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絨鼯鼠是最大的鼯鼠科動物。尾毛特別豐厚,尾圓筒狀。體被有羊絨狀濃密長毛,故名“羊絨鼯鼠”。羊絨鼯鼠為喜馬拉雅山區特有種,中國僅在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一帶發現,分布區狹窄,數量甚少,屬於瀕危物種。它們棲息於高山岩石石洞或暗針葉林的杉樹上,以富含高纖維的植物為食,冬季可能也吃一些岩石上生長的苔蘚和地衣。已經被列為《“三有”保護動物名錄》和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羊絨鼯鼠體長為515~610毫米,尾長370~480毫米,後足長85~87毫米,耳長27-37毫米;顱全長80~85毫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羊絨鼯鼠
- 拉丁學名:Eupetaurus cinereus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目:齧齒目
- 科:松鼠科
- 屬:羊絨鼯鼠屬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山區
- 體型:中等
- 體長:515~610毫米
體形特徵,特徵,分布,保護級別,
體形特徵
耳周被淺黃色毛,體背褐灰色,其間雜有毛尖為皮黃色的長毛。
喉部乳白色,下體毛較短,淺灰色。翼膜黑色,前後足足墊黑色。
齒式為:1.0.2.3./1.0.1.3.=22。
羊絨鼯鼠的體長為515~610毫米,尾長370~480毫米,後足長85~87毫米,耳長27-37毫米;顱全長80~85毫米。
特徵
齧齒目的1科。通稱鼯鼠。為典型的樹棲類,與松鼠科親緣關係很近〔二者頰齒(包括臼齒、前臼齒)在頜兩側各為5枚,下頜兩側均各4枚〕,不同點是前後肢之間有被軟毛的皮褶, 稱飛膜。當爬到高處後,將四肢向體側伸出,展開飛膜,就可以在空中向下往遠處滑翔,因而又稱飛鼠。全世界現存13屬34種,中國有7屬16種,其中中國特產的有3種:復齒鼯鼠、溝牙鼯鼠和低泡飛鼠。本類動物多數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熱帶與亞熱帶森林中,僅少數幾種分布在歐亞大陸北部和北美洲的溫帶與寒溫帶森林中。
體型多為中等,小飛鼠屬體長13厘米以上,大鼯鼠屬體長50厘米以上;多數種類的毛色都比較艷麗;牙齒多為22顆。
復齒鼯鼠體長20~30厘米;頭圓吻短,眼大而圓;頭頂和頰部毛灰色,耳基部有細長的黑色簇毛,耳外緣橘黃色;體背、耳背與足背灰黃褐色,毛基深灰色,腹部灰黃色,飛膜邊緣毛棕紅色;尾形扁平,尾略短於體長,毛長而蓬鬆,土黃灰色,端毛黑褐色;趾長、爪尖。僅見於中國河北、山西、陝西、湖北、四川、雲南、西藏東部。棲息於有松柏的山林,住在陡壁或石洞中,窩如鳥巢,內鋪細枝、草葉等。夜間和晨昏活動。主要以松柏葉為食,喜食松柏籽。每年繁殖1~2次,每胎產2~4仔,初生幼仔無毛,但有皮膜。北京山區已有人工飼養。
分布
羊絨鼯鼠為喜馬拉雅山區的特有種,中國僅在雲南西北部高黎貢山一帶發現,分布區狹窄,數量甚少,屬於瀕危物種。它們棲息於高山岩石石洞或暗針葉林的杉樹上,以富含高纖維的植物為食,冬季可能也吃一些岩石上生長的苔蘚和地衣。
保護級別
已經被列為《“三有”保護動物名錄》
和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