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討論,力圖展現一個原原本本的老子思想。作者陳鼓應、白奚著重闡發了老子在價值觀念、道論、辯證思維、政治智慧等方面對中國傳統哲學所做的貢獻,強調了以老子為主要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主幹地位和老子實現了中國“哲學的突破”的重要觀點。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引論 第二章 老子學說的思想文化淵源 第三章 老子思想的歷史文化背景 第四章 老子的自然主義 | 第五章 老子的“道”論 第六章 老子的認識論 第七章 老子的辯證思維 第八章 老子的社會政治學說 | 第九章 老子的人生哲學 第十章 老子思想與道家學說的歷史演進 第十一章 老子思想與道教 第十二章 老子思想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
成書過程
“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由匡亞明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起,由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組織編撰,總計200部、6000餘萬字,是南京大學文科重要的標誌性工程,凝聚了當代一批學有所長專家的集體智慧。叢書的學術顧問包括丁光訓、王元化、安子介、趙朴初、馮友蘭、張岱年、楊向奎、任繼愈、蘇步青、程千帆、杜維明等數十位學者。他們與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共同研討,從2500年歷史長河中選取了270多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領域的傑出人物作為傳主,從整體組合上奠定了中華民族傑出人物思想研究的格局。2006年,該叢書全部編撰完成,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老子評傳》即該叢書中的一本。
作品鑑賞
《老子評傳》不但系統地闡釋了老學思想,而且個性鮮明地提出自己的學術主張,如在孔、老關係上,作者認為老學先於孔學,作者認為先秦之《墨子》《莊子》《尹文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戰國策》諸書曾引述《
老子》原文或評論其思想,可見其書流傳之久,影響之廣;其次從《
論語》中可以反映出
孔子受到老子學說的影響,並列舉出多條比較可信的論據。“
地不愛寶”,隨著郭店竹簡《老子》的出土,證明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有《老子》一書的流傳。這無疑也是對該書作者所主張之觀點的有力支持。
另外,作者還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居於主幹地位的觀點。作者認為“哲學主幹”不同於“文化主幹”,在範圍廣大的中國文化史上,無疑是儒家思想長期居於主導地位,並與道家思想同為中國文化的兩大主幹;而在中國哲學史這一特殊的領域中,則須承認惟有道家居於主幹地位。此主幹地位自老子始已經確立,因為老子哲學既有宇宙起源和本體之探討,又有對社會人生之洞察;既有系統之認識論,又有豐富之辯證法,這些具有“獨創性”或“原創性”的思想,儒、墨、名、法等諸家皆不能望其項背。就儒家而言,其學說重在政治倫理,而在哲學方面既無系統的辯證法思想,又對認識論不甚關心,而在宇宙論和本體論方面更是無所建樹。中國哲學中的重要概念、範疇出於老子的尤多,如“無”“有”“道”“器”“自然”“無為”“有為”“動”“靜”等。老子開創並代表的道家思維方式,乃是歷代中國哲學的主要思維方式,老子的思想對中國哲學史上的每一個重要階段都有深刻的影響。而中西哲學之對話,亦主要有賴於道家、特別是老子思想。從以上各方面看,作者認為道家在中國哲學史上之主幹地位無可替代,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任何一位思想家所不能相比的。
此外,作者還對古今對老子產生的誤解進行了辨明與澄清。如常見有人把老子的貴柔、尚弱說成懦弱、膽怯、不敢鬥爭。此評價不符老子本意。老子認為,柔弱是新生的標誌,是生命力的象徵,充滿了生機,具有遠大的發展前途,相反剛強則是衰落的象徵,是喪失了發展前途的東西,故老子得出了“柔弱勝剛強”的結論。這個“勝”字,以往被人理解成“戰勝”或以柔克剛的“克”,其實老子在這裡主要是在“勝過”或“優於”的意義上使用“勝”這個字的。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陳鼓應,1935年生,原籍福建長汀。師從方東美、殷海光,獲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講師、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利校區研究員、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現任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主編CSSCI學刊《道家文化研究》。著有《悲劇哲學家尼采》《尼采新論》《存在主義》《莊子哲學》《老子注釋及評介》《莊子今注今譯》《黃帝四經今注今譯》《管子四篇詮釋》《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耶穌新畫像》及《周易注釋與研究》(與趙建偉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