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琳榜

翁琳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翁琳榜
  • 外文名:Weng Linbang
  • 國籍:中國
  • 民族高山族
  • 出生地:中國台灣
  • 出生日期:1920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1991年12月
  • 職業:管理專家、紡織教育家、教授
  • 畢業院校:日本國立山形大學
  • 代表作品:《混紡技術學》《並條混紡品質的研究》《漿紗技術概要》等
人物簡介,教育事業,退休工作,個人簡歷,主要論著,人生貢獻,技術成就,科學管理,

人物簡介

翁琳榜,1920年11月25日出生於台灣新竹縣湖口農村一個傳統的客家族裔家庭。世代耕讀傳家,勤奮儉約。翁琳榜深受家庭影響,一生不斷追求新知,走在潮流的前面,即使在功成名就以後也仍然堅持勤奮鑽研,過著儉樸的生活。翁琳榜1926年就讀於台灣新竹湖口公學校(國民國小)。自幼聰穎,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畢業後考入台灣新竹中學。1939年畢業後,赴日本留學,就讀於日本國立山形大學工學部纖維工學科。1943年畢業後,進入日本東洋紡績大坂工廠。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後,離日回台,在台灣長官公署工礦處,協助接收日本留下的工廠。1950年擔任台灣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內壢工廠工程師,參與新廠建設工作。1952年到台灣中南紡織廠,先後任副廠長、總工程師、廠長,研製高級提花布、府綢格子布,開發化學纖維織造技術。1961年起,籌建中南紡織公司桃園廠,採用台灣製造的紡紗、織布設備,並擔任總工程師和廠長。隨著業務發展,工廠規模不斷擴大,1968年率先引進現代化管理機制,提高產品質量,使台灣紡織品能夠順利遠銷歐、美、日本市場。

教育事業

翁琳榜也是台灣紡織教育事業的創始人之一。1951年,他協助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前身)規劃創設紡織技術人員訓練班,培育早期台灣紡織工程技術人才;1952年台北工專正式成立紡織工程科,他受聘兼任教授達25年之久。他的學生遍及台灣紡織相關業界,成為經營、管理、技術、教育等方面的骨幹。翁琳榜於1957年擔任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公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76年擔任台灣區棉紡同業公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67年起先後擔任紡織學會理事、監事、常務理事,經常舉辦技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對提升台灣紡織技術水平做出了貢獻。

退休工作

翁琳榜於1980年退休,改任駐廠常務董事,並任台灣中國紡織工業研究中心董事;1983年受台灣當局經濟部門工業局委託,組成棉紡技術與管理輔導小組並任召集人,指導各紡織廠改進管理技術;1987年改任中南紡織關係企業顧問。1991年11月,翁琳榜陪同日本工程師在台進行技術指導,不幸意外跌倒,送醫院醫治無效,於同年12月逝世。翁琳榜於1957年擔任台灣區織布工業同業公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76年擔任台灣區棉紡同業公會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67年起先後擔任紡織學會理事、監事、常務理事,經常舉辦技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發表專題演講,對提升台灣紡織技術水平做出了貢獻。

個人簡歷

1920年11月25日 出生於台灣省新竹縣。
1943年 日本國立山形大學工學部纖維工學科畢業。
1943-1944年 日本東洋紡績大坂工廠。
1944年 台灣工礦公司台北紗場。
1945-1949年 台灣長官公署工礦處。
1950年 台灣中國紡織建設公司內壢工廠工程師。
1952-1963年 台灣中南紡織公司副廠長、總工程師、廠長。
1952-1977年 兼台北工專紡織工程科教授。
1963-1980年 台灣中南紡織公司桃園廠總工程師、廠長。
1980年 退休,駐廠常務董事。
1987年 台灣中南紡織關係企業顧問。
1991年12月16日 逝世。

主要論著

1 翁琳榜.提花織造學.台北工專講義,1965
2 翁琳榜.混紡技術學.台北工專講義,1968
3 翁琳榜.人群關係與統御領導.台灣中南紡織管理人員訓練班,1968
4 翁琳榜.漿紗技術概要.台灣區漿紗研討會,1971
5 翁琳榜.紡紗工程製程管理與解析.台灣區棉紡公會技術研討會,1972
6 翁琳榜.緯卷之分析方法.台灣中南紡織關係企業研討會,1973
7 翁琳榜.織布工程製程管理與解析.台灣中南紡織關係企業研討會,1973
8 翁琳榜.布匹檢驗整理規範.台灣中南紡織技術教材,1973
9 翁琳榜.對中國紡織工廠管理問題點的探討.1975年度台灣工業技術研究發展推展專案棉紡工場輔導成果報告,1975
10 翁琳榜.並條混紡品質研究.新纖維,1976
11 翁琳榜.有關紗支品質之新的評價.棉紡會訊,1976(10)

