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錦陽川

耀州錦陽川位於耀州城西北,南起仿古街以北,北至蘇家店,東臨步壽塬下,西以西塬東畔為界。錦陽川北窄南寬,形似寶塔,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均寬0.88公里,面積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耀州錦陽川
  • 占地面積:7 km
耀州區城北沮河下游川道名曰“錦陽川”。南起仿古街以北,北至蘇家店,東臨步壽塬下,西以西塬東畔為界。錦陽川北窄南寬,形似寶塔,南北長約8公里,東西均寬0.88公里,面積7平方公里。明代以前,因該川景色秀麗,四季如錦,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陽光充足而得名。自古為耀州風水寶地,農田如茵、煙雲淡盪、疏柳長堤、果蔬鮮香、蘆盪桃林風景如畫。清代文人雅士游錦陽川留下許多膾炙人口詩文佳句。
《錦陽疊翠》作者郭泌,耀州城內北街新民巷人,清鹹豐時舉人。鹹豐、同治年間曾在陝甘總督衙門任事,才思敏捷,文筆優美,有耀州八景詩傳世,《錦陽疊翠》為八詩之一。詩曰:錦川石徑半傾欹,柳色青青盡掃眉。淺水平沙常滴翠,輕盈飛絮欲題詩。描繪了昔日錦陽川美輪美奐的景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夏,李柏、康乃心來耀,李銓乘興邀友結伴暢遊錦陽川,徜徉于田園山水、青稼垂柳間賞山覽水,“採薪於岩,取水於河,烹茶煮酒,繼以長歌”,極盡風流之雅事,“幾忘天地高深而萬物之無窮也”。康乃心詩興大發,揮筆抒懷,寫下“連天柳色浸衣綠,一路桐花照眼明”、“蒼茫入壑望中開,斷岸層崕曲徑回”等優美詩句。李銓撰成《錦陽川記》一文,對錦陽川美景極盡讚美之情,此文先以南朝詩人謝靈運厚愛山水自比,繼寫來耀“公事行役”間偶然目睹錦陽川之青山綠水,便一下子飄飄欲仙、陶醉其間,此後即反覆盤桓其中,竟日不能去。接著,又惟妙惟肖生動描寫了錦陽山水:山是“峭壁千仞,疊嶂連峰”、而湍急的沮水“從西北下至此忽平闊而雄放”、“煙雲淡盪”,“疏柳長堤”、“橫如龍門而無其猛,秀似輞川而絕其寂”。作者以生花妙筆描繪了一幅三百年前錦陽川絢麗奪目的畫卷,令人無限神往。文末直抒胸臆,發出“山水之音,豈絲竹之所得而可比類乎!”的感嘆。事後李又令人將兩人之詩文配以線刻“錦陽川圖”勒於石上,圖文並茂。此碑石現同存於藥王山大殿西側。
錦陽川不僅山水風光優美,令人流連忘返,更是耀州一片上好的良田沃土,物產豐饒,自古有名。沮河兩岸地勢低平,近河處有引水自流灌溉之便,此處又地近州城,交通方便,教育發達,村人識文斷字者多,又善經營。明、清以來農民作務多以各種經濟作物為主,河灘舊有連片蘆葦,村民早有編制蘆席之技能,質量上乘,遠銷各地,獲利頗豐。古代人們製衣染布用靛藍,錦陽川是耀州種藍打靛的主要地區之一,靛藍價格要比穀物昂貴數倍。民國早期,北洋軍閥主陝時一度開禁種大煙(鴉片),利大稅重,錦陽川則以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優勢而大量種植,煙之質地、產量較別處更佳更大。此後,作務蔬菜馳名全耀,七十年代的乾辣椒曾遠銷“廣交會”,並與白蒜一起出口創外匯,成為耀州有名的土特產。八十年代興起塑膠薄膜大棚培育蔬菜技術後,各種反季節菜提前上市,既滿足了市場需要,又提高了菜農收入。沮河兩岸各村大棚毗連,冬春季節銀白一片,蔚為壯觀,別是一番景致。
如今,沮河經過多年整修治理,河堤已用石塊及水泥砌築,筆直堅固。沿河公路南北縱貫,寬暢平坦。河西阿姑社、寺溝、陰家河、楊家河、方巷口各村各架一座過河橋,無憂洪水,暢通無阻,出村進城極為方便。錦陽川道上跨梅七鐵路,連線新區和董家河工業園區的210新線沮河特大橋成為錦陽川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錦陽川道正在建設現代化的錦陽新城初具雛形。沮河錦陽新城段河道生態景觀改造工程正在實施,錦陽川將會迎來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