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美麗與憂傷:一個村莊的滄桑傳奇》內容簡介:這是一部關於人與土地、人與家園的書。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抒情的筆觸、優美的文字,描寫了一個村莊百年的歷史,描寫了故鄉的山川風物,記敘了許多有著不同行為、不同性格、不同命運的人物。他們的滄桑傳奇、悲歡離合、禍福與得失、美麗與憂傷,都帶有深深的時代痕跡,為認識社會、觀察人生世相、了解前人的生存狀況,提供了一個文本和一面鏡子。讀後,或愉悅,或沉重,或感嘆,都是對昨天一次深情地回望,對歷史和先人一份真誠的敬意。
基本介紹
- 書名:翻越美麗與憂傷:一個村莊的滄桑傳奇
- 出版社:線裝書局
- 頁數:334頁
- 開本:32
- 品牌:線裝書局
- 作者:喻曉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201188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翻越美麗與憂傷:一個村莊的滄桑傳奇》是一本關於故鄉的書,一本關於人與土地、家園、親情的書。人生中,每一個人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故鄉。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故鄉度過的。儘管有五十年的時光客居北京,但令最難以忘懷的,還是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款款的風,飄飄的雪,紛紛的雨,淡淡的花香,盈盈的露珠,幽幽的螢火,熠熠的星光,輕輕的晨霧,裊裊的炊煙,喔喔的雞啼,嚶嚶的蜂鳴,彎彎的山路,青青的竹林,故鄉風物,千絲萬縷,總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就是燕子、喜鵲、斑鳩、老鷹,也常來夢裡築巢。
作者簡介
喻曉,湖南婁底市人,1941年1月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高級編輯、詩人、散文家。1965年開始發表作品。出版有詩集《台胞的心聲》、《青春與海》、《翠綠的星》、 《靈之燭》、 《喻曉詩選》、《孤獨的白鷺》,長篇紀實文學《中原逐鹿》,散文集《最後的伊甸園》、 《會思想的鳥》、《與神奇同行》、《三十六朵百合花》等。
圖書目錄
說灣
涓涓春水
兒時記憶
牧童舊夢
上學記
地坪風景
沉潭
紅軍婆
械鬥
織女怨
活人道場
難忘的一九四九年
騎白馬的人
土地的魅力
土地的代價
樹的詠嘆
虎殤
痴情女子
文學啟蒙
我的吃肉史
周濟老師
饑饉歲月
一瓶茅台酒
黃氏兄弟
“草繩司令”
“啞”人
孤獨的“大師”
兩個“和尚”
背冤單
五癩子
六爺
打“鳥”
家法
溜子
乃生進城
台灣來客
井台辯論
詩歌少年
溺水者
母親的故事
哭母
解讀父親
為父親洗腳
咀嚼苦難
舅舅的子嗣問題
田埂
瓜棚
竹林
拱橋
碓
龍骨水車
最後的灶屋
小河趣事
油菜花
採藥記
一株野百合
廢廟
漁火
螢燈
鳥之聲
鄉路滄桑
秋天的重量
群雞晚歸圖
搬遷潮
涓涓春水
兒時記憶
牧童舊夢
上學記
地坪風景
沉潭
紅軍婆
械鬥
織女怨
活人道場
難忘的一九四九年
騎白馬的人
土地的魅力
土地的代價
樹的詠嘆
虎殤
痴情女子
文學啟蒙
我的吃肉史
周濟老師
饑饉歲月
一瓶茅台酒
黃氏兄弟
“草繩司令”
“啞”人
孤獨的“大師”
兩個“和尚”
背冤單
五癩子
六爺
打“鳥”
家法
溜子
乃生進城
台灣來客
井台辯論
詩歌少年
溺水者
母親的故事
哭母
解讀父親
為父親洗腳
咀嚼苦難
舅舅的子嗣問題
田埂
瓜棚
竹林
拱橋
碓
龍骨水車
最後的灶屋
小河趣事
油菜花
採藥記
一株野百合
廢廟
漁火
螢燈
鳥之聲
鄉路滄桑
秋天的重量
群雞晚歸圖
搬遷潮
序言
千古蒼茫青史夢,一年迢遞故鄉心。懷舊,思鄉,人類永恆的情愫,永遠的話題。
我很早就想寫一本關於故鄉的書,一本關於人與土地、家園、親情的書。
人生中,每一個人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故鄉。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故鄉度過的。儘管我有五十年的時光客居北京,但令我最難以忘懷的,還是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款款的風,飄飄的雪,紛紛的雨,淡淡的花香,盈盈的露珠,幽幽的螢火,熠熠的星光,輕輕的晨霧,裊裊的炊煙,喔喔的雞啼,嚶嚶的蜂鳴,彎彎的山路,青青的竹林,故鄉風物,千絲萬縷,總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就是燕子、喜鵲、斑鳩、老鷹,也常來夢裡築巢。
