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封面人物

老上海封面人物

《老上海封面人物》由電影史研究專家張偉主編,收錄了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27個著名影星的光輝燦爛但不平坦的藝術人生。這27個影星都是當時滬上報刊出鏡率最高的封面明星,由此可見他們所感知、所引領的時代風尚。這些“過時”的時尚,展示著近代中國社會審美意識的流變,以及對現代審美取向的影響。

基本介紹

  • 書名:老上海封面人物
  • ISBN: 9787532623013, 7532623017
  • 頁數:295頁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7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媒體推薦,目錄,

媒體推薦

導語
設若把電影業比作龐大的天體,最引人矚目者不啻是第一線演員,他們是最最耀眼的星辰。本書由電影史研究專家張偉主編,收錄20世紀20年代-40年代著名影星二十七人。從步入電影界開始,敘述其光輝燦爛但不平坦的一生。他們對電影藝術的感悟、實踐、思考和探索,勾勒出中國電影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平庸走向輝煌的歷程。他們同時也是滬上報刊出鏡率最高的封面明星,由此可見他們所感知、所引領的時代風尚。這些“過時”的時尚,展示著近代中國社會審美意識的流變,以及對現代審美取向的影響。
前言
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曾說:每一項傳播手段的發明都是人類智慧了不起的成就。1825年,法國人涅普斯發明了攝影術,從此,人類可以通過一種載體永久地封存回憶,留住任何一個人們希望留住的特定瞬間。但是,慢慢地人類又不滿足於此了,他們發現,攝影只能留住靜止的場面,而現實生活卻充滿了動感,他們渴望那些靜止場面靈動起來。於是,經過幾十年孜孜不倦的努力,神奇的電影終於誕生了:1895年12月28日,法國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幾部短片在巴黎卡普辛大街14號咖啡館的印度沙龍內公開售票放映,從此,“工廠放工”、“火車進站”等一些人們生活中的尋常場面,成了世界電影史上最初的經典鏡頭。
在盧米埃爾兄弟發明電影僅僅半年之後,亞洲的一些主要國家都先後出現了電影放映商們的足跡,其中,印度是1896年7月,日本則要到1897年才有電影放映,而中國是電影最早進入的亞洲大國。根據現有的史料可以確認:1896年6月29日,上海著名的私人園林——徐園率先放映了“西方影戲”,這是電影在中國的首次登入。被譽為西方文明之花的電影選擇上海這座東方大都市首先綻放,這絕非偶然。自明清以來,上海就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世所習稱的“江海通津,東南都會”,1843年開埠以後,更逐漸取代了廣州的地位,成為全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由於上海在學術信息、西學人才、出版發行以及人口數量、消費能力等等方面都具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勢,故很快又成為輸入西方文化的視窗,近代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大半率先由上海引進傳播,從聲光化電到天演群學,上海都領風氣之先。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和濃郁海派風格的中國近代文化在通向太平洋的黃浦江畔開花結果,在“火樹銀花,城開不夜”的十里洋場發榮孽長。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電影,這個時代驕子選擇上海生根發展,可謂適逢其地,理所當然。
上海是當年中國電影的大本營,無論是生產能力的強大還是硬體設備的完善,或者是消費市場的龐大以及衍生產品的豐富,上海都無愧於中國乃至亞洲第一的榮譽。當時神州大地上的一百多家電影公司,百分之八十活躍在上海,“明星”、“天一”、“聯華”等著名大公司,無一例外都將總部設在上海;“大光明”、“南京”、“大上海”、“美琪”等影院,其規模之大和豪華程度在整個亞洲都堪稱第一,而且上海當時已經建立起了類似今天院線的完善的放映系統;美國米高梅、派拉蒙、雷電華等八大電影公司,在20世紀30年代初已經分別在上海設立了辦事處,最高峰時,每年在上海放映的好萊塢影片超過四百部,一些大片的公映時間幾乎和美國達到同步;今天大家熟悉的譯製外片的方法,當年在上海都已經作過嘗試;20世紀前期在上海出版發行的電影報刊,其數量達到了令人驚訝的近三百種。這種種一切都證明:電影選擇了上海,給予了上海以榮譽;而上海也盡情回報,使電影這朵文明之花綻放得如此絢爛,充滿魅力! 如果把電影業比作一個龐大的天體,那么毫無疑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一線的演員,他們是最最耀眼的星辰。儘管早在1905年,北京的任景豐請來京劇名角譚鑫培拍攝了京劇《定軍山》的片段,開始了中國人拍攝電影的最初嘗試;但中國電影的真正起步,實際上是在民國建立以後,大本營是在上海。中國的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就是於民國二年 (1913年)在上海拍攝完成的。在那以後,電影人以上海為基地,拍攝了一系列故事短片,演員都是當時演新劇出身的藝人,表演亦未脫文明戲的俗套,很少電影特色。中國電影在走過蹣跚學步的萌芽階段以後,在1923年前後,以明星影片公司《孤兒救祖記》的成功為標誌,進入了一個興旺和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湧現了一批能真正稱之為電影明星的演員。他們既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又有演技,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社會地位已有顯著提高,並擁有了一批熱情的影迷。“銀壇霸主”王元龍、“銀幕情人”朱飛、“第一反派”王獻齋、“俠客英雄”張慧沖、“ 新型小生”龔稼農等成為男明星中的出色代表;女明星則更是群星璀璨,殷明珠之青春美麗、王漢倫之端莊賢惠、楊耐梅之風流妖7台、黎明暉之嬌嗔活潑,代表了當時女明星中的基本類型。其他還有張織雲、丁子明、宣景琳等,都是女明星中的傑出代表。這些演員和編導、攝影、美工等電影工作者一起組成了一支整齊的電影隊伍,共同孜孜探索和不斷實踐,終於使電影開始獨立於中國藝術之林。
