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杜薩之筏(美杜莎之筏(籍里柯創作油畫作品))

梅杜薩之筏(籍里柯創作油畫作品)

美杜莎之筏(籍里柯創作油畫作品)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法國畫家泰奧多爾·籍里柯於1819年創作的一幅油畫,現收藏於法國巴黎羅浮宮。

畫面描繪了在大海上,漂浮著一隻岌岌可危的木筏,海風鼓起床單做的桅帆,巨浪掀起的木筏在不停地顛簸。筏上的難民有的已奄奄一息,有的還在眺望遠方。被簇舉在高處的人揮舞著手中的紅、白色布巾,不斷地向遠方呼救。 畫家以金字塔形的構圖,把事件展開在筏上僅存者發現天邊船影時的剎那景象,刻畫了遇難者的饑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種情狀,畫面充滿了令人窒息的悲劇氣氛,該畫是浪漫主義畫作代表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梅杜薩之筏
  • 外文名:The Raft of the Medusa
  • 作者:泰奧多爾·籍里柯
  • 創作年代:1818—1819年
  • 規格:縱491cm,橫716cm
  • 畫作類型:油畫
  • 現收藏地:法國巴黎羅浮宮
  • 材質:布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主題,構圖,名家點評,後世影響,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梅杜薩之筏
畫面描繪了夜色中絕望的人們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看到了天邊船影的剎那間的情景。畫面的中心,人群搭建成了一個金字塔形的人塔,頂端是一個黑人,他正高舉紅襯衫盡力揮舞著,以訂察局期引起遠方船隻的注意。下面的人們互相簇擁和攙扶著,飢餓、死亡困擾的人們在絕望中做著最後的掙扎。人群總的來說是慌亂、緊張的。有的人在支撐著上面的黑人有人在吶喊求救,有的人在商量著更好的辦法。與喧囂和慌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木的邊緣靜靜躺著的屍體,還有一個默默坐在木夜邊緣的老人,他懷裡抱著死去的兒子,神情絕望,對求生似乎已經無動於衷。畫面的左端有一個傾斜的船帆,鼓滿了風,在海風中搖擺,與前面的人塔形成了視角上的對應。

創作背景

1816年7月,法國政府派遣巡洋艦“梅杜薩號”,載著400多名官兵以及少數貴族前往聖·路易斯港。率領艦隊的是一名明顯缺乏實際能力的艦長,由於他指揮錯誤,在途經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岬南面時不慎擱淺,造成了慘重的災禍。
船長肖馬雷原是一個貴族,對航海知識一竅不通。上船後,他玩忽職守,把隨行的小船撇得遠遠的,主艦單放前進。主艦在駛近茅利塔尼亞淺灘時,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熱殼虹慨沙磧。格腿墓經過兩天混亂而無效的努力,只好棄船。船長卻和一群高級官員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拋在臨時搭製成的一隻木筏上,讓他們在汪洋大海里聽憑命運擺布。
幾天過去了,在饑渴和酷暑的折磨下,許多人開始絕望,他們說胡話,肆意做一些歇斯底里的事。麵包師深信沒有獲救的可能,投入大海中自殺了,還有一些人撬開酒桶,灌醉自己,企圖忘卻死亡的痛苦。不久,這種絕望的情緒越來越瘋狂,一些人砍斷纜繩,妄圖讓所有人一塊完蛋。另一些人去攔阻,於是爆發一場激烈的搏鬥。有個叫多米尼才提道背克的機械工參加暴亂被扔進海里後,哀嚎著求救。工程師可憐他,跳下水抓住他的頭髮,將他拖回木筏上。但不幾天,這個忘恩負義的傢伙,又加入第二次暴動中。
經過三次暴亂和平息後,木筏上屍體橫布。又過了幾天,食物和水的短缺變成了更大的威脅,兩個黑人士兵饑渴到極點,於是違反規定,將最後一桶酒剜個洞用吸管偷喝,暴露後,被人無情地扔進大海里。有些人把刺刀彎成大魚鉤,希望可以釣鯊魚。但鯊魚咬住後一扯,魚鉤又變成筆直的刺刀了。經過這番折騰,木筏漫上許多海水,一些受傷的人的傷口被鹹水浸泡,慘叫不絕。最後,木筏上僅剩下27個人了,其中15個還能支撐一段時間,其餘12人,受傷太重,神志不清,不大可能熬下去了。而且食品不足以維持所有的人,有些人甚至開始偷偷啃噬剛死去同伴的手肘了,於是那15個人經過辯論,終於做出一個決定,把那些在三次反暴亂鬥爭中和他們並肩作戰、甚至救護過自己的傷病員,統統拋進大海!
150多人,最後只有10人倖存下來,無論如何,這也是一場特大的慘劇。但是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張揚出去受到輿論譴責,只在官方報紙上發了一條簡短的訊息,悄悄通過軍事法庭判處船長降職和服刑三年就了事。兩位木筏上的倖存者不服,向政府上書,卻遭到打擊,被解除公職。在忍無可忍之下,他們將這次船難經過如實寫成報導,印成小冊子公開發售。這一舉動立刻轟動了國內外,遭到輿論的一片譁然,籍里柯也格外憤慨。
在人民有冤無法訴說的情況下,26歲的籍里柯,走訪了生還的船員,聆聽了他們講述真實的遭遇,併到醫院親自看望了受傷的船員和已經死去的船員家屬。他把聆聽倖存者的敘述作為靈感的來源,同時也對腐爛的屍體、重危的病人等進行現場寫生,蒐集素材。他要以此為題,創作一張飽含激情和想像力的畫,讓它再現出那驚心動魄的場面。為了這幅畫,籍里柯還托筏上一個生還者木匠製作了一隻木筏模型,讓黃疸病人做模特兒,在上面擺出各種慘狀。為了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海浪和天空,他也親自去海邊進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個月的時間終於創作出這幅極具震撼力的巨畫。潤虹寒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畫題材來自現實生活,以章翻真實的海難事件為題材,反映由於法國政府的過失,一艘帆船戰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沉沒的事件。該畫取金字塔式的構圖,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變色的屍體,左面是抱著兒子遺體,衰落得無法動彈的老水手,第三組人是堅持了14天的倖存者,他們發現了海平整旬估面上的一點帆影,正在把最健壯的一個黑人推到高處去揮舞衣衫,那個高舉紅巾者代表著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對正義和幸福的未來的嚮往。

