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編著的採訪實錄,首次出版時間為2017年8月。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由29名採訪對象的口述匯集起來的一本採訪實錄,其中既有曾經同習近平總書記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通過受訪者以口述歷史的方式,再現了青年習近平紮根陝北黃土高原,七年來同人民民眾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連、魚水交融的青春面貌。通過訪談生動描繪了青年習近平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 字數:310000
  • 首版時間:2017年8月
  • 類型:採訪實錄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品評價,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196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15歲時來到陝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直至1975年10月。這組採訪實錄共採訪了29人,其中既有同他一起插隊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處的當地村民,還有當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這些受訪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用真實的歷史細節講述了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再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
青年習近平青年習近平

作品目錄

知青說
雷榕生、雷平生/ “近平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
陶海粟/“為民眾做實事是習近平始終不渝的信念”
王燕生/“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
黑蔭貴/“我和近平一起到四川學習辦沼氣”
戴明/“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
趙華安、張春富/“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
村民說
梁玉明/“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
石春陽/“民眾需要什麼,近平就乾什麼”
王憲平/“近平是靠自己踏踏實實幹出來的”
武暉/“近平既一心為民辦事又善於為民辦事”
張衛龐、呂侯生、劉金蓮/“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趙家河村民/“近平真是個好後生”
各界說
曹谷溪/“陝北七年是近平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劉明升/“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
楊世忠/“近平當村支書就是因為大家都擁護他”
白光興/“入黨、提乾、上大學都是近平奮鬥的結果”
艾平/“七年知青經歷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的歷史起點”
孔丹/“陝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
何毅亭/“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

創作背景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是中央黨校策劃組織的系列採訪實錄,從2016年11月底到2017年3月中旬,在中央黨校《學習時報》連載。第一篇採訪實錄在《學習時報》刊出後,立刻引起極為強烈的社會反響。一時間,國內外網站紛紛轉載,微博、微信平台網友廣泛熱議。在網友留言和來信來電中,不少讀者建議把採訪實錄結集出版,方便廣大幹部民眾學習。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為尊重廣大讀者的熱切期盼,把19篇訪談稿分為“知青說”“村民說”“各界說”三個部分,重新進行編排,並選用了76幅圖片,輯為此書。

