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黃筋泥田是一種水稻土土種,分布在浙江金華、浙江紹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黃筋泥田
- 土種編號:10569
- 土壤類型:水稻土
- 土壤亞類:瀦育水稻土
- 土類(二普):水稻土
- 亞類(二普):瀦育水稻土
- 亞類(土種志):高山荒漠草原土
- 母質:第四紀紅土
- 剖面構型:Aa—Ap—W—C或Aa—Ap—P—W—C
- 有效土體深度:1m以上
- 面積(公頃):45600
特徵描述,主要性狀,生產性能,歸屬分布,
特徵描述
典型剖面
采自金華縣古方鄉上邵村白水畈,低丘壠畈田,海拔60m,第四紀紅土,年均溫17.4℃,年降水量1405mm,無霜期262天,≥10℃的積溫5520℃。 Aa層: 0—12cm,淡灰色(乾,10YR 8/1),粉砂質粘壤土,塊狀結構,疏鬆,緊實度1.58kg/cm3,根系密集,有較多銹斑,pH(H2O)5.4,有機質3.06%,胡敏酸碳0.2%, 富里酸碳0.3%,胡富比0.67。 Ap層: 12—25cm,淺黃色(乾,2.5Y 8/3),粉砂質粘壤土,塊狀結構,較緊,緊實度7.0kg/cm3,少量根系,pH(H2O)6.1。 W層: 25—45cm,淡黃橙色(乾,10YR 8/4),壤質粘土,稜柱狀結構, 較多的鐵錳結核,約占土體的20%,pH(H2O)6.7。 Cv層: 45—100cm,黃橙色(乾,10YR 7/8)的黃白網紋層,壤質粘土,pH(H2O)7.0。
主要性狀
該土種起源於第四紀紅土,由黃筋泥發育而成。由於所處地勢平緩(坡度一般為2°—3°),相對高差僅幾米,水利條件較好,一般以山塘水庫自流灌溉, 冬季地下水位在90cm以下,耕種歷史長,土體內物質循環作用強烈,氧化還原淋溶澱積較為顯明,剖面層次分化明顯,為Aa—Ap—W—C或Aa—Ap—P—W—C型。 土體深達1m以上,質地均一,粉砂質粘壤土至壤質粘土。土壤剖面自上而下:pH值逐步升高,交換性酸的含量逐步變低,交換性鹽基含量逐步變高,鹽基飽和度向下接近飽和。瀦育層發育較好,稜柱狀結構,鐵錳斑紋密集,約占27%左右, 並夾有大量的鐵錳結核,氧化鐵的晶膠率為18.95(n=8),分別為耕層和犁底層的12.5倍和5.9倍。耕層土壤有機質2.84%(n=578),胡敏酸碳0.23%,富里酸碳0.31%,胡富比0.74(n=8),全氮0.116%, 速效磷5ppm,速效鉀51ppm(n均為570);有效微量元素鋅1.31ppm、銅2.25ppm、鐵 169ppm 、 錳34ppm(n均為90)、硼0.17ppm(n=28)、鉬0.18ppm(n=7)。此外,部分田塊因長期施用石灰,土壤呈微鹼性反應,並含有少量碳酸鈣。
生產性能
該土種土體深厚,質地較粘,通透性差,內排不良, 保蓄性能尚好。由於長期串灌漫灌,造成養分和粘粒流失,耕層粉砂含量相對較高,易淀漿板結,稻苗起發慢。種植制度肥—稻—稻或麥(油)—稻—稻,常年糧食畝產750—800kg。早稻基礎畝產300—350kg(嵊縣試驗)。改良利用上要排灌渠系,實行單排單灌。推廣“以磷增氮”,金華市農科所在紫雲英綠肥田畝20kg鈣鎂磷肥和20kg鈣鎂磷肥加5kg氯化鉀, 比對照分別增產鮮草38.8%和97.2%。此外,早稻畝施7.5kg氯化鉀作基肥比對照增產8.34%。
歸屬分布
老黃筋泥田,屬瀦育水稻土亞類黃泥田土屬。 分布在浙江省境內河谷盆地的低丘緩坡下部或開闊的山壠(壠畈),以金華、永康和紹興市諸暨、嵊縣面積最大,共有68.4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