此書初稿成於2007年年底。以後陸續有過一些小的修改。
書中有我自己親歷的見聞,也有許多章節的內容是母親告訴我的。其中年代較遠的一些故事,是母親的母親告訴她的。在文化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常常用舌尖傳續鄉村的歷史。母親沒有念過書,但記憶力奇好,幾十年前的事情,她能一五一十地娓娓道來,講得繪聲繪色,極具感染力。我一直認為,她是我們村子一本活辭典,假如她有條件接受文化教育的話,也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作家。村子裡的事,沒有她不知道的。她的腦子裡裝著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數不清的故事,裝著一個村子的風雨歷程、滄桑傳奇。我喜歡聽母親“擺古”,她充滿深情的述說里,有村子的心跳、呼吸和脈動,使那些簡陋的門窗、古老的磚瓦,都美麗起來,鮮活起來。
2006年11月18日午夜1時5分,八十四歲高齡的母親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我看到聽到了她生命的最後一縷氣息。她慈容安詳,再也不能給我講故事了。 今天,正好是母親去世七周年的日子。
我把一個村莊的故事輯錄成書,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獻給我親愛的母親。
我的記錄,是感恩,對母親,對村莊,對養育過我的土地。我想通過我的記錄,留住一個村莊的記憶。這是一次文化的尋根,精神的返鄉。村莊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永遠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先人們曾經的生存狀況,應該被後人記住。不管是灰燼,還是廢墟,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那裡曾是許多靈魂的居所,演出過無數的禍福悲歡、愛恨情仇。也許,灰燼和廢墟下面,埋藏著生命的基因,思想的火種,美麗的夢想。回望歲月,不能不為遠去的背影感嘆。我們有傳遞基因、火種和夢想的責任。
每次回家,我看到已經廢棄的老屋,頹敗的舊園,總是不由自主地在周邊轉悠、尋找。我自問:我尋找什麼呢?我丟失了什麼呢?恍惚間,我似乎想找回一些人生寶貴的東西,譬如:苦難中的堅忍,清貧中的高潔,風雪中的信念,迷茫中的嚮往,困頓中的親情。我不想讓都市的風,吹折了心湖中那枝聖潔的蓮花;我不想讓污濁的銅銹,壞了少時的童貞;我不想讓思想的蔭翳,遮蔽了心靈那盞明亮的燭光。我真想留住茅屋柴門前的歡笑,代替高樓華庭里的孤獨;真想讓竹林里的清風,吹散馬路上的喧囂;真想撒下懷舊的網,打撈未曾污染的露珠和湖底晶瑩的星星。田埂,河岸,泥濘,石頭,我希望用粗糲和堅硬,重新裝修我雖已老練成熟、卻殘缺破損的心窗。我尋找純樸,尋找青春,尋找已經罕見、甚至不復存在的童年時代瀰漫於鄉村的那些人生況味。
幾十年來,作為一個根在農村的人,曾經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努力著,奮鬥著,一直為已經紮根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慶幸,而榮耀。哪知時移世易,造化弄人。當霧霾籠罩京城,污染的空氣令人窒息,人們紛紛議論逃離城市的時候;當過去農民拿來餵豬的薯葉和野菜,被人們端上餐桌、受到青睞和讚美的時候;當城裡人四處尋覓,欲購買農家小院而不可得的時候,我反觀過去,很是困惑:難道曾經的努力和奮鬥,真的是一個錯誤?人會老去,人生浮華終究會歸於平靜與虛無,功名利祿終究會隨風而去,我真想尋找一處山水田園。作為自己的歸宿和樂土。
有時回鄉,會偶然遇到兒時的髮小,國小或中學的同學,儘管多年沒有見面,有的暌違已長達半個多世紀,白髮相對,淚眼相對,興奮地握手相擁,放肆地仰脖長笑,不問身份,無論貧富,互相直呼著久遠的乳名和綽號,其親熱難以言表,沒有功利,一如年少時的單純。我們的思緒穿越往事,彼此都貪戀地享受那份回憶的歡悅和溫暖。這種場面,在同樓不相往來的城市裡,是一道很難見到的風景。
