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後修飾在IFITM蛋白抗病毒功能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翻譯後修飾在IFITM蛋白抗病毒功能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是依託南開大學,由喬文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翻譯後修飾在IFITM蛋白抗病毒功能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喬文濤
  • 依託單位:南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干擾素誘導穿膜蛋白(interferon-induced transmembrane proteins,IFITMs)可抑制包括流感病毒(IAV)、C肝病毒(HCV)及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1)在內多科屬病毒的入胞過程,在宿主抗病毒防禦中發揮重要作用。對其抗病毒機制的深入研究,可為研發以IFITMs為基礎的廣譜抗病毒手段提供理論支撐。前期研究表明,正確的翻譯後修飾對IFITM3及IFITM1行使抗病毒功能非常重要。
本項目擬以此為切入點,明確已知修飾對IFITM3及IFITM1生物學性質(如量、運輸與定位)及抗病毒活性的影響及調控機制,分析參與IFITMs翻譯後修飾的關鍵酶等協同完成抗病毒功能的細胞蛋白,並初探作用機制。
本項目工作有助進一步認識IFITMs抗病毒過程的分子細節,發現干預病毒入胞過程的可能靶點,為深入理解病毒與宿主防禦間博弈關係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干擾素誘導穿膜蛋白(IFITMs)可抑制多種病毒的進入過程,同時可抑制某些病毒的蛋白合成及弱化新生病毒的感染性。IFITMs存在多種翻譯後修飾,解析其對IFITMs抗病毒活性的影響及其中機制是當前研究的熱點。
本項目探究IFITM3棕櫚醯化修飾的位點、關鍵酶及其與抗病毒活性的關係;在明確IFITMs抑制泡沫病毒(FVs)複製的基礎上,分析了磷酸化、棕櫚醯化及泛素化修飾在其中的作用;同時探究IFITMs與病毒包膜蛋白的翻譯後修飾的關係,分析相應修飾對IFITMs抑制作用的敏感性;對與病毒建立感染早期事件相關的數種宿主蛋白抗病毒效應展開研究並初探分子機制。
研究發現數種DHHC蛋白可催化IFITM3多個位點棕櫚醯化,DHHC3和DHHC7對不同位點的催化能力存在差異;確證IFITM1、3對原型泡沫病毒PFV及牛泡沫病毒BFV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證明其抑制病毒進入及結構蛋白表達,但病毒關鍵調控蛋白的生成無明顯變化,尚不能排除其對新生病毒感染性的影響;Y20磷酸化位點及棕櫚醯化位點突變可改變IFITM3定位,但對其抑制PFV複製活性無顯著影響。發現BFV Env的棕櫚醯化修飾是其膜融合及釋放所必需,與病毒對IFITM1、3抑制的敏感性相關。發現參與泛素化修飾過程的TRIM14等三種細胞蛋白影響病毒複製並解析部分相關機制。
上述結果拓展了IFITMs抗病毒譜,豐富了對翻譯後修飾在其抗病毒效應中發揮作用的認知,提示了解泡沫病毒複製特性的線索,為進一步研究干預手段等工作提示了新的切入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