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帝陵是秦末義帝之陵墓,距今已有2200餘年歷史。它是郴州歷史的最早見證,經歷了郴州歷史演變的風風雨雨,已成為郴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誌,也是市區中心唯一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義帝陵
- 門票價格:免費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湖南省郴州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義帝陵簡介,介紹,自漢以來,新中國成立後,現在,義帝祠,具體,對聯,義帝銅像,含義,義帝之墓,義帝陵神道,東大門牌坊,護碑亭,重修義帝廟記,
義帝陵簡介
介紹
義帝姓熊名心,是戰國楚懷王熊槐之孫。據史書記載,秦末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群雄紛爭。為尋一“馬首是瞻”,各路起義軍在薜縣會盟,共同擁立在民間牧羊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懷王。秦滅,項羽分封諸王,並佯尊熊心為義帝。次年,又假借“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之名“使徙義帝長沙郴縣”(《史記·項羽本紀》320頁),並派九江王英布弒義帝於郴城窮泉旁,郴人憐之,遂葬於城邑西南邊後山。漢王劉邦曾派王陵、周勃、樊噲三人來郴發喪,並以項羽“大逆不道,弒君不臣”之名,縞素三軍,會盟諸侯,共伐項羽,引發“楚漢之爭”。
自漢以來
雖經兵燹(xian3)荒年,王朝更迭,義帝陵一直被保存下來,並有過多次修葺。現陵記憶體有“義帝新碑”一塊,高2.65米,寬1.18米,厚0.21米。北面刻於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額書“義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義帝廟記》。陵右舊有義帝祠,元至正年間移建陵前,清乾隆十二年重修,祠內繪有義帝像。民國7年(1918年),陵曾被駐郴湘軍總司令譚延闓盜掘,得陶杯十餘個 ,隨復原狀,並加修葺,重樹華表石柱二,上書:“樓頭有伴應歸鶴;原上無人更牧羊”。
新中國成立後
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先後於1956年、1959年兩次公布義帝陵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7年,鎮人委拔專款重修,砌以磚圍,保持原冢高度。1963年12月,豎立保護標誌碑。文革期間(1966年),地區煤炭局在陵園內新建辦公、宿舍用房,將陵冢剷平、義帝新碑保護亭拆毀,在陵地上新建平房。1981年,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出修復義帝陵的決定。198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再次資助予以公布。1988年,地區煤炭局拆除保護範圍內的建築物,當年,原縣級郴州市拔專款10萬元修復義帝陵,沿漢制復堆半圓形陵冢,高5.2米,底直徑8.5米,封土堆底座有0.6米高的麻石圍箍。陵四周甬道寬1米,麻石享堂坪長10米,寬2米。陵前立2.35米高、1.18米寬漢白玉碑,上有隸書“義帝之墓”四字。緊靠碑前安放有一塊1.7米長,0.5米高、0.6米寬的漢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護坡、台階,台階共9級,階下復原豎立一對6.4米高、20噸重的大理石華表,其底座為1.2×1.2米正方形。神道長16.7米、寬3米。陵前20米處兩側,新建漢白玉雙層六邊形護碑亭2座,高7.8米,基寬每邊2.6米,存放義帝新碑原刻和複製的新碑。工程於1989年完工。
