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芻獸疫(羊瘟病)

小反芻獸疫

羊瘟病一般指本詞條

小反芻獸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俗稱羊瘟,又名小反芻獸假性牛瘟(pseudorinderpest)、肺腸炎(pneumoenteritis)、口炎肺腸炎複合症(stomatitis-pneumoenteritis complex),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病毒性傳染病,主要感染小反芻動物,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小反芻獸疫
  • 外文名: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
  • 俗稱:羊瘟
  • 特徵:發熱、口炎、腹瀉、肺炎
分布危害,疾病病原,流行病學,小反芻獸疫病毒,全球小反芻獸疫流行現狀,總體流行情況,我國周邊地區疫情流行狀況,印度,疾病症狀,病理機理,防治措施,

分布危害

1942年本病首次在象牙海岸發生,其後,非洲的塞內加爾、加納、多哥、貝寧等有本病報導,奈及利亞的綿羊和山羊中也發生了本病,並造成了重大損失。亞洲的一些國家也報導了本病,根據國際獸疫局(OIE)1993年《世界動物衛生》報導,孟加拉國的山羊有本病發生,印度德拉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部分地區綿羊中發生了類似牛瘟的疾病,最後確診為小反芻獸疫,此後,泰米爾拉德邦也有受到感染報導。1993年,以色列第一次報導有小反芻獸疫發生,傳染來源不明,為防止本病傳播,以色列對其北部地區的綿羊和山羊接種了牛瘟疫苗。1992年,約旦的綿羊和山羊中發現了本病特異性抗體,1993年,有11個農場出現臨診病例,100多隻綿羊和山羊死亡。1993年,沙烏地阿拉伯首次發現133個病例。

疾病病原

小反芻獸疫病毒屬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與牛瘟病毒有相似的物理化學及免疫學特性。病毒呈多形性,通常為粗糙的球形。病毒顆粒較牛瘟病毒大,核衣殼為螺旋中空桿狀並有特徵性的亞單位,有囊膜。病毒可在胎綿羊腎、胎羊及新生羊的睪丸細胞、Vero細胞上增殖,並產生細胞病變(CPE),形成合胞體。

流行病學

本病主要感染山羊、綿羊、美國白尾鹿等小反芻動物,流行於非洲西部、中部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在疫區,本病為零星發生,當易感動物增加時,即可發生流行。本病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染,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是傳染源,處於亞臨診型的病羊尤為危險。人工感染豬,不出現臨診症狀,也不能引起疾病的傳播,故豬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中無意義。

小反芻獸疫病毒

PPRV屬於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屬,同屬的還有海豚麻疹病毒、犬瘟熱病毒、鼠海豹麻疹病毒、牛瘟病毒和麻疹病毒,PPRV只有一個血清型。PPRV基因組為單股負鏈RNA,大小為15 948nt, 基因組3′末端為基因組啟動子區,5′末端為反向基因組啟動子區,6個基因排列順序為3′-N-P-M-F-HL-5′,依次編碼的6個結構蛋白為核衣殼蛋白(N)、磷蛋白(P)、基質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蛋白 (H)和大蛋白(L),P基因還編碼兩個非結構蛋白C和V。
N蛋白通過自我組裝形成核衣殼粒子,與P蛋白和L蛋白協同作用調控病毒RNA轉錄和複製。N蛋白還是保守性較強的免疫源性蛋白,當病毒感染時可以引起強烈的抗體反應。此外,N蛋白上含有T細胞表位,在細胞免 疫方面發 揮著重要作用。
根據N或F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均可進行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PPRV分為4個基因系, Ⅰ系和Ⅱ系分布於西非,Ⅲ系病毒流行於東非、阿拉伯(阿曼和葉門)及印度南部,Ⅳ系僅見於中東、阿拉伯和印度次大陸。比較兩種分別基於N和F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統進化分析方法,N基因系統進化分析能更加有力的根據地理來源進行毒株的聚類, 分析結果體現了小反芻獸疫病毒在全球自西向東 (從西非到亞洲)的傳播,並在4個區域分別進行獨立的演變。而F基因系統進化分析更多的反映出病毒以時間為軸線的演變過程,從而為病毒在不同地理區域之間的傳播途徑提供線索。更具體的結果,依賴於更多N或F基因全序列的報導。

全球小反芻獸疫流行現狀

總體流行情況

小反芻獸疫 (PPR) 自1942年首次在西非象牙海岸的象牙海岸發現後, 疫情一直呈擴散蔓延趨勢, 已擴散到亞、非地區的40多個國家, 對全球養羊業形成巨大威脅。我國周邊許多國家疫情呈大規模暴發或地方性流行, 對我國動物衛生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2013年以來, 全球共有26個非洲國家、16個亞洲國家以及地處歐亞交界的土耳其等43個國家報告發生小反芻獸疫。

我國周邊地區疫情流行狀況

在我國周邊, 小反芻獸疫疫情流行十分嚴重, 阿富汗、印度、孟加拉國、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的小反芻獸疫疫情常年呈地方性暴發流行, 塔吉克斯坦、不丹疫情反覆暴發。