書中所涉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大多數都是和我多少有過一些交往的鄉親。他們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運,編織了一幅人生世相圖。這些人物,在別的村子裡也能找到,你讀了後,或一愣:此人似曾相識啊!是的,這些凡人,隨處可見。他們的悲歡,離不開大的時代;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弱點,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即使是做過錯事、蠢事,甚至惡事,傷害過別人的人,有的是出於愚昧,有的是出於盲從。我之所以也把他們寫出來,是為了忠實於生活的本來面目,給世人一面鏡子,以便吸取教訓,而不是為了追究他們的責任。生活本身已經給予了他們懲戒,因此對他們也應該予以寬宥。
祖屋,老房子,是我生命的源頭;山野竹林,田園阡陌,是我靈魂的土壤。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源頭和土壤,那裡的人和事讓你魂牽夢繞。無數的源頭細流,匯成了大江大河,匯成了泱泱中華。一個村莊的面貌、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方土地面貌、變遷的縮影。那裡發生的故事,現在聽來,有的很苦,有的很酸,有的很痛,有的甚至很荒誕,但都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地發生過,是整個村莊長長的生存歷史的一部分。這些故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跡,能讀出歷史的風雨。
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書中個別人隱去了真名。
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因為道義和親情,也是完善自身的需要。家,包括你的至愛親人,也包括你呱呱墜地的老房子,熟悉的山川田野,和長滿青苔的黃牆玄瓦。對故鄉往日美麗與憂傷的反覆翻閱,回望過去,就能珍視今天,洞察未來,就能清醒頭腦,不忘本真,強健生命的根系,使你,一個光腳板走出村莊的窮孩子,昂然立於天地之間。
春溪村,一個鐫刻在腦海里、流動在血液里的名字。一個屬於春天的名字。在長著綠禾、開滿鮮花的原野,一條叮叮咚咚、有著詩歌般節奏的清流,也許有一天會流到你的面前,讓你怦然心動,——那么,親愛的朋友,我這本用春溪村泥土裝幀的薄薄的書,就權作故鄉遞給你的一張名片吧1
2013年11月18日於北京望春齋
我很早就想寫一本關於故鄉的書,一本關於人與土地、家園、親情的書。
人生中,每一個人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故鄉。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故鄉度過的。儘管我有五十年的時光客居北京,但令我最難以忘懷的,還是童年和少年時代。那款款的風,飄飄的雪,紛紛的雨,淡淡的花香,盈盈的露珠,幽幽的螢火,熠熠的星光,輕輕的晨霧,裊裊的炊煙,喔喔的雞啼,嚶嚶的蜂鳴,彎彎的山路,青青的竹林,故鄉風物,千絲萬縷,總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就是燕子、喜鵲、斑鳩、老鷹,也常來夢裡築巢。
此書初稿成於2007年年底。以後陸續有過一些小的修改。
書中有我自己親歷的見聞,也有許多章節的內容是母親告訴我的。其中年代較遠的一些故事,是母親的母親告訴她的。在文化還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常常用舌尖傳續鄉村的歷史。母親沒有念過書,但記憶力奇好,幾十年前的事情,她能一五一十地娓娓道來,講得繪聲繪色,極具感染力。我一直認為,她是我們村子一本活辭典,假如她有條件接受文化教育的話,也許會成為一個不錯的作家。村子裡的事,沒有她不知道的。她的腦子裡裝著一個個生動的人物,數不清的故事,裝著一個村子的風雨歷程、滄桑傳奇。我喜歡聽母親“擺古”,她充滿深情的述說里,有村子的心跳、呼吸和脈動,使那些簡陋的門窗、古老的磚瓦,都美麗起來,鮮活起來。
2006年11月18日午夜1時5分,八十四歲高齡的母親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我看到聽到了她生命的最後一縷氣息。她慈容安詳,再也不能給我講故事了。 今天,正好是母親去世七周年的日子。
我把一個村莊的故事輯錄成書,最先想到的就是要獻給我親愛的母親。
