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第三系
- 類別:專有名詞
- 對象:地層
- 特點:老第三紀形成
基本形成,分類,分布,
基本形成
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統、始新統、漸新統;均以陸相沉積為主,並伴有火山岩(玄武岩),僅在中國邊緣地區如台灣、西藏、新疆、海南島等地見有零星海相沉積,後又在江漢平原、蘇北、山東等地見有有孔蟲化石。由於四川運動(白堊紀後)的影響,古第三系與下伏岩層有顯著不整合。因受喜馬拉雅運動影響,地面隆起,古第三繫上面有清晰侵蝕面,可與新第三系分開。
分類
按地質沉積環境不同,中國老第三系可分如下類型。
①山間盆地堆積:四川運動後,氣候乾燥,在山間盆地沉積有紅色砂岩、礫岩,有時夾石膏層、泥灰岩及灰岩。岩層傾向盆地呈15—20度角。如山東的官莊組(始新統—漸新統),湖南的東塘組(古新統),山西的垣曲群(上始新統至下漸新統)等,最厚達1000米。泥灰岩中含有豐富的哺乳動物及淡水平卷螺化石。
②褐炭相沉積:氣候濕潤條件下,盆地形成煤層,同時伴有玄武岩噴發。如遼寧撫順煤田煤系厚達1000米,底部有凝灰砂岩、礫岩及頁岩。玄武岩之上為主要煤層。
③蒙古地區準平原湖相堆積:自白堊紀至老第三紀,蒙古地區均有規模不大的湖泊密布地帶,沉積有黃色砂頁岩及泥灰岩。產哺乳動物化石。
④山麓堆積:主要分布於西北地區,如天山南北山麓堆積厚達千餘米,以淡紫褐色砂頁岩為主,下部為泥灰岩,含石膏,含油苗豐富。1987年,中國已探明塔里木盆地有較大的良好儲油構造。
分布
此外,喜馬拉雅地槽老第三系分布明晰,可分東、中、西北三段。
東段:地槽發育典型,但缺失古新統,始新統與下伏白堊系呈不整合接觸;純碎屑岩,厚近萬米。下部礫岩及頁岩中含腹足類化石。中部砂岩含貨幣蟲。上部砂岩產哺乳動物化石。
中段:厚度銳減,含石膏及煤層,屬中、下始新統,其上地層缺失,與中新統呈不整合接觸。
西北段:始新統,產貨幣蟲,粘土夾石膏層及煤層。中國西藏地區始新世海相沉積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