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印地安人在此所遺留的文化
殘骸,可追溯至9000年前,但“死亡谷”的惡名直至150年前才被宣揚開來。
1849年冬,一列往金山的
淘金隊橫越該谷,因不敵此地
惡劣的天候,導致多數人遇難。成功穿越山谷的少數人在離開此地時傷心地時說了句“Goodbye death Valley (翻譯:再見,死亡谷),
Death Valley由此得名。
由於此地乾旱和熊熊烈火般的氣候,讓不少以死亡谷為捷徑,前往加州的
淘金客,不幸葬身於
沙漠之中,美國死亡谷更加為眾人所熟知。
地質成因
約在三百萬年前,起因乃由於
地球重力將地殼壓碎成巨大的岩塊而致,當時部分岩塊突起成山,部分傾斜成谷。直至
冰河時代,
排山倒海的湖水灌入較低地勢,淹沒整個盆底,復經過幾百萬年火焰般日頭的蒸熬酷曬,這個
太古世紀遺留下來的
大鹽湖終於乾涸而盡。如今展露在大自然下的死谷,只是一層層覆蓋泥漿與岩鹽層的堆積。
在距今200萬年前,這座山谷還是曾經包含一片內海和380處的濕地,不過絕大部分帶有鹽份,經過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原來湖泊也早已變成乾凅的山谷。
死亡谷氣候之所以如此乾燥,另一個主要
原因是因為
內華達山(Sierra Nevada)、帕那敏山(Panamimt)以及阿加斯山(Agus)三座山形成了雨水屏障,由太平洋吹來的海風所挾帶的濕氣幾乎都沒有辦法進到谷內,讓此地的降雨機率更是
微乎其微。
地理環境
位置
地勢
死亡谷的
惡水盆地為
海平面下282英尺(86米),是北美最低點,與美國本土最高點、海拔4,421米的惠特尼峰相距84.6英里(136.2千米),兩者都位於
大盆地(Great Basin)的範圍內。
氣候
由於這裡夏天的氣溫相當高,經常在華氏100度(攝氏37.7℃)以上。
夏季期間,因為高溫的影響,大量上升的暖氣流便在谷地上方形成雲團,等到聚集足夠的雲量,便降下雨量造成短暫的驟雨,谷地里的野花和植物得到雨水滋潤,開遍了整個死亡谷。
加州死谷新創下的華氏134度(攝氏56.7攝氏度)的溫度紀錄事實上是在1913年7月10日紀錄的,之前埃爾阿奇亞的華氏136.4度(58℃)的高溫紀錄已經被世界氣象組織所推翻,正確的結果給全球和地區的重要氣候變化問題帶來了更好的分析數據。 2012年9月13日,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訊息稱,美國
加利福尼亞死亡谷以近地面氣溫56.7℃的記錄正式列為全世界最熱的地方。2017年6月20日,美國國家氣象局氣象學家湯姆費舍爾19日表示,在
加利福尼亞州東部的“死亡谷”以及靠近亞利桑那州邊界的小鎮尼德爾斯,氣溫在本周將達到127華氏度(53°C)的高度。
2015年10月雨量突然增多,甚至曾於5小時內降雨76毫米,滋潤了乾旱的泥土,更因此開出遍地黃色鮮花景致宜人。
專家表示,由於2015年厄爾尼諾現象帶來大雨,加速種子發芽生長。死亡谷上一次鮮花盛放已是2005年,同樣是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
自然資源
生態資源
美國死亡谷是著名的
愛德華空軍基地和太空實驗場所,航天太空梭每年在這裡數次升空和回收,並且進行火星探測器的實驗。
生物資源
除了
響尾蛇之外,還有一些像是沙漠
壁虎、狐狸 、大角山羊、
老鷹和
黃鶯等,出沒大多集中在日出前或是傍晚時分。
礦產資源
19世紀末,這裡發現了金銀銅等各種礦產,因此在那一段期間死亡谷還出現了採礦熱,到了20世紀80年代,又發現了
硼砂,不少人前來開採。這裡還有
雲母礦、
褐鐵礦、
赤鐵礦、山丘礦等豐富礦物質。
旅遊信息
在1994年10月31日,美國政府將美國死亡谷設定為
國家公園。從此,吸引了不少旅遊探險者到這個荒無人煙的地方。
死亡谷在11月初至4月末旬是最佳遊覽旺季,尤其
復活節、
感恩節及聖誕節期間氣候略寒,適合旅遊觀光,觀光點為Black Mountain山下一道9里長的Artists Drive路線,及其入口北方5里處的“黃金峽谷”。
Furnace Creek訪客中心有影片介紹,並提供專人導遊,門票每車5元。
洛杉磯到死亡谷300里,由10號公路接15號往北,至Cajan換395號,約6小時車程。玩畢
拉斯維加斯後到此較為方便,約需3小時車程即可。
石塊漂移之謎
在美國
加利福尼亞死亡谷中的一片區域內,存在著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裡的巨大石塊會自行緩慢移動,從而在乾涸的湖床上留一道長長的軌跡。這一奇怪的現象困擾了科學家長達數十年。(其中有一個解釋:原因是風,當風向東刮的時候,石頭就被推著向東移;當風向北刮的時候,石頭就被推著向北移。死亡山谷是世界上最熱的地方之一,可是晚上卻非常冷,有時還有暴風雨。雨水使堅硬的地面變得又軟又濕,加上風,於是地面的水就變成了一層薄冰。這時大風就能使很重的石頭沿著平坦光滑的地面移動了。早上太陽出來以後,又把地面曬乾了)。
2010年9月,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一群年輕的科學家對美國加州死亡谷石塊漂移的奇怪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蒐集了大量的測量數據並取得了更有價值的新發現。新發現表明,該區域冬天時的溫度和濕度可以保證冰層的形成。這一發現對現有的冰層導致石塊移動的理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13年6月,美國宇航局一位地質學家表示已經找到了石塊漂移的答案。行星科學家拉菲·洛倫茨教授認為岩石在冬季被包在冰中,然後隨著湖床融雪、變得泥濘,冰使得岩石浮在泥土之上,在強勁的荒漠風的吹動下,岩石就能輕而易舉地“行走”。一塊小浮
冰塊,恰恰有一個平面向下,這樣就會在軟泥上留下一條軌跡。洛倫茨博士指出,在適當條件下,微風就能使岩石行走起來,因為冰使它們浮起來,減小了面與面之間的摩擦。
2015年5月,
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冬季強風導致瀉湖產生水流,推動風帆石在微生物分泌物表面上滑動。而當瀉湖乾涸裸露出地表時,地面上便出現了風帆石的移動軌跡。
石頭移動的原因來自於冬季強風吹動湖水形成的水流。強風引起的水流流速可以達到兩米每秒,足以移動石頭。”此外,石頭的運動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外因素——微生物群。該微生物群由
藍藻、單細胞藻類和其他小型生物組成,它們分泌光滑的物質並脫落形成沉積淤泥,為巨石提供一個光滑的運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