印度

我國周邊國家中, 印度的小反芻獸疫疫情最為嚴重。1987年, 小反芻獸疫從非洲擴散至印度北部地區;1993—1995年期間, 疫情蔓延至印度其他地區;此後小反芻獸疫開始在印度“定殖”流行。2005年, 印度13個邦暴發大規模的小反芻獸疫疫情, 全年總計暴發疫情1071起, 導致65820隻羊感染, 15864隻死亡。印度每年仍有10多個邦暴發數百起疫情, 數萬隻羊感染, 數千隻死亡 (表2) 。從印度近年來暴發的疫情分析, 小反芻獸疫的暴發季節性不明顯, 但在寒冷、乾旱和多雨季節暴發次數相對較高。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資料顯示, 集市和共同放牧區是PPR傳播的重要場所。在這些時期, 由於節日和乾旱放牧飲水等會造成羊群的大量流動, 引起疫情的暴發增加。我國2007年6月、2008年6月和2013年12月暴發的小反芻獸疫疫情推斷都是從境外的印度等國家傳入。

疾病症狀

小反芻獸疫潛伏期為4-5天,最長21天。自然發病僅見於山羊和綿羊。山羊發病嚴重,綿羊也偶有嚴重病例發生。一些康復山羊的唇部形成口瘡樣病變。感染動物臨診症狀與牛瘟病牛相似。急性型體溫可上升至41℃,並持續3~5天。感染動物煩躁不安,背毛無光,口鼻乾燥,食慾減退。流黏液膿性鼻漏,呼出惡臭氣體。在發熱的前4天,口腔黏膜充血,頰黏膜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導致多涎,隨後出現壞死性病灶,開始口腔黏膜出現小的粗糙的紅色淺表壞死病灶,以後變成粉紅色,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齒齦等處。嚴重病例可見壞死病灶波及齒墊、齶、頰部及其乳頭、舌頭等處。後期出現帶血水樣腹瀉,嚴重脫水,消瘦,隨之體溫下降。出現咳嗽、呼吸異常。發病率高達 100%,在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100%,在輕度發生時,死亡率不超過50%。幼年動物發病嚴重發病率和死亡都很高,為我國劃定的一類疾病。

病理機理

屍體剖檢病變與牛瘟病牛相似。病變從口腔直到瘤-網胃口。患畜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肉眼病變,嚴重病例可蔓延到硬齶及咽喉部。皺胃常出現病變,而瘤胃、網胃、瓣胃很少出現病變,病變部常出現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特徵性出血或斑馬條紋常見於大腸,特別在結腸直腸結合處。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還可見支氣管肺炎的典型病變。
因本病毒對胃腸道淋巴細胞及上皮細胞具有特殊的親和力,故能引起特徵性病變。一般在感染細胞中出現嗜酸性胞漿包涵體及多核巨細胞。在淋巴組織中,小反芻獸疫病毒可引起淋巴細胞壞死。脾臟、扁桃體、淋巴結細胞被破壞。含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出現,極少有核內包涵體。在消化系統,病毒引起馬爾基氏層深部的上皮細胞發生壞死,感染細胞產生核固縮和核破裂,在表皮生髮層形成含有嗜酸性胞漿包涵體的多核巨細胞。

防治措施


對本病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發病初使用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可對症治療和預防繼發感染。在本病的潔淨國家和地區發現病例,應嚴密封鎖,撲殺患羊,隔離消毒。對本病的防控主要靠疫苗免疫。
1.牛瘟弱毒疫苗,因為本病毒與牛瘟病毒的抗原具有相關性,可用牛瘟病毒弱毒疫苗來免疫綿羊和山羊進行小反芻獸疫病的預防。牛瘟弱毒疫苗免疫後產生的抗牛瘟病毒抗體能夠抵抗小反芻獸疫病毒的攻擊,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
2.小反芻獸疫病毒,毒常見的弱毒疫苗為Nigeria7511弱毒疫苗和Sungri/96弱毒疫苗。該疫苗無任何副作用,能交叉保護其各個群毒株的攻擊感染,但其熱穩定性差。
3.小反芻獸疫病毒滅活疫苗本疫苗系採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組織製備,一般採用甲醛或氯仿滅活。實踐證明甲醛滅活的疫苗效果不理想,而用氯仿滅活製備的疫苗效果較好。
4.重組亞單位疫苗麻疹病毒屬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無論是使用H蛋白或N蛋白都作為亞單位疫苗,均能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和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產生的抗體能中和小反芻獸疫病毒和牛瘟病毒。
5.嵌台體疫苗嵌合體疫苗是用小反芻獸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替代牛瘟病毒表面相應的糖蛋白基因。這種疫苗對小反芻獸疫病毒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但在免疫動物血清中不產生牛瘟病毒糖蛋白抗體。
6.活載體疫苗將小反芻獸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編碼區,構建了重組羊痘病毒疫苗。重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芻獸疫病毒強毒的攻擊,又能預防羊痘病毒的感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