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老銀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延慶縣井莊鎮
- 面積:5平方公里
- 人口:113戶,380人
概述,經濟建設,基層組織建設,新農村建設建設,特色文化建設,
概述
清初已有村落,原名老仁莊,因與延慶鎮老仁莊重名而導致一起冤案,故依諧音於1983年更名為老銀莊。很多村民為圖吉利富貴,也稱其為老金莊。該村原屬於西二道河鄉管轄,2000年7月1日,西二道河鄉與井家莊鄉合併,撤鄉並鎮,自此,本村隸屬延慶縣井莊鎮。
該村位於延慶縣城東南11.5公里公里處,距井莊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東距窯灣村1.3公里,南接馮家廟村,西靠山區,北鄰二道河村委會,110國道從村莊西部穿過。村莊位於延慶山區,地勢起伏,海拔約560米,土壤為淋溶褐土,全年降水量稀少,水資源缺乏,農業生產受天氣影響較大。據記載,清康熙年間起,我村曾作為皇帝御用老鷹的養殖地,每年負責向宮廷進貢“御用神鷹”。
村里風景秀美、植被茂盛,具有獨具特色的新、舊村並存的村貌。新村整潔現代,舊村古樸淡雅。該村兩側臨山,空氣宜人。村周田地環繞,四季景觀特色明顯。村域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63畝,山場面積4000畝,屬於中等村落。姓氏以張、焦、王為主,民族以漢族和滿族為主。到2011年截止,全村共有113戶,380人,黨員36名。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91萬元,人均收入9000元。
經濟建設
解放初期,該村經濟完全以傳統種植業為主導,水利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一直是本村經濟建設的重點。1955年,村里成立初級社,同年,成立高級社。1957年打機井5眼,1961年栽松樹100畝,1976年修建蓄水池一座,1989年修建水渠500米,在村東種植楊樹2000棵,榆樹500棵。2009年種植核桃樹300畝,2010年栽種蘋果200多畝。村里糧食種植以玉米、高粱、蔬菜為主,果樹有杏樹、李子樹、核桃樹等,併兼有少量養殖業。村中青壯年留村種地的較少,多數都以勞務輸出形式在延慶縣城或者北京市里務工為生。
基層組織建設
村黨支部建於 1950年,村委會建於1983年,自建立村黨支部以來,先後有王鳳山、成士寬、崔永發、邊永善、杜懷停、焦連永、邊建國,張恩友、焦振華、王秀華、成維山、賀玉龍、賀志軍擔任黨支部書記,有杜懷停、焦連永、賀玉龍、吳春友、張海林等擔任村委會主任、
全村現有正式黨員33名,預備黨員3名。現任黨支部書記、村主任賀志軍,村兩委共5人,兩委班子制度健全,團結和諧,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作用明顯,村兩委的各項工作能夠做到積極開展,村級工作運轉有序。村內民風淳樸,治安環境穩定,民眾基礎良好。
新農村建設建設
1982年,村里安裝了自來水,1988年,進行了農村電網改造,換低壓線路,完成電錶上桿。自賀志軍同志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2007年安裝節能路燈31盞,安裝變壓器一台,並完成自來水管道改造工程。2008年建成面積180平方米的老年活動中心,建成200平方米的數字放映廳,修建移動信號塔一座,安裝微機一台。2009年進行村容和環境整治,新栽垂柳等花木1500餘株,新修灌溉渠道5000多米,並完成本村廁所改造工程。2010年建成文化大院,修建看山小房2座。2011年完成自來水管防凍保暖工程,整修大隊辦公室。
特色文化建設
該村文化底蘊深厚,文化氛圍濃厚。村裡有一隻能歌善舞的文化隊伍,可以自編自演旱船、獨唱、大合唱等多種形式的節目,並有傳統的旱船隊、高蹺隊,多次參加縣裡演出並獲得榮譽證書。
旱船是本村最著名的特色文化。自從2011年我鎮被列為旱船之鄉發展對象以來,老銀莊村積極配合我鎮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經過村兩委的共同努力,本村現有旱船27隻,固定演職人員30人。旱船隊多次參加縣鎮大型活動,並多次獲得榮譽。從2009年開始,旱船隊每年都會參加延慶縣正月十五的花會演出,獲得了延慶縣二零零九年正月十五花會展表演獎,獲得2010年和2011年延慶果園老農杯元宵節花會大賽表演獎,以及2012年果園老農杯花會演最佳表演獎。除此之外,旱船隊還參加了延慶縣媯河公園開園儀式、環北京公路腳踏車賽永寧分站賽表演、全國新年民眾登高健身活動開幕式、消夏避暑節開幕式等大型活動的演出。延慶電視台、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等媒體先後對我村旱船進行過專題的採訪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