胡蝶和阮玲玉是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影壇兩顆最為耀眼的明星。她們的表演真實、細膩、樸素、自然,飾演的角色不僅形似,更求神似。如果說她們早期的表演還有程式化的套路,那么進入30年代以後,她們的演技已日趨嫻熟,拍片時能將角色的心理活動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沒有過火的表演,很少斧鑿的痕跡。她們在銀幕上塑造的各種類型的婦女形象,有不少已成為中國電影人物長廊中的典型人物;她們拍攝的《姊妹花))、《神女》等影片,已成為30年代影壇最為出色的經典之作,她們獲得的榮譽已無聲地將電影演員的社會地位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以她們為代表的電影明星成為對都市時尚感知最早的人群,她們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無一不在聚光燈下被成倍放大,感染著純情的少年和痴迷的觀眾。正是從她們開始,電影明星成了無數年輕人夢寐以求的職業,而不再是任人玩弄、供人驅使的“戲子”。和她們幾乎同時或稍後一些,影壇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電影明星,金焰、趙丹、王人美、周璇、白楊、陶金等等響亮的名字,是和《大路》、《漁光曲》、《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東流》、《烏鴉與麻雀》等等經典名片緊緊聯繫在一起的。那個時代正是中國電影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平庸走向輝煌的時期,以他們為代表的電影人以自己的熱情、真誠、勇氣和忘我工作,共同譜寫出了中國電影史上光輝燦爛的一幕,同時也寫下了他們人生最精彩的一筆。
細心的讀者也許會發現,本書所收入的封面明星絕大多數都是女性,男明星僅有兩位:金焰和趙丹。這種令人詫異的性別比例,既是當年眾多影刊的現實景象,也和當時女明星對社會的影響力有關。中國傳統女性是被深深禁錮在家庭閨閣里的,晚清民初,中國女性的生活和形象發生了鮮明而巨大的變化。尤其在都市,女性被推上社會生活的前沿舞台,都市的公共空間裡頻頻活躍著她們的身影,都市女性成為引領時代風尚的代表。
她們的服飾髮式,其變遷敏感地透露出時代變革的信息。電影作為一種新的藝術與娛樂樣式,不僅滿足了人們的新奇感,它還是一種宣傳時尚生活的最有力工具,各種各樣的服裝、髮式、居住環境、消費場所和社會意識,都可以通過電影宣示於眾。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李歐梵先生研究了30年代上海的摩登社會,他特別關注電影明星在其中所起的推波助瀾的作用,他發現在這方面,“封面女郎”是一不可忽視的力量:“這些封面照並沒有 ——或者說除了——在一個父系社會裡成為男性的關照物,它們也幫助設計中國女性的新形象——擁有新品質的‘現代’女性將不再羞於當眾展示她的性格……它為流行的觀眾口味和欣賞習慣做了鋪墊。”(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__1945)》,毛尖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循此思路,如果我們掃描一下民國期間出版的三百多種上萬期電影雜誌的封面,就完全能充分感受到誰是當年最紅最亮的影星,很少有哪一家電影刊物會浪費寶貴的封面資源去登載一位過氣明星,看看這些封面,我們還能明了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本書正是以此作為切入口,全面剖析民國期間最受歡迎的二十七位明星的從影歷程和人生軌跡。在寫作過程中,我們查閱了大量當年的出版物,也參考了最近出版的學術成果,力求以較新的視角、豐富的史料和平和的心態去展示這些當年風雲人物的星途,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喜歡,也對專業研究人員有所幫助。是為序。
張偉 2006年12月18日午於上圖1217室
後記
近年來,我們在從事中國早期電影明星的研究,閱讀了幾乎所有相關文字:歷史的,當今的;國內的,國外的。這些史料及我們原本積累的文獻,讓我們對中國影壇的前輩們有了近距離的接觸和更清晰的了解,同時也產生了寫作的衝動。這本書就是我們寫作計畫的一部分,雖僅限於演員,且人數也只有二十七位,但我們認為是很有代表性的。寫作任務主要由我的幾個年輕朋友承擔,他們在從事繁重工作的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在較短的期限內完成了這部書稿,精神可嘉。具體的人物篇章分配如下:胡蝶、阮玲玉、陳燕燕和白光由解舒勻承擔,陳波兒、徐來、王瑩、袁美雲、上官雲珠和陳娟娟由嚴潔瓊承擔,陳玉梅、葉秋心、趙丹、黎莉莉和白楊由熊欣傑承擔,其餘十二位均由周淵承擔。全書由我策劃並負責審校,不妥之處,敬請指教。
張偉 2007年1月28日於杭州旅次

