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官鄉志》是嘉魚縣老官鄉地方志編纂領導組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官鄉志
- 作者:嘉魚縣老官鄉地方志編纂領導組
- 類別:地方志
- 編纂人員:劉平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下限止於1985年,上限依事據實上溯:地域範圍以現行政區為準,歷史上曾轄區域之人、事記載以劃出時為止。二、本志敘事,據實詳今稽古,力求系統、翔實、簡要、明嘹,不加評點,求實存真。三、本志結構,以類為卷,以事為項,項下有目。 “項”、 “目”分別以“一”、 “(一)”、 “l”、 “.××.”等標示。
作品目錄
- 封面
- 老官鄉志
- 圖片
- 老官鄉人民政府辦公樓
- 南河頭村前一瞥
- 蒼梧嶺自然鎮一隅
- 老官中學教學樓一角
- 均樂堂國小校舍新姿
- 南嶺新貌
- 《老官鄉志》編纂領導組暨部分工作人員留影
- 八十年代農家擺設
- 老官血防組
- 八十年代農房
- 老官變電站
- 老官鄉政區圖
- 序一
- 序二
- 凡例
- 概述
- 目錄
- 卷一 建置
- 一、建置沿革
- (一)鄉政建置
- (二)鄉域變遷
- 二、集鎮村落
- (一)集鎮
- (二)村落
- (三)消失村落
- 卷二 地理
- 一、地質
- (一)地表結構
- (二)地表成因
- (三)地下蘊藏
- 二、地貌
- (一)地勢
- (二)湖塌
- (三)河港
- (四)沙洲
- 三、氣候
- (一)四季
- (二)日照
- (三)氣溫
- (四)雨量
- (五)霜雪
- (六)地溫
- (七)蒸發量
- (八)濕度
- (九)風向、風力
- 四、野生動、植物
- (一)動物
- (二)植物
- 五、自然災害
- (一)洪澇
- (二)乾旱
- (三)大風、雹冰
- (四)農作物病蟲害
- 卷三 居民
- 一、戶口民族
- (一)戶口
- (二)姓氏
- 二、人民生活
- (一)飲食
- (二)住房
- (三)衣著
- (四)用具
- 三、俗語
- 四、風俗習慣
- (一)傳統節日
- (二)婚嫁
- (三)喪葬
- (四)生育
- (五)壽誕
- 卷四 政治
- 一、政權
- (一)人民代表會議
- (二)政權機構
- (三)社會治安
- (四)民政
- 二、政黨
- (一)中國國民黨
- (二)中國共產黨
- 三、社團
- (一)民眾團體
- (二)宗教團體
- 卷五 軍事
- 一、武裝建置
- (一)塘坊
- (二)農民自衛隊
- (三)民團
- (四)保警隊
- (五)民兵
- 二、兵役制度
- (一)募兵制
- (二)志願制
- (三)義務制
- 三、駐軍
- (一)長江水師
- (二)土匪隊伍
- (三)日偽軍隊
- (四)抗日武裝
- (五)國民黨軍隊
- 四、兵事紀略
- (一)太平軍東下
- (二)驅王之役
- (三)抗日戰爭
- (四)解放戰爭
- 卷六 經濟
- 一、農業
- (一)耕地
- (二)土壤
- (三)作物
- (四)耕作
- (五)工具
- (六)經營制度
- 二、林業
- (一)林木面積
- (二)林木裁培
- (三)經營制度
- 三、牧業
- (一)飼養種類
- (二)飼養技術
- (三)畜牧獸醫站
- 四、水利
- (一)堤防
- (二)溝渠
- (三)涵閘
- (四)電力排灌站
- 五、電力
- 六、水產
- (一)水面
- (二)養殖
- (三)採摘
- (四)經營
- 七、工商企業
- (一)商業
- (二)鄉村企業
- (三)工商管理
- 八、交通
- (一)水路
- (二)陸路
- (三)橋樑
- (四)交通工具
- (五)公路養護
- 九、郵電
- (一)郵電沿革
- (二)郵政
- (三)電信
- 十、村鎮建設
- (一)村房建築
- (二)集鎮建設
- (三)改善飲水
- 十一、財政 金融
- (一)稅務
- (二)財政
- (三)金融
- (四)保險
- 卷七 教育
- 一、學校教育
- (一)學校
- (二)教學
- (三)教師
- (四)學生
- (五)教育經費
- 二、社會教育
- (一)掃盲夜校
- (二)職工夜校
- (三)業餘自修
- 卷八 文化
- 一、文化活動
- (一)文化藝術
- (二)文化站(室)
- (三)廣播
- (四)電影
- (五)電視
- 二、文化古蹟
- 三、謠諺
- (一)民諺
- (二)歇後語
- 四、體育
- (一)體育活動
- (二)體育設施
- (三)體育競賽
- 卷九 衛生
- 一、衛生防疫
- 二、醫療
- (一)壓療機構
- (二)醫療設備
- (三)醫療隊伍
- 三、保健
- (一)婦女保健
- (二)幼兒保健
- 四、地方病防治
- (一)防治機構
- (二)防疫治病
- 卷十 人物
- 一、人物表
- 二、人物傳
- 游士任
- 羅一安
- 石青
- 張依富
- 石坤山
- 羅興平
- 大事記
- 附錄
- 一、文獻
- 二、褒揚記載
- 三、寓外鄉人名錄
- 修志始末
- 編纂機構人員
-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