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毛龍

羊毛龍

羊毛龍(學名:Lanasaurus)意為“羊毛蜥蜴”,是種已滅絕恐龍,屬於鳥臀目畸齒龍科,化石發現於非洲,年代為侏羅紀早期(赫唐階到錫內穆階)。羊毛龍的身長約1.2米。模式種是L. scalpridens,是在1975年命名,化石是一個部份下頜骨頭。大衛·諾曼(David Norman)等科學家認為羊毛龍是狼嘴龍的一個標本。

基本介紹

說明,發現的歷史,分類,

說明

Lycorhinus,包括1975年被Gow描述為Lanasaurus的遺體,是一種長度不到1.2米(47英寸)的食草恐龍,儘管它的下顎上長有犬科動物

發現的歷史

化石材料由dentaries和上頜骨,因此由名稱提到的字元狼嘴龍屬angustidens該西德尼·H·豪頓歸因於保持在1924年,這裡的通用名稱的意思是“鼻子”,因為它是在第一誤認為一個犬齒獸亞目,而具體的描述符的意思是“收縮牙”的正模SAM 3606,包括由M·里科諾博士發現了下頜骨。另外有三種石蒜Lycorhinus狼嘴龍屬parvidens創建由羅伯特·布魯姆和狼嘴龍屬tucki由理察·安東尼Thulborn於1970年更名畸齒龍屬tucki,但這些都未能找到認可。1974年由Thulborn命名的Lycorhinus consors,由James Hopson於1975年更名為Abrictosaurus

分類

L. angustidens被認為是結盟的畸齒龍屬。直到1962年,阿爾弗雷德·沃爾特·克朗普頓(Alfred Walter Crompton)才認識到這是一隻鳥鳥類恐龍。Thulborn在1971創建一個單獨Lycorhinidae但是這組是1972年等同於畸齒龍科由彼得高爾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