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薛說上海”叢書之一,專敘亞細亞大樓、麥加利銀行、旗昌洋行、百老匯大廈、字西林報、漢彌爾登大樓、工部局大樓、格林郵船、新亞大酒店、國際飯店、亞洲文會等一批老上海高樓大廈,通過其建築過程、風格造型和相關人物故事的解讀,幫助讀者領略這些已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著名建築的深厚文化底蘊。
基本介紹
- 書名:老上海高樓廣廈
- 出版社:上海書店出版社
- 頁數:184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書店出版社
- 作者:薛理勇
- 出版日期:2014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580911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老上海高樓廣廈》為我們介紹的就是老上海的這些高樓大廈,講述的是與建築、與上海有關的故事。
作者簡介
薛理勇,祖籍福建省福清市,1947年出生於上海。長期任職於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史、風俗史研究。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地名學會常務理事、上海道教協會常務理事等,並擔任SMG紀實頻道嘉賓主持。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上海掌故辭典》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國民政府上海市與市政府大樓
長海醫院內的飛機樓
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
工部局大樓到老市府大樓
法租界公董局大樓
上海中央造幣廠大樓
中國郵政和郵政大樓
上海三處電報大樓
亞洲文會和博物院大樓
雷士德基金會建的大樓
DenisChen和德義大樓
上海銀行同業公會大樓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
紙幣上的建築
中南大樓和金城大樓
“南四行”與其銀行大樓
四行儲蓄會大樓和國際飯店
永年和華安保險公司大樓
江西路的幾幢大樓
上海第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安利大樓
德商謙信洋行和謙信大樓
日商的三井和三菱洋行大樓
中央商場和新康大樓
蘇州河畔的百老匯大廈
基督教青年會及其大樓
上海的幾幢教會大樓
國民政府上海市與市政府大樓
長海醫院內的飛機樓
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
工部局大樓到老市府大樓
法租界公董局大樓
上海中央造幣廠大樓
中國郵政和郵政大樓
上海三處電報大樓
亞洲文會和博物院大樓
雷士德基金會建的大樓
DenisChen和德義大樓
上海銀行同業公會大樓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
紙幣上的建築
中南大樓和金城大樓
“南四行”與其銀行大樓
四行儲蓄會大樓和國際飯店
永年和華安保險公司大樓
江西路的幾幢大樓
上海第一幢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安利大樓
德商謙信洋行和謙信大樓
日商的三井和三菱洋行大樓
中央商場和新康大樓
蘇州河畔的百老匯大廈
基督教青年會及其大樓
上海的幾幢教會大樓
序言
漢語把兩層及兩層以上的房子稱之樓、樓房。中國傳統建築多為木結構或磚木結構,把房子造成多層、造得很高是有一定的難度的。實際上,把房子造得很高,不僅費用很高,而對居住使用者來講還必須登高。在古代,大概只有宗教建築中的塔才會造得很高,住宅的樓房大概也就是二三層而已。進入19世紀中期後,水泥的發明和工業化生產,鋼鐵廣泛使用於建築,還有建築技術本身的進步,使建築向多層、高層發展成為可能。同時,電梯在建築上的使用,免去了人們上下樓的艱難。於是在一些經濟發達、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在地價昂貴,寸土寸金的情況下,人們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獲取更多的建築面積和商業利益,所造建築的樓層和高度不斷改變,西方人把這種高聳入雲的高樓稱之skyscraper,漢語稱之“摩天樓”,二者異曲同工,至於多少層或多少高的建築才可以稱skyscraper或摩天樓,誰也無法下定義。
對上海來講,20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期,20世紀初上海城市人口已經突破百萬,而且每年增長10萬的速度上升,上海的土地緊缺,地價昂貴,尤其是市中心區真是寸土寸金,人們不斷增加建築的高度以便產生更多的建築面積,而西方的優質鋼材、水泥等於此時大批進入上海,為建築向高度發展提供了可能。建於1907年的匯中飯店是上海第一幢使用電梯的建築,它的高度為六層,已經是上海的skscraper或摩天樓了,在此後的若干年裡,上海的建築樓房和高度不斷攀升,高樓數量也越來越多,以“高樓林立”來形容當時的上海它一點也不誇張了。
昔日的上海僑民根據樓房的使用性質或實際使用情況將樓房分為building、mansions、apartments三個大類,分別譯作大樓、大廈、公寓,用現在的譯名,大概應該稱商務辦公樓、商住兩用樓和公寓。上海的大樓大多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建造質量較高,使用情況也較好,大多數大樓至今保存較好,許多還被列入不同等級的保護單位,人們把城市的建築叫做會說話的石頭,通過這些建築,人們可以了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知道許多有趣的故事。當然,本書中的建築只是一個軀殼,一個載體,而講述的就是與建築、與上海有關的故事。
由於受篇幅的限制,本書中所收的大樓是building和mansions,也就是大樓和大廈,不涉及apartments,也許在明年,我的另一本書:《上海的公寓》也將出版。
對上海來講,20世紀是一個特殊的時期,20世紀初上海城市人口已經突破百萬,而且每年增長10萬的速度上升,上海的土地緊缺,地價昂貴,尤其是市中心區真是寸土寸金,人們不斷增加建築的高度以便產生更多的建築面積,而西方的優質鋼材、水泥等於此時大批進入上海,為建築向高度發展提供了可能。建於1907年的匯中飯店是上海第一幢使用電梯的建築,它的高度為六層,已經是上海的skscraper或摩天樓了,在此後的若干年裡,上海的建築樓房和高度不斷攀升,高樓數量也越來越多,以“高樓林立”來形容當時的上海它一點也不誇張了。
昔日的上海僑民根據樓房的使用性質或實際使用情況將樓房分為building、mansions、apartments三個大類,分別譯作大樓、大廈、公寓,用現在的譯名,大概應該稱商務辦公樓、商住兩用樓和公寓。上海的大樓大多建於20世紀20年代後,建造質量較高,使用情況也較好,大多數大樓至今保存較好,許多還被列入不同等級的保護單位,人們把城市的建築叫做會說話的石頭,通過這些建築,人們可以了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知道許多有趣的故事。當然,本書中的建築只是一個軀殼,一個載體,而講述的就是與建築、與上海有關的故事。
由於受篇幅的限制,本書中所收的大樓是building和mansions,也就是大樓和大廈,不涉及apartments,也許在明年,我的另一本書:《上海的公寓》也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