瘧,神經衰弱,假性近視,失眠。
(6)對屏尖(MA)①定位在對耳屏游離緣的尖端。②主治哮喘,腮腺炎,睪丸炎,附睪炎,神經性皮炎。
(7)緣中(MA)①定位在對耳屏游離緣上,對耳屏尖與輪屏切跡之中點處。②主治遺尿,內耳眩暈症,尿崩症,功能性子宮出血。
(8)腦幹(MA)①定位在輪屏切跡處。②主治眩暈,後頭痛,假性近視。
9.耳甲腔穴位
(1)口(MA-IC5)①定位在耳輪腳下方前1/3處。②主治面癱,口腔炎,膽囊炎,膽石症,戒斷綜合徵,牙周炎,舌炎。
(2)食管(MA-IC6)①定位在耳輪腳下方中1/3處。②主治食管炎,食管痙攣。
(3)賁門(MA-IC7)①定位在耳輪腳下方後1/3處。②主治賁門痙攣,神經性嘔吐。
(4)胃(MA)①定位在耳輪腳消失處。②主治胃痙攣,胃炎,胃潰瘍,失眠,牙痛,消化不良,噁心嘔吐,前額痛。
(5)脾(MA)①定位在耳甲腔後上方。②主治腹脹,腹瀉,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白帶過多,內耳眩暈症。
(6)心(MA)①定位在耳甲腔正中凹陷中。②主治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絞痛,無脈症,神經衰弱,癔病,口舌生瘡。
(7)氣管(MA-IC2)①定位在心區與外耳門之間。②主治哮喘,支氣管炎。
(8)肺(MA-ICl)①定位在心、氣管處周圍,即心區的上、外、下三面。②主治哮喘,胸悶,聲音嘶啞,皮膚瘙癢症,蕁麻疹,便秘,戒斷綜合徵。
(9)三焦(MA-IC4)①定位在外耳門後下,肺與內分泌區之間。②主治便秘,腹脹,上肢外側疼痛。
(10)內分泌(MA-IC3)①定位在屏間切跡內,耳甲腔的前下部。②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痤瘡,間日瘧,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症。
10.耳甲艇穴位
(1)十二指腸(MA-SCl)①定位在耳輪腳上方後1/3處,耳甲艇內。②主治十二指腸潰瘍,膽囊炎,膽石症,幽門痙攣。
(2)小腸(MA-SC2)①定位在耳輪腳上方中1/3處,耳甲艇內。②主治消化不良,腹痛,心動過速,心律不齊。
(3)大腸(MA-SC4)①定位在耳輪腳上方前1/3處,耳甲艇內。②主治腹瀉,便秘,咳嗽,牙痛,痤瘡。
(4)闌尾(MA-SC3)①定位在小腸與大腸區之間交界處。②主治單純性闌尾炎,腹瀉。
(5)艇角(MA)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角下方前部。②主治前列腺炎,尿道炎。
(6)膀胱(MA-SC8)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下方中部。②主治膀胱炎,遺尿,尿瀦留,腰痛,坐骨神經痛。
(7)腎(MA)①定位在對耳輪下腳下方的後部,即小腸穴直上方。②主治腰痛,耳鳴,神經衰弱,腎盂腎炎,遺尿,哮喘,月經不調,陽痿,遺精,早泄。
(8)輸尿管(MA-SC7)①定位在腎區與膀胱區之間。②主治輸尿管結石絞痛。
(9)胰膽(MA-SC6)①定位在耳甲艇的後上方,即腎區與肝區之間,左側為胰,右側為膽。②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偏頭痛,帶狀皰疹,中耳炎,耳鳴,急性胰腺炎。
(10)肝(MA-SCA)①定位在耳甲艇的後下方,胃及十二指腸的後方。②主治脅痛,眩暈,經前期緊張症,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徵,高血壓,假性近視,單純性青光眼。
