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土壤,管理,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葉為掌狀5小葉,小葉倒卵圓形、倒卵橢圓形或外側小葉橢圓形,長5.5-15厘米,寬3-9厘米,最寬處在上部或外側小葉最寬處在近中部,頂端短尾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邊緣有粗鋸齒,上面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或下面脈上微被疏柔毛;側脈5-7對,網脈兩面均不明顯突出;葉柄長5-14.5厘米,無毛,小葉有短柄或幾無柄。
花序假頂生形成主軸明顯的圓錐狀多歧聚傘花序,長8-20厘米;花序梗長3-5厘米,無毛;花梗長1.5-2.5毫米,無毛;花蕾橢圓形,高2-3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無毛;花瓣5,長橢圓形,高1.7-2.7毫米,無毛;雄蕊5,花絲長0.6-0.8毫米,花葯長橢圓形,長1.2-1.8毫米;花盤不明顯;子房卵錐形,漸狹至花柱,或後期花柱基部略微縮小,柱頭不擴大。
果實球形,直徑1-1.2厘米,有種子1-4顆;種子倒卵形,頂端圓形,基部急尖成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中部呈近圓形,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溝狀,從種子基部斜向上達種子頂端。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喜溫暖氣候,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耐蔭、耐貧瘠,對土壤與氣候適應性較強,乾燥條件下也能生存。在中性或偏鹼性土壤中均可生長。
分布範圍
原產北美。中國東北、華北各地栽培。
繁殖方法
通常都是在生長季節採用扦插、壓條和播種方式繁殖。根據五葉地錦容易生根的特點,在入冬時節剪截插穗,挖坑埋藏,從而大量地繁殖了五葉地錦,從工程適期栽植後的表現來看,效果是比較理想的。
⒈預挖埋藏坑。入冬前,擇背風向陽處,挖埋藏坑,長寬隨機,但深度要在100厘米以上,以營造適宜的溫度(3℃至10℃)、潮潤環境,利於插穗在埋藏過程中完成生根、發芽。
⒉剪穗成捆。10月下旬以後,選取粗壯無病枝條,自下而上,剪截成20至25厘米長的插穗,上帶3至5個芽眼,注意最下端剪口要在基部芽眼以下0.5厘米處,以利生根,然後把插穗按極性一致原則,蹲平基部,順理成捆,最好計數捆牢,以便於後續操作。
⒊埋藏覆土。插穗剪截成捆後,最好當日剪當日入坑埋藏。埋藏時,要注意插穗極性,一定要使基部朝下,成捆的插穗可一捆挨一捆地直立碼放,然後在插穗頂部回覆潮潤的乾淨土,約5厘米厚,不使插穗頂部暴露。以後,再根據氣溫的漸低變化,進行分次覆土,到進入1月份最低氣溫到來前,其覆土的最後累積應厚達50至70厘米。
栽培技術
土壤
清除種植區土壤中的各種草根及雜物,將腐熟的有機肥(農家肥、羊板糞等)、化肥(過磷酸鈣、磷酸二按)、殺蟲劑等依次施入、撒勻、深翻,然後耙地整平,澆透水,擱置一段時間後,再淺翻土壤表層,用手鏟挖種植穴,深度10-15厘米,穴間距15厘米,按地形或設計要求挖穴,以便將來攀緣覆蓋建築物或坡面。在穴內栽植,覆土踏實,然後修剪至離地表高度10厘米左右,灌水。
管理
前期管理:種植15天左右,腋芽從莖部開始萌發,萌發前期生長比較緩慢,從根系萌發多個分枝,一般為5-7個,至5月25日左右,每一個分枝長度達到25-30厘米,分枝頂端有吸盤。此階段主要管理任務為灌水、鬆土、除草等。
中後期管理:當每一分枝長度達到30厘米後,莖生長加快,此時要用竹竿搭架或拉攀緣線繩,以利於五葉地錦攀爬,如果分枝太多可適當摘除。6月中旬至7月下旬由於天氣炎熱,植株生長緩慢。立秋後,生長加快,同時加速木質化,9月20日左右停止生長,全年生長量可達2.2-2.5米,此階段主要管理為灌水、除草、鬆土、追肥、修剪等。越冬前要灌足水,以保證土壤有良好的墒情。
越冬管理:冬季至第二年2月,要視天氣乾旱情況和土壤墒情,灌溉1-2次,在不背風及不向陽處,要適當搭風障,以利越冬。春季天氣轉暖後,要及時清理種植區,修剪乾枝,清理枯葉,及時灌水,然後鬆土,追施化肥和有機肥,以利植物返青。
病蟲防治
因五葉地錦的抗逆性強,遭受病害和蟲害的侵襲少,不容易感染病蟲害。
主要價值
五葉地錦在園林綠化中大有可為,它整株占地面積小,向空中延伸,很容易見到綠化效果,而且抗氯氣強,隨著季相變化而變色,是綠化、美化、彩化、淨化的垂直綠化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