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鼻角犀

翹鼻角犀

翹鼻角犀(Prosantorhinus屬)是較小的遠角犀類,體型與蘇門答臘犀相似,站立時肩高約1.3米,體長約2.9米,但四肢短小,腹部更接近地面,有著類似於河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翹鼻角犀屬的最大特點在於其鼻骨前端非常顯著地上翹,且發育位於鼻端的小型獨角,其角座呈圓隆的球狀,形成了獨特的鼻吻部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翹鼻角犀
  • 拉丁學名:Prosantorhinus
  • 國際瀕危等級:滅絕(EX)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分布區域:西歐、東亞、南亞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

物種學史

犀牛有5000多萬年的進化歷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類群,並具有最高的生態多樣性,從炎熱的赤道到寒冷的極地,都曾有過不同的犀牛自由自在地生活。然而,地球上還殘存的5種犀牛全部處於瀕臨滅絕的狀態,它們都屬於真犀科,與已滅絕的貘犀科、跑犀科、兩棲犀科和巨犀科共同組成了犀超科。真犀科也曾屬種繁多,哪一個類群與現生犀牛的關係接近。古生物研究的證據顯示遠角犀類就是這樣一個類群。翹鼻角犀(Prosantorhinus屬)是較小的遠角犀類,體型與蘇門答臘犀相似,站立時肩高約1.3米,體長約2.9米,但四肢短小,腹部更接近地面,有著類似於河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翹鼻角犀屬的最大特點在於其鼻骨前端非常顯著地上翹,且發育位於鼻端的小型獨角,其角座呈圓隆的球狀,形成了獨特的鼻吻部結構。

形態特徵

翹鼻角犀的腕骨發育有額外的關節面,使其腕關節中部扭轉程度較低,因此翹鼻角犀在潮濕環境的泥濘面上行走時,這種穩定的腕關節更能防止其摔倒受傷,也反映了其半水生的生存環境。

棲息環境

作為一種遠角犀類,翹鼻角犀有著相似於河馬的半水生生活方式,具有較強的生態指示意義。碳、氧和鍶同位素分析結果顯示,翹鼻角犀偏向森林型,並且食物來源整體上較為多樣化。

生活習性

現生的5種犀牛中,白犀為食草型,主要取食草本植物,具有強烈向後傾斜的枕部;爪哇犀為食葉型,主要取食小樹苗、矮灌木和水果,具有向前傾斜的枕部;發現於寧夏同心地區的中新世中期地層中的葉氏翹鼻角犀,具有向前傾斜的枕部,且齒冠高度較低,因此,推測葉氏翹鼻角犀主要為食葉型。此外,同心地區孢粉分析結果顯示,整體植被以草本的蒿草為主,中新世中期開始出現針葉林和闊葉林成分,而這些植物成分的出現為葉氏翹鼻角犀提供了多樣化的食物來源。

分布範圍

翹鼻角犀生存於中新世早期到中期,過去只在西歐與南亞地區發現過。已知最早的翹鼻角犀出現於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時代為中新世早期距今2150~2000萬年之間,而歐洲地區到距今2000萬年之後才開始出現小型的遠角犀類,是與安琪馬同時遷徙到歐洲的翹鼻角犀屬內成員。其中,勞氏翹鼻角犀(Prosantorhinus laubei)體型中等且纖細,生存於距今2000~1800萬年之間,分布於德國和捷克地區;杜氏翹鼻角犀(Prosantorhinus douvillei)體型較小,是生存時限相對較長的物種,從距今2000萬年前一直延續到1200萬年前,分布於法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地區;德國翹鼻角犀(Prosantorhinus germanicus)生存於距今1700~1300萬年之間,分布於德國和法國地區。然而,由於化石記錄的稀缺性,翹鼻角犀屬在亞洲的演化與遷徙情況此前並不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