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亞灌木,高0.25-1米,具匍匐的根狀莖;嫩枝被棕褐色皺曲的柔毛。葉對生,紙質,長圓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9.5-17厘米,寬2.5-7厘米,頂端短尖或漸尖,稀鈍,基部楔形,邊全緣,乾時常呈赤紅色,兩面無毛,或在下面有疏而緊貼的棕褐色皺曲的柔毛,常沿中脈和側脈上較密,中脈在上面平或凹下,在下面凸起,側脈11-15對,在下面凸起,斜上升,在近邊緣處結成一明顯的邊脈;葉柄無毛或有棕褐色皺曲的柔毛,長0.5-4厘米;托葉卵形或近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8毫米,頂端2裂成鑽狀長尖,無毛或有棕褐色皺曲的柔毛。
聚傘花序小,腋生或頂生,長2-3厘米,寬2-2.5厘米,有花數至10多朵,總花梗有棕褐色皺曲的柔毛;苞片披針形,常脫落;花小,具短花梗;花萼長約2毫米,頂端4裂,萼裂片線狀披針形,具緣毛;花冠白色,內面被白色長柔毛,花冠管與萼裂片等長,花冠裂片短,長圓形,頂端稍鈍。
果橢圓形,橙黃色或紅色,果皮薄,長約8.5毫米,直徑約6毫米,頂端有宿存的萼;種子橢圓形,在背部不明顯地具4棱,長約7毫米,寬約3.5毫米。花期5-7月,果期8一翌年2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800-1640米山坡林中。
分布範圍
產自中國雲南(思茅、景洪、普洱、紅河、潞西)、西藏。分布於印度、錫金、不丹、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越南、馬來西亞。
主要價值
據《全國中草藥彙編》載:全株入藥,功能清熱解毒,祛風利濕,鎮靜,鎮痛;能治細菌性痢疾、腸炎腹瀉、咳嗽、癲癰、腎炎、膀胱炎、風濕性腰腿痛。
全株:苦,涼。清熱解毒,祛風利濕,鎮靜,鎮痛。用於痢疾,泄瀉,咳嗽,癲癇,腎炎水腫,小便澀痛,風濕腰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