(11)艇中(MA)①定位在小腸與腎區之間,即耳甲艇中央。②主治腹痛,腹脹,膽道蛔蟲症。
11.耳垂部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垂分為9個區。在耳垂土緣至耳垂下緣最低點之間劃兩條等距離平行線,於第2水平線上引兩條垂直等分線,即由前至後依次分為9個區。
(1)牙(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區。②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
(2)舌(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區。②主治舌炎,口腔炎。
(3)頜(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後上部,即耳垂3區。②主治牙痛,顳頜關節炎。
(4)垂前(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區。②主治神經衰弱,牙痛。
(5)眼(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中央,即耳垂5區。②主治急性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麥粒腫,假性近視。
(6)內耳(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後中部,即耳垂6區。②主治內耳性眩暈症,耳鳴,聽力減退,中耳炎。
(7)面頰(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與內耳區之間,即耳垂5區、6區交界處。②主治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痤瘡,扁平疣,面肌痙攣,腮腺炎。
(8)扁桃體(MA)①定位在耳垂正面下部,即耳垂8區。②主治扁桃體炎,咽炎。
12.耳背穴位
為了便於取穴,將耳背分為5個區。即以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耳背對應點和輪屏切跡,耳背對應點分別作兩條水平線,將耳背分上、中、下3部,再將中部分為內、中、外3部。
(1)耳背心(MA)①定位在耳背上部。②主治心悸,失眠,多夢。
(2)耳背肺(MA)①定位在耳背中內部。②主治哮喘,皮膚瘙癢症。
(3)耳背脾(MA)①定位在耳前中央部。②主治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MA)①定位在耳背中外部。②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脅痛。
(5)耳背腎(MA)①定位在耳背下部。②主治頭暈,頭痛,神經衰弱
(6)耳背溝(MA)①定位在對耳輪溝和上下腳溝處。②主治高血壓,皮膚瘙癢症。
13.耳根部穴位
(1)上耳根(MA)①定位在耳根最上處。②主治鼻衄。
(2)耳迷根(MA)①定位在耳輪腳後溝的耳根處。②主治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蟲症,鼻塞,心動過速,腹痛,腹瀉。
(3)下耳根(MA)①定位在耳根最下處。②主治低血壓,下肢癱瘓,小兒麻痹後遺症。

