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翠屏山,位於
濟南市平陰縣城西南12.5公里。以其山勢奇峭巍峨,松柏蒼鬱茂密,恰似一道景色秀美的
天然屏障而得名。又因山上泉水眾多,有“一條岩縫一處泉”之說,當地人俗稱為“水山”。
翠屏山自然景觀、
文物古蹟甚多,是聞名遐邇的名勝,1985年濟南市將翠屏山列入了市八大風景旅遊區之一。因青蔥翠綠,嶂列如屏,故名。此山是舊時城中目測洪水深淺的標誌物,故原名“水山”。山間古蹟甚多。山頂主峰稱寶峰,上建“
玉皇廟”,廟門在南,石砌拱形。廟為二層,於門內沿石級可登。門外有石橋,橋側植翠柏各一株,俗稱“二柏夾一橋”。門內為小院,正中建
玉皇閣,閣下層辟石砌券門,上層頂之四隅建築為三角形雉堞式,似鳥展翅。中砌垛孔短牆,若
西歐古堡,風格奇異。玉皇閣院內西側,存有“
多佛塔”,因塔身嵌
石佛多尊而得名。該塔建造於唐貞觀四年(630年),明嘉靖元年(1522年)重修。由青石構築,八面,密檐十三層,通高19.7米,塔形雄偉,簡潔古樸。每層東南西北四面,皆闢佛龕,內嵌雕石佛像,原有104尊,現存88尊。佛像結跏趺坐,背後飾佛光唐草,具有顯明的唐代風格。塔頂置鐵制寶瓶冠剎,高1.9米,
於明嘉靖六年鑄造。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側半腰處,為
寶峰寺之址。此寺始建於唐天寶十一年(752年),由慈淨和尚創建,初名“保寧院”。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修,改稱“寶峰寺”。歷經明清擴建,規模遞增。主要建築有
大雄寶殿、玉皇閣、白衣閣、天王殿、八仙閣、
碧霞元君殿、
關帝廟、靈官廟、倒影庵、戲樓等。現大多傾圮,但遺蹟尚存,並遺有明、清石碑甚多。北側峭壁之上,鐫有佛像二窟,內雕菩薩、佛像12尊。據造像題記載,為唐天寶十一年鹿崇貞敬造。此處山勢奇絕,峭壁之上,生有多種樹木,以檜柏為佳。墨綠叢中有一巨石,聳立突兀,上下兩疊,側刻“疊翠石”三字。石下天生一穴,稱“銀寶洞”,山風徐吹,如哨音悠揚。該石縫隙中,生
古柏一株,巍巍然懸於高空,樹幹擰生,根似鷹爪,冠蓋闊大,枝葉繁茂,人稱“水山疊翠”,為舊時
平陰八景之一。此外,在山西南側尚有“石門檻”、“
試劍石”等景觀。
民間傳說
老百姓都叫它水山。聽說很久很久以前,這山實際上是個禿山,光溜溜的淨石崖,連根草毛都沒有。那以後咋成了水山?山底有個莊子,莊裡有個王小。這王小人長的模樣和他的心眼一樣好,實實在在,為人辦事也不拐彎抹角的。他常聽老人說,水山肚裡有條金驢,金驢拉金磨,磨金豆子。誰要是能在天天半夜裡去半山腰,掏它一百拳,打它一百天,準能掏開。王小聽了,可就認實了,他想:把金驢拉回來,給莊上的人幹活,那金豆子抓上一把,分給窮人家。他照辦了,天天半夜裡,對準半山腰,連掏一百拳,也不多也不少。不管颳風下雨,準不誤時。掏到九十九天了,王小高興地不得了,逢人便說,他要得金驢了,抓金豆子了。話隨風傳,這話可不知咋叫一個員外老爺聽去了,貪心人耳尖嗎。第二天,他坐著轎子帶著百十號人,來找王小了。王小心直,一五一十的都朝員外講了。員外樂得直捋鬍子。並給王小說:“你一個人去多害怕呀,我給你作伴。”到了一百天的那晚上,王小和員外一塊上山了。王小和以前一樣,一拳拳的掏,掏到一百拳上,猛聽得天崩地裂一聲響,山門開了,望里一看,金光閃閃,那金驢正拉著金磨,金磨里金豆子各各巴巴的響。王小緊步上前,拉著金驢就走了。貪心的員外一看見四周金光閃閃,一時不知拿什麼好。抓金豆子!他掖了一把又一把,渾身裝滿了,還不願走,又看見磨盤是金的,使上吃奶的勁搬動磨盤,搬呀搬的,終於把磨盤挪到了山洞門口。他想:來一次可不容易呀,再抓把金豆子去,轉身又回去了。這時,金雞叫了三遍,沒想山門嘩地一聲給關死了。那員外急的連喊帶哭,那裡有動靜?伸手一摸,到處是石頭,嚴絲合縫的沒點空。第二天,人們來看時,山門沒了,金磨盤也沒了,不知咋的,到有一道山泉嘩哩嘩啦地流出來。那山泉水,長年累月地流,日夜不斷,人們以為是神仙開的,就在那裡修了廟蓋了屋,每到春上三月,平陰人還來趕水山廟會,可熱鬧哩。從那,老百姓叫它水山,可書上叫它翠屏山,不管人家咋寫咋說,當地人還叫它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