現在
義帝陵現占地3539平方米,其東西兩側分別是郴州市最繁華的街道——文化路和國慶路。義帝陵現狀是由湖南省文物事業管理局主持的《義帝陵搶修工程》按照歷史形成布局的,以墓冢和神道為南北軸線,兩邊依次對稱布置華表、護碑亭。現狀用地以圍牆劃分界限範圍,東西入口分別位於文化路、和平路上。根據多方面因素的考慮並結合文物保護範圍要求,把現狀地塊以圍牆和規劃紅線劃分界限範圍,圍牆內為文物保護區,規劃紅線範圍內、圍牆外為環境協調區。義帝陵以南,文化路以西,國慶路以東和步行街以北的地塊,在重新規劃時考慮一條視線通廊,以使義帝陵的南北軸線得到延續至南塔,其中建築風格也需與義帝陵的風貌協調。這樣義帝陵的整體規模將達到歷史以來的最高水平,同時南北向的軸線也將顯現,將重現歷史情景中的義帝陵與南塔對照的古城風貌。2005年,郴州市二屆人大六次會議通過《關於儘快建設好義帝陵並對外開放的議案》,一期工程從2005年12月1日動工,於2006年9月17日正式對外開放。
義帝陵原來未對外開放,但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近年來接待了來自日本、香港、澳門及內地的遊客數百批次,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日本友好漢詩協會理事長棚橋篁峰先生還曾賦詩一首以表心跡。郴州市民也對義帝仰慕有加,常有人燒香謨拜、祈福禱告。
義帝祠
具體
為祭祀義帝的場所。高10.1米,正面寬18.4米。屋脊四向各置5隻瑞獸。祠內設義帝青銅像、楚漢風雲壁畫。
對聯
前後各有一副對聯:
“眼前突兀,乾坤花雨一抔土;架上翻飛,楚漢風雲兩卷書。”
“史志郁芳香,徙郴名著謝司馬;祠堂森翠柏,望帝春歸啼杜鵑。”
義帝銅像
像高3.8米,青銅澆鑄。展現義帝正直英武、誠信仁厚的帝王形象。
《楚漢風雲》壁畫
反映了義帝、劉邦、項羽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劉邦、項羽對待義帝的不同態度所導致的不同結局。
含義
《擁立懷王》《守信如約》一幅場景兩層涵義。一則表現熊心在項梁、項羽、劉邦等各路諸侯的擁護下,由民間牧人成為新楚懷王,登上秦末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二則表現楚懷王熊心在制定滅秦大略時,為激發將士鬥志,與各路諸侯約定“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承諾,並在項羽意圖改變時堅持“如約”。
《受命入關》《弔孝發兵》《天下歸漢》表現了劉邦聽從義帝調遣成功地奪取函谷關,占領鹹陽,推翻秦朝;在聽到義帝被害後縞素全軍、會盟諸侯討伐項羽;經過三年楚漢戰爭,打敗項羽,最終建立漢王朝的場面。
《破釜沉舟》《弒帝於郴》《四面楚歌》表現了對滅秦具有決定意義的巨鹿之戰中,項羽親率楚軍主力破釜沉舟,戰勝秦軍主力;在義帝堅守承諾,難為已用之時,項羽強行讓義帝遷都,並暗令九江王英布將義帝殺害於郴縣;弒帝之後,項羽盡失人心,被劉邦率各路諸侯討伐,最終落入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結局。
義帝之墓
陵冢為半圓形,高5.2米,底直徑8.5米,封土堆底座有0.6米高的麻石圍箍。陵四周甬道寬1米,麻石享堂坪長10米,寬2米。陵前立2.35米高漢白玉碑,上有隸書“義帝之墓”四字。緊靠碑前安放一塊1.7米長,0.5米高、0.6米寬的漢白玉供桌。四周用麻石砌護坡、台階,台階共9級,階下復原豎一對6.4米、20噸重的大理石華表,上有繁體聯刻:“樓頭有伴應歸鶴;原上無人更牧羊”。
義帝陵神道
神道長16.7米、寬3米,麻石鋪就。兩邊擺放3對鎮墓石獸,由北向南過來依次為辟邪、獨角獸、石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郴,舊縣也,桂陽郡治也,項羽遷義帝所築也。縣南有義帝冢,內有石虎,因呼為白虎郡。”
東大門牌坊