目錄

序\1
王漢倫 用老虎的姓做新女子\1
楊耐梅 浪漫奇女子\11
陳波兒 踏浪而來的一抹清波\21
胡 蝶 蝴蝶飛過滄海\31
徐 來 幸福向左,美人向右\51
阮玲玉 玲瓏玉,泣血花\59
陳玉梅 影壇“老闆娘”\77
金 焰 人生如金,性格似焰\85
李綺年 綺年忽逝,玉貌留影\95
王 瑩 漂泊的新女性\107
葉秋心 亂世一葉,誰識秋心\117
王人美 停不下腳步的“野貓”\125
趙 丹 比電影更傳奇\137
談 瑛 摩登女郎“黑眼圈”\147
黎莉莉 默片時代的最後一位明星\157
陳燕燕 從南國乳燕到悲劇聖手\167
英茵俠 骨柔情奉知己\177
袁美雲 天邊一朵雲\187
顧蘭君 譽滿銀壇的“小姨”\197
龔秋霞 亦歌亦影的“復調”人生\207
陳雲裳 南國佳人,雲裳仙子\215
上官雲 珠滄海月明珠有淚\225
白 光 做人何必假惺惺\237
白 楊 明如春水,直若白楊\249
周 璇 心有千千結\261
李麗華 “三笑”傾城的小咪\275
陳娟娟 一夜長大\285
跋\2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