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葉補血草

耳葉補血草

耳葉補血草(學名:Limonium otolepis (Schrenk) Ktze.)是白花丹科,補血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根狀莖直立的,葉基生並在花序軸上互生;基生葉片倒卵狀匙形,先端鈍或圓,開花時凋落,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單生,圓柱狀,平滑或小枝上略具疣,穗狀花序列於細弱分枝的上部至頂端,小穗含花;外苞片寬卵形,萼筒無毛或在一側近基部的脈上略有毛,萼檐白色,裂片先端鈍,脈不達於裂片基部;花冠淡藍紫色。6-7月開花,7-8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和甘肅河西西部;阿富汗和俄羅斯也有分布。生長在平原地區鹽土和鹽漬化土壤上。

耳葉補血草葉色深綠、葉大而光滑,花期長,可作鮮插花也宜作乾花瓶插,保持數年,永不凋落。也可栽於花壇、花境或路旁、大面積栽於公路、鐵路沿線美化環境。耳葉補血草其根部含單寧較多新疆民間用作鞣草,也可藥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90(120)厘米,全株(有時除萼外)無毛。有暗紅褐色而通常上部直立的根狀莖,上端成肥大的莖基。葉基生並在花序軸上互生;基生葉倒卵狀匙形,長3-6(8)厘米,寬1-2(3)厘米,先端鈍或圓,基部漸狹成細扁的柄,開花時凋落,花序軸下部5-7節上和側枝下部2-3節上有闊卵形至腎形抱莖的葉,花期中開始凋落(花序軸上留下環狀痕跡)。
耳葉補血草耳葉補血草
花序圓錐狀,花序軸單生,或數枚分別由不同的葉叢間伸出,圓柱狀,平滑或小枝上略具疣,常由中部向上作4-7回分枝,下方分枝形成多數不育枝,小枝細短而繁多;穗狀花序列於細弱分枝的上部至頂端,由2-5(7)個小穗略疏排列而成;小穗含1(偶為2)花;外苞長約1毫米,寬卵形,先端通常鈍或圓,除基部外全為膜質,第一內苞長約2毫米,草質部約與外苞等大;萼長約2.2-2.5毫米,倒圓錐形,萼筒無毛或在一側近基部的脈上略有毛,萼檐白色,裂片先端鈍,脈不達於裂片基部;花冠淡藍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呼圖壁、石河子、伊犁、阿勒泰、烏魯木齊郊區等)和甘肅河西西部;戈壁荒灘,成片分布。阿富汗和俄羅斯也有分布。生長在平原地區鹽土和鹽漬化荒地上、河邊低洼地,極耐鹽漬及瘠薄土壤。

繁殖方法

主根發達,肉質肥大,且深,鬚根少,移栽成活率較低。於春季4月中分期分批挖多年生植株和幼苗移栽,以9月份挖的大苗帶土坨移栽成活率最高。幼苗成活率高於大苗。為了提高移栽成活率,於栽前用*生根粉3#的水溶液蘸根,或栽後用此溶液順根部澆灌,可提高移栽成活率。為擴大繁殖於9月中旬去野外採種,於10月中下旬直播於露地,復土1厘米,播前灌足底水,以自然積雪覆蓋越冬,次年出苗整齊。如行春播,必須行低溫處理1月,方可出苗。

栽培技術

野外挖取的種苗應立即栽植,儘量帶土坨,栽後灌足水,連澆2-3水,方能成活,否則成活率很低。春季播種的幼苗出土後應及時灌水,4-6月為生長旺期,每10天澆一次水。7-8月對已開花大苗應控制水分,10月中停水,10月下澆封凍水。花前及花期追施磷鉀肥2次,可使花葶變硬而不倒伏。

病蟲防治

在栽培條件下發現有白粉病出現,及時噴粉銹寧(粉劑用1500倍液)防治。發現有蚜蟲為害,及時噴樂果防治。
耳葉補血草耳葉補血草

主要價值

觀賞:耳葉補血草為多年生宿根花卉、葉色深綠、葉大而光滑,花葶長而粗壯、挺拔,花序為大型圓錐形,上密集天藍或藍紫色小花,花期長,形似塑膠花。花謝後膜質狀苞片及萼片,持久不落,酷似盛開的藍紫色小花。故既可作鮮插花(單插或與大型花朵相配)也宜作乾花瓶插,保持數年,永不凋落。
耳葉補血草耳葉補血草
環境:也可栽於花壇、花境或路旁叢植,也適於大面積栽於公路、鐵路沿線美化環境。
藥用:其根部含單寧較多(10-18%),新疆民間用作鞣草,也可藥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