“義帝陵”三個大字系原郴州地委書記、原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題寫。四根柱子正反各有兩幅對聯,正面對聯為:“帝子曰歸,摘天上白雲作心香長奉;義旗是舉,鐫山間青碣成華表高擎。”“郴水溯源,古郡曾居帝子;國殤在此,新祠好讀離騷。”背面對聯為:“有人逐鹿,一弒一尊,當年項暴劉則善;無路窮泉,速生速死,此日民賤君尤輕。”“酹酒招魂,自有三侯來嶺北;別姬看劍,更無匹馬渡江東。”
護碑亭
共2座,建於陵前20米處兩側,為漢白玉雙層六邊形,高7.8米,基寬每邊2.6米,分別存放義帝新碑原刻和複製碑。原刻北面刻於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額書“義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年)的《重修義帝廟記》。
義帝新碑原刻和複製碑
原刻北面刻於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碑額書“義帝新碑”四字,南面刻有元至正五年(1345)的《重修義帝廟記》。
重修義帝廟記
(元)陳元明
白蛇劍斷,山鬼獻壁,天下已無秦矣。無秦者,天理也,人心也。秦為不道,毒痛四海,人心思得義主,若大旱之望雲霓,何虎噬之秦未竟,而蜂起者特崤函之戍卒、大澤之群盜耳。安能為天下之義主哉?夫除暴之謂義,虐我之謂仇。義者人心之所同歸,仇者天下之所共誅。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之犬馬皆有憤色。人之言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當時之人,痛入骨髓。有能因人心之痛而發之,猶水流就下,沛然莫之御矣。故范增以奇計說項梁復立楚後以從民望,於是懷王立而回響。想其國造草昧,南面雍容,乃能遣寬大長者約,以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德音英厲,真義主也。奈何陽尊陰弒,是亡秦之續耳。天下烏得而不仇之?是以新城三老,陳順逆之說,率三軍為之縞素,而關中全壁,遂稅駕于山東之隆準矣。
嗟夫,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天理之在人心,庸可泯哉!故隨何陳此義而下九江,酈生陳此義而下全齊。羽之敗,不待其走死垓下,順逆之名既正。勝負之勢遂分,吁!可畏也哉!
義陵在郡之西,祠改創於寧之鹹淳年間,到今百有餘年矣,歲月雲駛,陵谷遷變,朽敗杞傾,所有者僅風雨之餘耳!誰肯一顧而葺之?至正甲申冬,通議大夫脫穎溥化疇野公來監是郡,公務之餘,因謁廟升陵,感慨不已!謂“君臣之義,不可以不明;古帝之祠,不可以不理。”即召匠計財,因其舊制,腐者易之,故者新之。凡其構木、石餉、工匠,皆公捐已 為之,無取於官,無需於民。趨事赴功者,皆不令而集。既而祠宇崢嶸,金壁昭然,直欄古礎,增美於前。於是耆者喜其新,稚者駭其麗,而帝之靈,亦可以慰矣。屬余記之。余嘻!首義立楚後者,以義結人心,羽謀弒逆,而群臣寂無諫者,亞父諸人與聞 ?何審於始而昧於終也?昔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以其倡尊王之義。安有身被弒君之名而自立為西楚霸王者?羽之罪,遂無所容於天地間矣!拔山力盡,四面而登歌,方且誑之曰:“此天亡我,非戰之罪!”吁!知咎天而不知罪之逆天,猶斬將旗,以奮其匹夫之勇,果何求於敗亡哉?宜乎不逆霸而懷王宙祀於郴矣!
余因有所感,痛惜夫首謀立楚後,不能以義而終,深羨夫疇野公能明大義以正人心,使君臣之分昭然,而亂臣賊子知所畏憚,其有功於世教, 小補哉!遂銘之曰:君臣有義,人之大倫;乾坤大矣,帝賜尊?灞水龍興,中原鹿逐;重瞳之子,乃逞其欲。入關負約,構怨遂深;哀哀義帝,竟殞於郴。福善禍滛,天道孔邇;垓下潰圍,莫救其死。楚祠古木,維義之陵;千秋萬歲,乃潔明禋。監郡賢侯,修舉廢墜;植立綱常,彝倫攸敘。郴山矗矗,郴水洋洋;風悲日曛,山高水長。亂臣賊子,靡有不敗,我作此銘,將以垂戒。
至正乙酉八月吉日,賜進士出身將士郎天臨路長沙縣丞陳元明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