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是王明珂創作的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03年。

該書以羌族為實例通過對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的高山深谷地區社會、歷史與文化的長時段調查和多層次探討,展現了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變遷,以及中華民族融合的過程,對羌民幾千年生存繁衍狀態進行了深刻解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 作者王明珂
  • 類別:人類學著作
  • 字數:307000
  • 首版時間:2003年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以羌族為實例,從族群邊緣的視角出發,系統地闡述了對民族、社會集體記憶與結構性失憶、族群認同以及相關的歷史文本及表征、歷史敘事、歷史心性等問題的看法。全書主要分為社會、歷史和文化三部分。社會篇主要描述了羌族的地理分布、環境與聚落形態,用形象的“一截罵一截”和“毒藥貓”理論探討了人們如何在資源競爭與分享體系中認同與區分彼此。歷史篇則運用大量的文獻資料闡述了什麼樣的歷史過程與歷史記憶造成了當今的羌族,從邊緣視角觀察羌族史的再建構,並結合調查所得口述資料分析了弟兄祖先故事和英雄祖先故事所蘊含的歷史心性。文化篇主要從三種角度(事實、敘事、習行與展演)來解讀文獻中有關羌人文化的描述。

作品目錄

前言
文本與田野說明
社會篇
歷史篇
文化篇
第一章 地理環境與人群
第五章 羌族史:典範與解構典範
第九章 古羌人文化:事實、敘事與展演
第二章 村寨與城鎮生活
第六章 羌族史的再建構:華夏邊緣觀點
第十章 當代羌族認同下的文化再造
第三章 族群認同與區分
第七章 本土根基歷史:弟兄祖先故事

第四章 結構下的情感與行為
第八章 羌族認同與英雄祖先歷史

結語 歷史的創作物與創作者

創作背景

王明珂在1994年到2003年十餘年內反覆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峽谷中的羌族聚居區,具體包括汶川、茂縣、理縣、北川、松潘等地,進行了多點、移動的田野考察。基於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豐富的歷史檔案資料,王明珂以“羌”為案例,深入討論了“民族”由來問題,以及華夏邊緣族群的融合變遷,提煉出“一截罵一截”“毒藥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等具有創造性的歷史人類學理論概括,形成了《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從過程切入,過程統攝了社會、歷史與文化三個篇章。羌族的現在與過去,一直處在不斷走向自覺的過程,貫穿在各個子題的討論之中。三個篇章相對獨立又互相關聯。
社會篇介紹了羌族村寨與城鎮的經濟生活,以及代表漢的成都和代表藏的馬爾康,以及散落在這兩個城市之間的松潘、灌縣(即都江堰)的過渡形態。最能勾勒出羌族村寨族群社會構成的是“一截罵一截”的體系,例如“羊腦殼”“牛腦殼”“牛尾巴”等,一方面各截共處同一血緣體系之中,另一方面又因兄弟輩分不同而存在等級差異。此外,羌與漢的族群關係也同樣複雜。大部分羌人群的“爾瑪”(相當於我族認同)中,都認為本族群在“蠻子”(近似於藏族)和“漢人”之間。“毒藥貓”故事有神話和歷史兩個層次,在神話之中,故事的細節會隨講述人的偏好變化,一般是講述人以第一人稱代表故事中人說話;當這個神話與某村寨的真實事件或某個人的真實經驗結合起來,用來解釋後者的合理性,它就成了眾人相信的歷史。他斷言,此類故事並不會輕易斷掉,正如當今社會對女性的邊緣化一直存在,“毒藥貓”在羌族人心中化為“歷史心性”而亘古長存。
歷史篇首先勾勒了羌族典範史的形成過程,典範史的形成是國族主義下民族建構的結果。緊接其後是羌族史的再建構,與其說是在將其建構為華夏邊緣,不如說這是非羌族知識分子對這個族群的歷史書寫,大約從商代開始華夏心目中的西方異族“羌人”與地名“羌中”概念就不斷向西漂移。兩千多年之後,在1915年前後英國人陶倫士在羌民地區傳教及作民俗調查,做出結論:羌民的歷史可追溯至東遷的古代以色利人。可見羌族以外的知識分子對羌民歷史的書寫可以多樣到如此地步。最終由羌族的語言調查敲定了這個族群的大致“民族”範疇,剩下來的工作只不過通過更精密的語言、文化調查與分類,來確立羌族的邊界而已。
“弟兄祖先故事”並不是羌族獨有,類似的版本在彝族、苗族、傣族、白族等主要居住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族群也廣泛存在。作為我族人的自我敘事,王明珂認為它至少承擔了族群隱喻和時間隱喻兩個意義。與英雄祖先故事不同,弟兄祖先故事隱喻著在這種歷史心性下,人們傾向於以“內向式的”各群體間合作、分享與競爭來解決生存資源問題,前者則傾向於“外向式的”、由“英雄”的向外拓展征服解決資源問題。在此根基歷史的基礎上,羌族知識分子創造性地追溯大禹為祖先,此說法見於口述資料和端公戲,當然對大禹出生之地的競爭目的之一是爭取國家的經濟政治資源。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羌族人在此過程中創造歷史,同時也是歷史的創造物。羌、苗、彝弟兄故事逐漸發展,刺激著羌族知識分子,他們為羌與華夏族的祖先植入了弟兄祖先內容,即大禹與堯舜。在此過程中的內外關係貫穿歷史古今,不僅存在於根基故事弟兄祖先,也見於當今各羌民村落對大禹出生地的競爭。不論是對過去的虛構或今日的創造,都蘊含在羌人獨有的歷史心性之中。
在文化篇中討論的是古羌人文化展演與當今羌族認同下的文化再造。王明珂的基本觀點是,當今羌人的文化創造脫離不出近代中國民族學者對岷江上游“羌民文化”的探索,學者的學術文本強化了羌族文化落後、迷信的形象,尤其是在民族識別工程之後,羌族人文化從遠古蠻夷走向有特色的、鮮明的或傳統的少數民族文化,羌族都樂於展演他們的少數民族文化。羌族的或非羌族的知識分子,連同羌民不自覺地投身於塑造中國邊緣的工作之中,王明珂指出這與《後漢書·西羌傳》的作者如出一轍。羌族知識分子引來外來專家、學者、觀光客進入村寨,“競爭、誇耀”和“模仿、附和”成為本村寨羌民展演文化的最重要特徵,典範的羌族史在此過程中不斷被強化,羌民在當代努力“攀附”他們心目中的“古老華夏文化”。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2003年
聯經出版公司
9789570826135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2008年5月
中華書局
9787101061673
《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2021年4月
聯經出版公司
9789570857405
《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2022年1月
上海人民出版社
9787208172791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1979、1983年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學位。現任職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東吳大學等校。豐要從事於中國民族史、族群認同、歷史與社會記憶、遊牧社會及其歷史研究。近十年來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