構圖

在畫面上,船帆與木筏上的倖存者正好構成一個三角形金字塔的構圖,成為畫面的中心,向觀眾明白展現出木筏在海上飄蕩的情景。有的人已經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著親人的屍體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衝破了穩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縛,又構成一個動盪、富於激情的三角形。他們一個推一個,直到最高處的人被高高舉起,揮舞著一塊紅巾。順著他們呼喊的方向,細心的讀者能夠在遠處的浪尖上發現一個細微的船影,與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著生的希望。而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後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嚮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後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

名家點評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薩之筏》從羅浮宮博物館內剔除出去,我不想看這種東西,這只能算是解剖學的表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死屍樣的人物,實在敗壞觀賞者的趣味。

後世影響

被稱為“浪漫主義雄獅”的歐仁·德拉克羅瓦在看過這幅作品後,像發了瘋一樣,徑直跑回自己的畫室,開始尋求同樣激動人心的創作方法。
《梅杜薩之筏》的出現使得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法國藝術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義因素構成了它的特點,那就是悲劇性的力量、構圖與人物的豐富表現力、色調的森嚴與沉抑和明暗的強烈對比。它引起了19世紀各藝術流派的興趣。新古典主義研討它的構圖和空間處理,浪漫主義對它的場景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和緊張性感興趣,而寫實主義則對它的題材和報導的生動性感興趣。通過這幅畫表現了畫家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弱點,從而使它帶有強烈的政治引喻。
衍生作品
2017年秋,反映藝術家泰奧多爾·席里柯創作《梅杜薩之筏》的過程的電影《梅杜薩》開拍,揭露了奧多爾·席里柯不為人知的一面。

歷史傳承

波旁當局意識到這幅畫揭露了海軍的無能,但又不敢公開指責,就買走了這幅畫,並將《梅杜薩之筏》捐贈給羅浮宮美術館,在那裡永久珍藏。

作者簡介

籍里柯(1792年一1824年)法國著名畫家,新浪漫主義畫的先驅者。1808年從畫馬名家韋爾內學畫。1810年入蓋蘭畫室,與德拉克洛瓦相識,常去羅浮宮臨古代大師的名作。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對馬和馬很感興,常用速寫出色地畫出馬在運動中的態,他得金質獎章的的《輕騎兵軍官》就是在21歲時畫的。1814年展出《變傷的重猜兵》。1817年創作了第一批動物石版畫。籍里柯重視繪畫中的創新,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創作、於1819年在國家沙龍(法國的美術展覽會)上展出的《梅杜薩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作,標誌著浪漫主義畫的真正形成。里柯只活了33歲,他短暫的一生給人類留下的藝木遺產有191幅油畫、180餘幅細素、100餘幅石版畫和6件雕塑,其中《賽馬》《奴隸市場》和石版畫《偉大的英國》等都廣為人們所稱道。
籍里柯籍里柯
在人民有冤無法訴說的情況下,26歲的籍里柯,走訪了生還的船員,聆聽了他們講述真實的遭遇,併到醫院親自看望了受傷的船員和已經死去的船員家屬。他把聆聽倖存者的敘述作為靈感的來源,同時也對腐爛的屍體、重危的病人等進行現場寫生,蒐集素材。他要以此為題,創作一張飽含激情和想像力的畫,讓它再現出那驚心動魄的場面。為了這幅畫,籍里柯還托筏上一個生還者木匠製作了一隻木筏模型,讓黃疸病人做模特兒,在上面擺出各種慘狀。為了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海浪和天空,他也親自去海邊進行研究。籍里柯用了18個月的時間終於創作出這幅極具震撼力的巨畫。

