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謀略:無為而治》講述老子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是無形和深層的,特別是老子的治國思想,更為厲代統治者有意或無意地運用著,而且用現代人的眼光看,老子的治國思想是頗具“現代”意義的,如老子主張統治者不應事事親為,而應明確分工,讓大家各得其所,借眾智以成國治,這種“無為而無不為”的治國謀略,與現代管理科學要求的層次管理原理是相通的。
基本介紹
- 書名:老子謀略:無為而治
- 出版社:藍天出版社
- 頁數:226頁
- 開本:16
- 作者:蘇虹
- 出版日期:201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940648X, 978750940648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老子謀略:無為而治》試圖從治國、用兵、謀事、人生等方面,對《老子》作了一些探討。老子治國思想對歷代統治者影響最大的,也許當算這位哲人教會了統治者以柔克剛、以退為進、因勢利導、委曲求全這些既深奧又十分實用的道理。因此,有人認為一中國政治家的成熟,賴儒學的薰陶而有事業心,賴老學和道家的科研成果而有鬥爭的藝術一。這無疑是極具灼見的。
圖書目錄
一、治國篇
1.治大國,若烹小鮮
2.愛民治國
3.功成事遂
4.不自矜,故長
5.信不足,有不信
6.執大象,天下往
7.以百姓之心為心
8.盜竽,非道
9.治人事天,莫若嗇
1O.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11.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12.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4.無以生為,賢於貴生
15.海納百川,其善下之
16.大邦不過欲兼蓄人,小邦不過欲人事人
二、用兵篇
17.不以兵強天下
18.善戰者果而已
19.物壯則老
20.兵者,不得已而用之
21.用之,恬淡為上
22.以奇用兵
23.善戰者,不怒
24.善勝者,不爭
25.禍莫大於輕敵
26.哀者勝
三、人生篇
27.寵辱不驚
28.功成而弗居
29.善利萬物而不爭
30.功遂身退
31.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2.歸根復命,常理啟明
33.欲獨異於人
34.返樸歸真
35.自知者明
36.自勝者強
37.大器晚成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為腹不為目
四、處事篇
4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1.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42.處其實,不居其華
43.大巧若拙
44.退其身而身先
45.清靜為天下正
46.以天下觀天下
47.圖難於其易
48.忍辱負重
49.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五、思辨篇
50.有與無
51.動與靜
52.強與弱
53.美與醜
54.禍與福
55.生與死
1.治大國,若烹小鮮
2.愛民治國
3.功成事遂
4.不自矜,故長
5.信不足,有不信
6.執大象,天下往
7.以百姓之心為心
8.盜竽,非道
9.治人事天,莫若嗇
1O.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11.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12.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14.無以生為,賢於貴生
15.海納百川,其善下之
16.大邦不過欲兼蓄人,小邦不過欲人事人
二、用兵篇
17.不以兵強天下
18.善戰者果而已
19.物壯則老
20.兵者,不得已而用之
21.用之,恬淡為上
22.以奇用兵
23.善戰者,不怒
24.善勝者,不爭
25.禍莫大於輕敵
26.哀者勝
三、人生篇
27.寵辱不驚
28.功成而弗居
29.善利萬物而不爭
30.功遂身退
31.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2.歸根復命,常理啟明
33.欲獨異於人
34.返樸歸真
35.自知者明
36.自勝者強
37.大器晚成
3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9.為腹不為目
四、處事篇
40.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41.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42.處其實,不居其華
43.大巧若拙
44.退其身而身先
45.清靜為天下正
46.以天下觀天下
47.圖難於其易
48.忍辱負重
49.將欲取之,必固與之
五、思辨篇
50.有與無
51.動與靜
52.強與弱
53.美與醜
54.禍與福
55.生與死
序言
老子是一個謎,一個千古難解之謎。
多少年來,史學界一直試圖撩開老子的神秘面紗,但至今連其真實名字尚不能肯定。特別是老子成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後,更是高深莫測。
《神仙傳》說:老子在其母腹中整整72年才出生,一落地便已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了——這自然是將老子神化了,因而不足為信。
然而,就是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其“千古絕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談及老子時,也不得不用模糊的手法,讓人對老子若明若暗: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守之藏室之史也。
如果太史公繼續深入下去,興許會讓後人一睹老子之真容。但行筆至此,司馬遷卻筆鋒一轉,講起了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稍後,也只能推測: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一個“蓋”,再加上一個“或”,讓讀者只能自己去想了。事實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為老子生活的年代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前,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之後,也有人認為老子在莊子之後,更有人認為老子是漢初人。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比較可信的,應該是老子稍早於孔子。因為,在先秦的典籍中,如《莊子》、《荀子》、《呂氏春秋》及《墨子》逸文中,都沒有懷疑過老子其人以及與其學說的關係,上述這些不;同的學說,都從不同的角度描繪著一個思想面貌大致相同的老子。而且,他們所描繪的老子學說,與《老子》(即《道德經》)一書的基本思想也是相符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戰國中期以後,諸子受老子影響之深,幾乎很容易能從其著作中看到老子學說的影子。只是到了漢初,才開始把老聃、李耳及太史儋的關係弄混,以致時代相差兩百多年。這樣一來,老子其人也就變得模糊起來。