我的記錄,是感恩,對母親,對村莊,對養育過我的土地。我想通過我的記錄,留住一個村莊的記憶。這是一次文化的尋根,精神的返鄉。村莊所包含的人文精神,永遠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先人們曾經的生存狀況,應該被後人記住。不管是灰燼,還是廢墟,我們都不應該忘記,那裡曾是許多靈魂的居所,演出過無數的禍福悲歡、愛恨情仇。也許,灰燼和廢墟下面,埋藏著生命的基因,思想的火種,美麗的夢想。回望歲月,不能不為遠去的背影感嘆。我們有傳遞基因、火種和夢想的責任。
每次回家,我看到已經廢棄的老屋,頹敗的舊園,總是不由自主地在周邊轉悠、尋找。我自問:我尋找什麼呢?我丟失了什麼呢?恍惚間,我似乎想找回一些人生寶貴的東西,譬如:苦難中的堅忍,清貧中的高潔,風雪中的信念,迷茫中的嚮往,困頓中的親情。我不想讓都市的風,吹折了心湖中那枝聖潔的蓮花;我不想讓污濁的銅銹,壞了少時的童貞;我不想讓思想的蔭翳,遮蔽了心靈那盞明亮的燭光。我真想留住茅屋柴門前的歡笑,代替高樓華庭里的孤獨;真想讓竹林里的清風,吹散馬路上的喧囂;真想撒下懷舊的網,打撈未曾污染的露珠和湖底晶瑩的星星。田埂,河岸,泥濘,石頭,我希望用粗糲和堅硬,重新裝修我雖已老練成熟、卻殘缺破損的心窗。我尋找純樸,尋找青春,尋找已經罕見、甚至不復存在的童年時代瀰漫於鄉村的那些人生況味。
幾十年來,作為一個根在農村的人,曾經為離開鄉村,進入城市,努力著,奮鬥著,一直為已經紮根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而慶幸,而榮耀。哪知時移世易,造化弄人。當霧霾籠罩京城,污染的空氣令人窒息,人們紛紛議論逃離城市的時候;當過去農民拿來餵豬的薯葉和野菜,被人們端上餐桌、受到青睞和讚美的時候;當城裡人四處尋覓,欲購買農家小院而不可得的時候,我反觀過去,很是困惑:難道曾經的努力和奮鬥,真的是一個錯誤?人會老去,人生浮華終究會歸於平靜與虛無,功名利祿終究會隨風而去,我真想尋找一處山水田園。作為自己的歸宿和樂土。
有時回鄉,會偶然遇到兒時的髮小,國小或中學的同學,儘管多年沒有見面,有的暌違已長達半個多世紀,白髮相對,淚眼相對,興奮地握手相擁,放肆地仰脖長笑,不問身份,無論貧富,互相直呼著久遠的乳名和綽號,其親熱難以言表,沒有功利,一如年少時的單純。我們的思緒穿越往事,彼此都貪戀地享受那份回憶的歡悅和溫暖。這種場面,在同樓不相往來的城市裡,是一道很難見到的風景。
書中所涉人物,都是普通百姓,大多數都是和我多少有過一些交往的鄉親。他們不同的行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命運,編織了一幅人生世相圖。這些人物,在別的村子裡也能找到,你讀了後,或一愣:此人似曾相識啊!是的,這些凡人,隨處可見。他們的悲歡,離不開大的時代;他們身上表現出來的人性的弱點,是歷史積澱的結果。即使是做過錯事、蠢事,甚至惡事,傷害過別人的人,有的是出於愚昧,有的是出於盲從。我之所以也把他們寫出來,是為了忠實於生活的本來面目,給世人一面鏡子,以便吸取教訓,而不是為了追究他們的責任。生活本身已經給予了他們懲戒,因此對他們也應該予以寬宥。
祖屋,老房子,是我生命的源頭;山野竹林,田園阡陌,是我靈魂的土壤。每個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源頭和土壤,那裡的人和事讓你魂牽夢繞。無數的源頭細流,匯成了大江大河,匯成了泱泱中華。一個村莊的面貌、變遷,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方土地面貌、變遷的縮影。那裡發生的故事,現在聽來,有的很苦,有的很酸,有的很痛,有的甚至很荒誕,但都確確實實、真真切切地發生過,是整個村莊長長的生存歷史的一部分。這些故事,都不可避免地帶有時代的印跡,能讀出歷史的風雨。
由於可以理解的原因,書中個別人隱去了真名。
常回家看看,不只是因為道義和親情,也是完善自身的需要。家,包括你的至愛親人,也包括你呱呱墜地的老房子,熟悉的山川田野,和長滿青苔的黃牆玄瓦。對故鄉往日美麗與憂傷的反覆翻閱,回望過去,就能珍視今天,洞察未來,就能清醒頭腦,不忘本真,強健生命的根系,使你,一個光腳板走出村莊的窮孩子,昂然立於天地之間。
春溪村,一個鐫刻在腦海里、流動在血液里的名字。一個屬於春天的名字。在長著綠禾、開滿鮮花的原野,一條叮叮咚咚、有著詩歌般節奏的清流,也許有一天會流到你的面前,讓你怦然心動,——那么,親愛的朋友,我這本用春溪村泥土裝幀的薄薄的書,就權作故鄉遞給你的一張名片吧1
2013年11月18日於北京望春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