人生貢獻

1945年台灣光復以後,紡織工業逐步得到發展。那時,台灣缺少紡織工程技術人員,也沒有專門的培育機構。1951年,翁琳榜接受台灣棉紡同業公會的委託,協助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前身)規劃創設了紡織技術人員訓練班,培育紡織工程技術人才。第二年,台北工專正式設立紡織工程科,仍聘請翁琳榜擔任兼職教授。翁琳榜在該校執教長達25年之久。
翁琳榜學識淵博而且教學認真,深受學生愛戴。他的弟子遍及台灣紡織相關業界,成為經營管理、工程技術、教育科研的骨幹。許多受教學生在畢業以後,仍然時常向他請教,都感到受益良多。多年來,翁琳榜為適應教學工作的需要,陸續編寫了《混紡技術學》、《並條混紡品質的研究》、《U%與支數CV對布面的影響》、《漿紗技術概要》、《緯卷之分析法》、《提花織造學》以及《人群關係與統御領導》等教材及專題著作。這些著述,大都是實用心得之作,不但廣泛套用於教學,也受到企業從業人員的青睞,對提高台灣紡織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技術成就

翁琳榜早年留學日本,後來又到歐洲受訓考察,技術功底深厚。在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協助接收日本留下的工廠時,就對這些工廠的工作進行鑑定和輔導;此後參加新建紡織廠的籌建和生產技術方面的領導工作。隨著台灣紡織業的發展,他不斷從海外引進各種先進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機制,使台灣紡織技術和管理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60年代,各種化學纖維陸續從美國、日本湧入台灣。由於台灣的氣候等環境條件與美國、日本不同(主要是車間高溫高濕而無空調),給生產運行帶來困難。
翁琳榜
翁琳榜通過深入研究,把各種不同纖維的混紡技術開發出來,並且毫無保留地在同業中傳授,為此還常應邀做專題演講。台灣化纖工廠陸續投入生產後,他率先使用他們生產的纖維,並對這些纖維的紡紗性能和海外產品進行比較,提供台灣化纖廠作為改進技術和提高產品質量的參考。在織布準備方面,翁琳榜曾對各種漿料的配方以及煮漿、上漿的技術進行深入研究;1980年前後,各種新型無梭織機引進到台灣以後,他又不斷提供這些織機的使用經驗。對於織疵分析,他首創以“形態層別成因”的方法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型。從1983年開始,翁琳榜連續三年率領棉紡技術與管理輔導小組,深入台灣40多家棉紡廠考察,向他們提供具體的技術和管理建議,成效卓著,受到各廠一致讚揚。台灣當局經濟部門工業局為此給他頒發了獎章和獎狀。

科學管理

翁琳榜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籌建台灣中南紡織公司桃園廠時,率先使用台灣自製的紡紗與織布設備,由此帶動了台灣紡織機械自制能力的提高。而後,又引進德國設備,作為改進自製設備的借鑑。用台灣自製設備所織布匹外銷到日本,質量評價居然超過了日本產品,從而為台灣紡織品的出口打開了銷路。當時台灣紡織業同行紛紛前來請教,翁琳榜不吝傳授。他認為:國際市場銷路的打開,首先要求提升台灣產品的整體水平。因為台灣紡織業大多是中小企業,很少能夠大量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為此,他還時常在徵得公司董事長的同意後,開放工廠讓同行觀摩學習。
20世紀70年代初,台灣紡織業進入轉型和激烈競爭的時期。翁琳榜從多次前往日本、歐洲考察中了解到:台灣紡織業必須引進現代化的管理機制,才能保持競爭力。雖然當時台灣的勞動力供應仍然充足,他還是毅然導入新興的工業工程、統計品質控制、質量管理小組、價值工程等方法,而後又引進目標管理和全面質量管理,徹底改變了傳統的管理模式。當時台灣由於原料比較困難,大家對於在原料性能變動的情況下怎樣保證產品的質量水平十分關注。翁琳榜針對原料性能的變異,研究工藝條件的配合和成本的控制,以求得最最佳化的選擇。那時還沒有電子計算機,對於怎樣將變動信息傳到使用現場,他研究成功的一套方法,在十幾年後與以電子計算機控制相比較,居然差別不大。從配棉到加工過程的控制,全部採用統計方法管理,有效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水平;與此同時,使用工業工程和價值工程分析,也使勞動生產率得到顯著提高,從而降低了產品成本,提高了競爭能力。這一管理模式,在以後發生的能源危機中經受了考驗,大家都佩服他有先見之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