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角度:群辯法是指企業的主管人員挑選若干性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專長各異的人員座談,自由交換看法,無拘無束地討論,以發展新的構想,發生更多的好創意。
教育的角度:群辯法是為鼓勵學生增強創新意識,教學模式應該是具有一定靈活性的、可變性的,讓學生各種不同的發展欲望得到充分表現;在模式的結構與程式中要體現有利學生開展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允許並鼓勵學生質疑、提問、標新立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群辯法
- 對象:企業的主管人員
- 目的: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 提出者:戈登(William Gordon)
模式,學科特點,理論基礎,五個原則,
模式
群辯法模式是戈登(William Gordon)及其同事開發的,最初運用於工業生產,後來在課堂教學中推廣套用。所謂群辯法就是指在集體中交流不同意見,利用非理性力量達成新的理解的創造性過程,此用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學科特點
集體中運用群辯法不僅可以增強團體的創造力,而且可以通過個體間相互的思想激發,提高個體的創造力;另一個優點是鼓勵學科之間的聯繫。各種不同觀點衝突、融合的過程促使師生超越人為的學科界限尋找突破點。
理論基礎
強調運用無理性和情緒的力量,為解決問題提供新穎的思路和新的可能性。戈登認為,儘管客觀的分析和觀察對解決問題是重要的,但運用移情、想像和情感的能力同樣是重要的,且創造性通常來自思維的無理性因素。此模式的運用宗旨即在於加強思維的無理性因素,突破解決問題的常規局限,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途徑。
五個原則
1.遲延。首先尋找觀點,而不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2.目標自主。讓問題自生自來,自然形成目標。
3.利用共同點。利用熟悉的事物作為邁向陌生事物的跳板。
4.深入與超脫。對問題的具體特點,交替採用深入研究和超脫思考兩種方法,以洞察其全貌。
5.利用隱喻。利用表面上不相關的偶然的事件,提供類比,以成為新觀點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