老子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且不說道教將其神化,奉為祖師,就是歷代帝王,也崇奉有加,初立廟祠,後又專設道宮,加號冊封。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縣祠老子,次年又親祠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座,用郊天樂。到唐代,對老子更加崇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便詔稱:“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為祖先。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則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雖然武則天曾試圖用佛教削弱老子及其道教的影響,卻未能奏效。後來的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升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真元皇帝”,次年親至亳州真源縣朝謁太清宮,奉上冊寶。此封號在道教中沿用至今。縱觀中國歷史,一個人死後能得到如此之殊榮,除老子,似乎再無他人。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老子的著作更是讓後人著迷。《老子》一書只有區區五千言,但歷年來研究《老子》的著作則可謂汗牛充棟。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大陸近十年內發表的有關老子的專題論文就有近三百篇(部)。而對《老子》的看法,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幾乎是所有學者公認的:即老子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是深層而無形的。雖然歷史上明確以黃老為治者只有漢初,其後歷代王朝在名義上均尊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但事實上卻都離不開老子,不能不讓老學作為禮教的補充,所以有“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之說。如果說中國政治家的成熟,依靠儒學薰陶而有事業心。那么,其鬥爭藝術則有賴於老學和道家的智慧。
《老子》連同後來形成的道家思想,是一個多層次的不斷演化和繁衍的動態體系,因而也是一個可以從多層面不斷挖掘的寶藏。正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本書中,雖然作者試圖從治國、用兵、謀事、人生等方面,對《老子》作了一些探討,但也只能是觸及皮毛。相信有興趣的讀者,仔細研讀《老子》原著後,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
多少年來,史學界一直試圖撩開老子的神秘面紗,但至今連其真實名字尚不能肯定。特別是老子成為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後,更是高深莫測。
《神仙傳》說:老子在其母腹中整整72年才出生,一落地便已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了——這自然是將老子神化了,因而不足為信。
然而,就是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其“千古絕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談及老子時,也不得不用模糊的手法,讓人對老子若明若暗: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聃,守之藏室之史也。
如果太史公繼續深入下去,興許會讓後人一睹老子之真容。但行筆至此,司馬遷卻筆鋒一轉,講起了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稍後,也只能推測: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一個“蓋”,再加上一個“或”,讓讀者只能自己去想了。事實上,千百年來,人們一直為老子生活的年代而爭論不休。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前,有人認為老子在孔子之後,也有人認為老子在莊子之後,更有人認為老子是漢初人。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比較可信的,應該是老子稍早於孔子。因為,在先秦的典籍中,如《莊子》、《荀子》、《呂氏春秋》及《墨子》逸文中,都沒有懷疑過老子其人以及與其學說的關係,上述這些不;同的學說,都從不同的角度描繪著一個思想面貌大致相同的老子。而且,他們所描繪的老子學說,與《老子》(即《道德經》)一書的基本思想也是相符的。更值得注意的是,戰國中期以後,諸子受老子影響之深,幾乎很容易能從其著作中看到老子學說的影子。只是到了漢初,才開始把老聃、李耳及太史儋的關係弄混,以致時代相差兩百多年。這樣一來,老子其人也就變得模糊起來。
老子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且不說道教將其神化,奉為祖師,就是歷代帝王,也崇奉有加,初立廟祠,後又專設道宮,加號冊封。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派遣中常侍管霸到苦縣祠老子,次年又親祠老子於濯龍宮,設華蓋之座,用郊天樂。到唐代,對老子更加崇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便詔稱:“朕之本系,起自柱史”,奉老子為祖先。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則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雖然武則天曾試圖用佛教削弱老子及其道教的影響,卻未能奏效。後來的玄宗,又於天寶年間一再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大聖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並於西京、亳州升設太清宮。宋真宗為避宋室聖祖趙玄朗諱,改稱老子“真元皇帝”,次年親至亳州真源縣朝謁太清宮,奉上冊寶。此封號在道教中沿用至今。縱觀中國歷史,一個人死後能得到如此之殊榮,除老子,似乎再無他人。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出,老子其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遠影響。
老子的著作更是讓後人著迷。《老子》一書只有區區五千言,但歷年來研究《老子》的著作則可謂汗牛充棟。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大陸近十年內發表的有關老子的專題論文就有近三百篇(部)。而對《老子》的看法,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幾乎是所有學者公認的:即老子對中國政治的影響是深層而無形的。雖然歷史上明確以黃老為治者只有漢初,其後歷代王朝在名義上均尊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但事實上卻都離不開老子,不能不讓老學作為禮教的補充,所以有“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之說。如果說中國政治家的成熟,依靠儒學薰陶而有事業心。那么,其鬥爭藝術則有賴於老學和道家的智慧。
《老子》連同後來形成的道家思想,是一個多層次的不斷演化和繁衍的動態體系,因而也是一個可以從多層面不斷挖掘的寶藏。正可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本書中,雖然作者試圖從治國、用兵、謀事、人生等方面,對《老子》作了一些探討,但也只能是觸及皮毛。相信有興趣的讀者,仔細研讀《老子》原著後,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