作品思想

有追求
大部分人不同程度上都會有艱難困苦的人生歷程。艱難困苦可以成就一個人,它可以鍛造你的心智和心志,也可以毀害一個人,它可以成為摧毀你的藉口,究竟如何,關鍵看你的人生態度。要么在困境中崛起,要么在困境中毀滅。習近平是在困境中崛起的人。之所以如此,關鍵在於他有追求,志存高遠。曾任延川縣文安公社知青專乾的劉明升說:“近平立志辦大事,不搞形式主義。”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王燕生說:“近平在困境中實現了精神升華。”在梁家河7年,習近平立志辦大事,要給民眾做實實在在的事情。這種毅力和決心,是一般人少有的。他在困境中完成了一次蛻變,實現了精神上的升華,這就是養成了他胸懷為民謀福利的信念和抱負,這就決定了他所走人生道路的不同。習近平後來返回北京,又有了有前途的工作,但他反而放棄了看似更平坦舒適的道路,下沉到基層,沉到社會實踐的最前沿去工作,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走得很紮實、走得很充實。這是有大抱負、有大氣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氣、有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選擇。這與他“為老百姓辦實事”的信念和抱負直接相關。一句話,在農村7年,習近平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這就是要為老百姓辦實事。7年知青歲月,是習近平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階段,這個階段對他整個成長、成熟、成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之所以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一是與他這7年努力拚搏、自強不息、刻苦鍛鍊有關,他不甘於平淡生活,認為人活一世,要做一番事業,要在“修齊治平”方面有所作為,這是他成長的內因;二是外部因素。如黨組織的培養,家庭與環境的影響,陝北老鄉的關懷教育,等等。
能吃苦
在困境中生存和生活,首先意味著要經受苦難。能吃苦者,就能經受苦難的考驗,能磨其心志,苦難會成為他人生成長的教科書和難得的精神財富。怕吃苦者,會整天處在抱怨之中而不可自拔。孟子曾說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就是說,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和擔子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們的內心痛苦,使他們的筋骨勞累,使他們經受飢餓,使他們受到貧困,通過這些來使他們內心警覺,使他們的性格堅定,增加他們原來所不具備的才能。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書中提到,習近平是“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習近平把7年最珍貴的青春歲月,留在梁家河這個山溝里。7年艱難困苦的知青歲月,為習近平擔當黨和國家大任,奠定了堅實的人格基礎。延川縣梁家河村民張衛龐、呂侯生、劉金蓮說:“近平與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1969年在延長縣插隊的知青孔丹說:“陝北七年,他真是不容易也真是不簡單。”這些樸實的話都是真實的寫照。習近平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一開始要過四關: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應當說,這四關過得很艱難。就是說,要找出一條從梁家河走出的路,對那時的習近平來說,實在太難了。如果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得不到升華,就會處處怨天尤人。別人是從零開始,而習近平要從負數開始。然而,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中,習近平沒有消沉,他不對身邊的人抱怨什麼,不向別人傾訴自己的苦悶,反而比較堅強,能吃苦,能頂住壓力,這使他度過了這四關,也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提升,認識得到了提高,這就是:貼近黃土地,貼近農民,下決心紮根農村,立志改變梁家河的落後面貌。
愛學習
學習是人生進步的階梯,學習能改變命運。這是不爭的事實。與習近平一起到延川縣梁家河插隊的知青戴明說:“近平在梁家河從來沒有放棄讀書和思考。”另外兩個與習近平一起到梁家河插隊的知青趙華安、張春富也說:“近平很喜歡讀書學習,也喜歡寫東西。”習近平到梁家河插隊期間,裝滿了兩個箱子的書。他在田間地頭休息間隙抓緊讀書,幹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書到深夜。他勤奮好學,到了夜以繼日的程度。他讀的書有政治、歷史,有文學、哲學、軍事,他還注重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中國經典古籍。政治能幫助他明確政治方向,哲學能幫助他抓住事物的矛盾、本質、問題、重點,歷史能使他看到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並從中汲取歷史智慧,文學能豐富他的精神世界,了解五彩繽紛的人生。他讀書注重分析對比,力求知其所以然。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之所以具有哲學的眼光、底蘊和智慧,之所以能把握歷史規律和歷史經驗,之所以常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就與他注重學習、讀書有關,與他“厚積薄發”的積累有關。而這,對他今日治國理政,尤為重要。
辦實事
只有心裡想著、裝著民眾,才會想著為民眾辦實事,進而才能真正贏得民眾的信賴和擁護。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期間,一心想著為當地民眾辦實事,試圖改變當地落後面貌。為民眾做實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無論是在當知青的時候,還是在當大隊書記的時候,習近平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為人民服務。要為民眾辦實事,就要先調查研究,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了解當地實際情況。一個黨的工作者,只有真切了解基層民眾的疾苦和貧困地區民眾生活的艱難,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夠有正確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為老百姓做實事、做好事。當習近平越來越多地了解當時農村的落後與老鄉生活的艱苦,就越激發他為民眾做實事的激情。習近平說:“我到梁家河畢竟好幾年了,老鄉對我不錯,我不能就這么走了,得幫助老百姓做點事兒。”他認為,是陝北人民收留了他,愛護他也保護了他,他要為民辦事。
習近平曾自述:“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鍊很大。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民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通過調研研究了解實際情況後,習近平就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並腳踏實地去做,去苦幹實幹。習近平在梁家河的7年,靠自己的苦幹實幹作出了一番成績。他帶領幹部、民眾打壩、挖井、辦縫紉社、代銷點、鐵業社、磨坊、辦沼氣。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辦。從剛到梁家河才幾天就去弔唁一位老黨員過世的母親,到對智力有點缺陷的靈娃之包容、關心;從把“娘的心”針線包送給村民張衛龐,到幫助果農提高蘋果產量質量;從把好點的糧食分給老鄉吃,到對貧下中農、老人、兒童、殘疾孩子的真誠相待;從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東西給討吃老漢,到慷慨助他人,目的都是為了讓民眾過上美好的生活。這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習近平的為民情懷。習近平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農民”,還經常說他是“老陝”,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這說明他已經完全把自己融入農民之中了。當今,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三番五次強調以人民為中心,強調“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要把人民作為我們力量的源泉”,之所以經常到那些貧困地區體察民情,與他這7年知青經歷所培養起來與人民的深情有關,與他在梁家河插隊所形成的為民情懷直接相關。
重辯證
習近平所讀的書,最多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唯物辯證法。習近平認為,簡單孤立地談論問題的一個方面而不顧其他方面,是片面的。如果認為辯證法僅僅是一個“斗”字,就把整個問題簡單化了。習近平強調,既要看到矛盾雙方的對立,還要看到矛盾雙方的統一。習近平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處理各種矛盾,做各種細緻的工作。他做民眾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從不採取強勢、高壓的做法,總是儘量做思想工作,認為把人的思想做通了,心理疙瘩解開了,事情也就順理成章做好了。習近平看問題,習慣從多方面考慮,善於運用辯證思維方式,針對一個問題進行多角度反覆推敲,互相印證,而不是簡單地只從一個方面刻板地考慮問題,更不自以為是。這使他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雷平生說,習近平對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較多思考。當今,習近平總書記特彆強調要樹立辯證思維,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就與他當年在梁家河插隊時注重學習唯物辯證法有關。
敢擔當
敢擔當才能辦大事,敢擔當才能成偉業,敢擔當才能為人民。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之所以能解決過去長期想解決但沒有解決好的難題,辦成許多過去想辦但沒有辦成的大事,就與他這種敢於擔當的精神和氣概相關。
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說:“近平敢說敢做敢擔當。”習近平做事情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他一旦擔起責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幹事,敢幹大事。敢於擔當與具有戰略定力有關。不論大事小事,習近平遇事總是沉著淡定,始終保持情緒上的冷靜,因為他認為,做大事者要具備冷靜的心態和自控能力,這樣即使事務再緊急,也可以條分縷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作品影響

《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部書,是當代青年樹立正確人生觀、勵志成才的鮮活教材,是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提升素質的生動範本,也是國際社會全面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珍貴歷史資料。

作品評價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蔣永清:《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記述了40多年前總書記在梁家河知青時期的艱苦生活和成長曆程,反映了青年習近平重感情、講情義,勤于思考、善於思辨,志存高遠、知行合一的品格風範。
長安街讀書會博士團成員任威嚴、徐銘擁:《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為我們再現了青年習近平紮根陝北黃土高原,七年來同人民民眾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連、魚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書通過訪談生動描繪了青年習近平樹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愛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作為新時代成長的青年人,品讀此書能夠從小故事中讀出大道理,從口述史中洞察大時代,從真情懷中感受大擔當,從奮鬥史中汲取大智慧。毋庸置疑,本書意義非凡,對青年來說更為意義深遠。它是當代青年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鮮活教材,也是當代青年人勵志成才的重要典範,還是當代青年人綻放青春光芒的黨史寶典,更是當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輝的精神寶藏。

出版信息

2017年8月,系列採訪實錄《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