藝術鑑賞

主題

這幅畫題材來自現實生活,以真實的海難事件為題材,反映由於法國政府的過失,一艘帆船戰艦梅杜薩號在非洲海岸觸礁沉沒的事件。該畫取金字塔式的構圖,右下角是已被浸泡得變色的屍體,左面是抱著兒子遺體,衰落得無法動彈的老水手,第三組人是堅持了14天的倖存者,他們發現了海平面上的一點帆影,正在把最健壯的一個黑人推到高處去揮舞衣衫,那個高舉紅巾者代表著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對正義和幸福的未來的嚮往。

構圖

在畫面上,船帆與木筏上的倖存者正好構成一個三角形金字塔的構圖,成為畫面的中心,向觀眾明白展現出木筏在海上飄蕩的情景。有的人已經死去,有的人奄奄一息,有的人抱著親人的屍體陷入沉思……而一堆振臂向前的人衝破了穩定的大三角形的束縛,又構成一個動盪、富於激情的三角形。他們一個推一個,直到最高處的人被高高舉起,揮舞著一塊紅巾。順著他們呼喊的方向,細心的讀者能夠在遠處的浪尖上發現一個細微的船影,與迫在眼前的死亡相比,它意味著生的希望。而畫家有意在背景上畫一風帆,逆風將木筏往後吹行,這就造成了遇難者嚮往救生船的心情和逆風逐漸將木筏往後吹的現實造成對立的緊張氣氛。

名家點評

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我真希望把那幅《梅杜薩之筏》從羅浮宮博物館內剔除出去,我不想看這種東西,這只能算是解剖學的表演,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死屍樣的人物,實在敗壞觀賞者的趣味。

後世影響

被稱為“浪漫主義雄獅”的歐仁·德拉克羅瓦在看過這幅作品後,像發了瘋一樣,徑直跑回自己的畫室,開始尋求同樣激動人心的創作方法。
《梅杜薩之筏》的出現使得被新古典主義束縛的法國藝術界耳目一新。它所包含的浪漫主義因素構成了它的特點,那就是悲劇性的力量、構圖與人物的豐富表現力、色調的森嚴與沉抑和明暗的強烈對比。它引起了19世紀各藝術流派的興趣。新古典主義研討它的構圖和空間處理,浪漫主義對它的場景所具有的強烈感情和緊張性感興趣,而寫實主義則對它的題材和報導的生動性感興趣。通過這幅畫表現了畫家對人類命運的關注和人道主義精神,暴露了無能的法國政府的弱點,從而使它帶有強烈的政治引喻。
衍生作品
2017年秋,反映藝術家泰奧多爾·席里柯創作《梅杜薩之筏》的過程的電影《梅杜薩》開拍,揭露了奧多爾·席里柯不為人知的一面。

歷史傳承

波旁當局意識到這幅畫揭露了海軍的無能,但又不敢公開指責,就買走了這幅畫,並將《梅杜薩之筏》捐贈給羅浮宮美術館,在那裡永久珍藏。

作者簡介

籍里柯(1792年一1824年)法國著名畫家,新浪漫主義畫的先驅者。1808年從畫馬名家韋爾內學畫。1810年入蓋蘭畫室,與德拉克洛瓦相識,常去羅浮宮臨古代大師的名作。從青年時代起他就對馬和馬很感興,常用速寫出色地畫出馬在運動中的態,他得金質獎章的的《輕騎兵軍官》就是在21歲時畫的。1814年展出《變傷的重猜兵》。1817年創作了第一批動物石版畫。籍里柯重視繪畫中的創新,他在1818年春夏之交創作、於1819年在國家沙龍(法國的美術展覽會)上展出的《梅杜薩之筏》,被看成是浪漫主義繪畫的重要代表作,標誌著浪漫主義畫的真正形成。里柯只活了33歲,他短暫的一生給人類留下的藝木遺產有191幅油畫、180餘幅細素、100餘幅石版畫和6件雕塑,其中《賽馬》《奴隸市場》和石版畫《偉大的英國》等都廣為人們所稱道。
籍里柯籍里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