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盟分區賽

美國聯盟分區賽

美國聯盟分區賽(American League Division Series,簡稱ALDS)是美國職棒大聯盟季後賽的第一輪比賽,決定那兩支球隊晉級美聯冠軍可以賽。分區賽是由3個分區的冠軍以及外卡(戰績最好的第二名),進行兩個三勝制的系列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聯盟分區賽
  • 外文名:American League Division Serie
  • 簡稱:ALDS
  • 作用:決定晉級美聯冠軍賽的兩隻隊伍
  • 屬於:美國職棒大聯盟季後賽第一輪比賽
棒球賽季,歷史,決定對戰組合,常見的對戰組合,

棒球賽季

在最高水平的棒球運動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棒球賽季從二月持續至十月下旬。棒球賽季通常分為三部分:季前賽常規賽季後賽
季前賽或春訓實際上只是練習。球員享受著佛羅里達亞利桑那州的溫暖天氣,為即將到來的賽季做準備。由於投手在比賽過程中責任重大,因此他們需要的準備時間也稍長一些。由於如果沒有人能接住球,投手的表現就不會很出色,所以投手和捕手的春訓報到時間要比其他隊員提前大約一周。在二月上旬,你就會發現鐵桿棒球迷開始掰著手指數日子,直到“投手和捕手”到來。對於他們來說,這與鳥類北飛預示著冬季結束一樣有意義。

歷史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第一個職業聯盟(國家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1871年—1875年)成立於1871年,但由於草創時期問題叢生,五年後由現今的國家聯盟接手。國家聯盟將經營球隊的權力全部收回資方所有,因此球員的權利沒有任何保障,國聯的壟斷市場造成不斷有挑戰國聯的聯盟誕生,這些新聯盟吸收了被國聯開除的球員和教練,引進更新的創意以吸引球迷。在大聯盟架構穩定以前,共有四個短命的職業聯盟,成立的先後依序為美國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82年—1891年)、 聯合協會(Union Association,1884年)、球員聯盟(Player League,1890年)和聯聯盟(Federal League,1914年—1915年)。
在1993年球季後,大聯盟當局決定將兩個聯盟各自重新劃分為3個分區,並催生了分區賽制度。不過由於罷工,使得這個制度直到1995年球季才正式實施。在這之前,1981年也是因為罷工而縮短球季,為了更吸引球迷眼光,以及彌補因罷工造成的損失,兩個分區分別進行了一輪季後賽,以罷工期間為分隔,將球季分為上、下半季,由兩個半季的戰績最佳隊伍先進行一回合五戰三勝制的系列賽,再晉級聯盟冠軍賽,這也可以算是最早的分區賽。最後,紐約洋基以3勝2負擊敗密爾瓦基釀酒人,拿下美聯東區;而運動家則是橫掃堪薩斯市皇家,拿下美聯西區。
到目前為止,洋基是參與分區賽次數最多的,有14次。有兩隊尚未打進過分區賽:坦帕灣光芒多倫多藍鳥(後者雖然兩度贏得世界大賽,不過是在分區賽正式出現前)。

決定對戰組合

1998年之後,外卡球隊會先與所屬分區之外戰績較佳的隊伍對戰,另外兩支隊伍也是同樣地進行分區賽。兩個分區賽的勝隊再晉級七戰四勝制的美聯冠軍賽。季賽戰績較佳的隊伍有主場優勢,但外卡在分區賽及冠軍賽都沒有主場優勢。
從2007年開始,大聯盟當局採用一項讓季賽戰績最佳隊伍有些微優勢的新規定。為了方便轉播單位將轉播時間錯開,兩個分區賽各自採用兩個中間有兩天休兵日的行程之一。從2007年開始,在徵詢過工會的意見後,大聯盟決定要讓戰績最佳的球隊可以自由選擇要採用七天(1-2-休-3-4-休-5)的賽事安排或是八天(1-休-2-休-3-4-休-5)。至於對戰對象還是跟過去一樣,由戰績決定。國聯分區賽則沒有采這個規定,因為兩邊賽程交錯安排的方式不盡相同。
到目前為止,分區賽採用二二一的賽制。順位較高的隊伍在主場打第一、二戰;順位較低的球隊在主場打第三、四戰(如果有需要舉行的話)。如果有需要進行第五戰的話,會在有主場優勢隊伍的主場。
大聯盟也曾經在五戰三勝制的系列賽中採用二三制,不過不久之後就沒再採用過了。

常見的對戰組合

從美聯分區賽開始舉行以來,有些對戰組合碰面次數不止一次。
對戰三次的有:
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波士頓紅襪:1995年、1998年、與1999年。德州遊騎兵與紐約洋基:1996年、1998年、與1999年。有6個對戰組合出現過兩次,其中有4個是對上紐約洋基,包括:
奧克蘭運動家,2000年與2001年。洛杉磯安那罕天使,2002年(安那罕天使)與2005年。明尼蘇達雙城,2003年與2004年。克里夫蘭印地安人,1997年與2007年。其他兩個對戰兩次的組合是:
奧克蘭運動家與明尼蘇達雙城,2002年與2006年。波士頓紅襪與洛杉磯安那罕天使,2004年與2007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