選穴原則

1.按疾病的相應部位選穴
如胃病選胃穴,闌尾炎選闌尾穴,肩痛選肩穴,咽喉痛選咽喉穴等。
2.按中醫理論選穴
根據臟腑經絡學說的理論結合疾病出現的症狀辨證取穴。如耳鳴選腎穴,因為“腎開竅於耳”;目病選肝穴,因“肝開竅於目”;失眠選心穴,因“心主神”;皮膚病選肺穴,因“肺在皮毛”等。
3.按現代醫學知識選穴
如高血壓選降壓溝,十二指腸潰瘍選十二指腸、交感,心律失常選心穴,月經不調選子宮穴,輸液反應選腎上腺穴等。
4.根據臨床經驗選穴
如目赤腫痛選耳尖,癲狂選神門,牙痛選齒穴等。選穴須注意精練,一般以選用2~3穴為宜。一側有病取同側,兩側病或臟腑病選雙側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操作方法

1.毫針刺法
(1)定穴與消毒診斷明確後,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將所測得的敏感點或耳穴作為針刺點。行針刺之前必須嚴格消毒耳穴,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脫碘,待酒精幹後施術。
(2)體位與進針一般採用坐位,如年老體弱、病重或精神緊張者宜採用臥位。針具選用28~30號0.3~0.5寸長的不鏽鋼毫針。進針時左手拇、食二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位的耳背,這樣既可掌握針刺的深度,又可以減輕針刺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針,在刺激點針刺即可。用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進針法均可。刺入深度應視患者耳郭局部的厚薄靈活掌握,一般刺入皮膚2~3分,以達軟骨後毫針站立不搖晃為準。刺入耳穴後,如患部感應強烈,患者症狀有即刻減輕感;如局部無針感,應調整針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刺激強度和手法依病情、體質、證型、耐受程度等綜合考慮。
(3)留針與出針留針的時間一般為15~30分鐘,慢性病、疼痛性病留針時間適當延長,兒童、年老者不宜多留。留針期間為提高療效,可每隔10分鐘運針1次。治療結束出針時,醫者左手托住耳部,右手迅速將毫針垂直拔出,再用消毒乾棉球壓迫針孔,以免出血。
2.埋針法
是將皮內針埋入耳穴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於慢性病和疼痛性疾病,起到持續刺激、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的目的。使用本法時,左手固定常規消毒後的耳郭,右手用鑷子夾住皮內針的針柄,輕輕刺人所選穴位,再用膠布固定。一般埋患側耳郭,必要時埋雙耳。每日自行按壓3次,每次留針3~5日,5次為1療程。
3.電針法
是毫針與脈衝電流刺激相結合的一種療法。臨床上更適用於神經系統疾病、內臟痙攣、哮喘諸證。針刺獲得針感後,接電針機上的兩根輸出導線。電針器旋紐要慢慢旋動,逐漸調至所需刺激量,切忌突然增強刺激,以防發生意外。
4.壓丸法
即在耳穴表面貼敷壓丸替代埋針的一種簡易療法。此法既能持續刺激穴位,又安全無痛,無副作用,目前廣泛套用於臨床。
壓丸所選用材料就地取材,如王不留行籽、油菜籽、綠豆、小米、白芥子等,臨床現多用王不留行籽,因其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適宜。套用前用沸水燙洗2分鐘,曬乾裝瓶備用。
套用時將王不留行籽貼附在0.6cm×0.6cm的膠布中央,用鑷子夾住貼敷在選用的耳穴上。每日自行按壓3~5次,每次每穴按壓30~60秒,3~7日更換1次,雙耳交替。刺激強度依患者情況而定,一般兒童、孕婦、年老體弱者、神經衰弱者用輕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強刺激法。
5.穴位注射法
用微量藥物注入耳穴,通過注射針對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藥理作用,協同調整機體機能,促進疾病恢復,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般使用1ml注射器及6½針頭,依病情吸取選用藥物,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注射器刺入耳穴的皮內或皮下,行常規皮試做緩緩推入0.1~0.3毫升藥物,使皮膚成小皮丘,耳郭有脹、紅、熱等反應,注射完畢後用消毒乾棉球輕輕壓迫針孔。隔日1次。

適用範圍

1.疼痛性疾病
如各種扭挫傷、頭痛、神經性疼痛等。
2.炎症性疾病及傳染病
如牙周炎、咽喉炎、扁桃腺炎、流感、腮腺炎、百日咳、急慢性結腸炎、菌痢等。
3.功能紊亂和反應性疾病
如眩暈、高血壓、心律不齊、神經衰弱、蕁麻疹、哮喘、鼻炎、紫癜等。
4.內分泌代謝紊亂性疾病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糖尿病、肥胖症、更年期綜合徵等。
5.其他
有催產、催乳、預防和治療輸液或輸血反應等作用,同時還有美容、戒菸、戒毒、延緩衰老、防病保健等作用。

注意事項

1.嚴格消毒,防止感染
因耳郭在外,表面凸凹不平,結構特殊,針刺前必須嚴格消毒,有傷面和炎症部位禁針,針刺後如針孔發紅、腫脹應及時塗2.5%碘酒,防止化膿性軟骨膜炎的發生。
2.對扭傷和有運動障礙者
進針後宜適當活動,有利於提高療效。
3.對習慣性流產的孕婦應禁針。
4.患有嚴重器質性病變和伴有高度貧血者
不宜針刺,對嚴重心臟病、高血壓患者不宜行強刺激。
5.耳針治療時應注意防止發生暈針,如發生應及時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