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飛揚草,中藥名。為大戟科植物飛揚草Euphorbia hirta L.的帶根全草。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通乳之功效。常用於肺癰,乳癰,痢疾,泄瀉,熱淋,血尿,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疔瘡腫毒,牙疳,產後少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飛揚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大戟目
- 科:大戟科
- 屬:大戟屬
- 種:飛揚草
- 分布區域:夏、秋間
- 毒性:小毒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採集加工,炮製方法,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藥理作用,
別名
大飛羊、飛揚、神仙對座草、節節花、大號乳仔草、蚝刈草、貓仔癀、大乳草、木本奶草、金花草、蜻蜒草、白乳草、過路蜈蚣、螞蟻草、天泡草、大乳汁草、奶子草、九歪草、假奶子草、癬藥草、腳癬草、毛飛揚、大本乳仔草、乳仔草、紅骨大本乳子草、催乳草、大奶漿草。
入藥部位
帶根全草。
性味
味辛、酸,性涼。
歸經
歸肺、膀胱、大腸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通乳。
主治
用於肺癰,乳癰,痢疾,泄瀉,熱淋,血尿,濕疹,腳癬,皮膚瘙癢,疔瘡腫毒,牙疳,產後少乳。
相關配伍
1、治肺癰:鮮大飛揚全草一握,搗爛,絞汁半盞,開水沖服。
2、治乳癰:大飛揚全草60g和豆腐120g燉服;另取鮮草一握,加食鹽少許,搗爛加熱水外敷。(1-2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3、治赤白痢疾:大飛揚草15-24g,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用開水燉服。
4、治小便不通,淋血:鮮大飛揚草30-60g。酌加水煎服,日服2次。(3-4方出自《福建民間草藥》)
5、治濕疹:飛揚草1000g,黑面葉2000g,毛麝香250g。加水45000毫升,煎成15000毫升。根據濕疹部位可選擇坐浴、濕敷或外塗。有感染者加穿心蓮內服。
6、治腳癬:飛揚草330g,白花丹220g,小飛揚、烏柏葉、五色梅、扛板歸各110g。水煎2次,過濾去渣,濃縮成1000毫升,搽患處。(7-8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9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夏、秋間採收,曬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稍潤至軟,切段,乾燥。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被硬毛,含白色乳汁。莖通常自基部分枝;枝常淡紅色或淡紫色;匍匐狀或擴展,長15-40cm。葉對生;托葉小,線形;葉片披針狀長圓形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1-4cm,寬0.5-1.3cm,先端急尖而鈍,基部圓而偏斜,邊緣有細鋸齒,稀全緣,中央常有1紫色斑,兩面被短柔毛,下面沿脈的毛較密。杯狀花序多數密集成腋生頭狀花序;花單性;總苞寬鐘狀,外面密被短柔毛,頂端4裂;腺體4,漏斗狀,有短柄及花瓣狀附屬物;雄花具雄蕊1;雌花子房3室,花柱3。蒴果卵狀三棱形,被短柔毛;種子卵狀四棱形。花期全年。
生長環境
生於向陽山坡、山谷、路旁或灌叢下。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藥材性狀
本品長15-50cm,地上部分被粗毛。根細長而彎曲,表面土黃色。老莖近圓柱形,嫩莖稍扁或具棱,直徑1-3mm;表面土黃色至淺棕紅色或褐色;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展平後呈橢圓狀卵形至近棱形,或破碎不完整;完整葉長1-4cm,寬0.7-1.6cm,灰綠色至褐綠色,先端急尖,基部偏斜,邊緣有細鋸齒,有3條較明顯的葉脈。杯狀聚傘花序密集呈頭狀,腋生。蒴果卵狀三棱形。無臭,味淡微澀。
以莖粗壯,葉多、色綠者為佳。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治浮游虛火,敷牙肉腫痛。”
2、《嶺南採藥錄》:“煎水洗疥癩。”
3、《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解毒消腫,治瘡瘍。”
藥理作用
1、中樞神經作用:(1)中樞性鎮痛作用;(2)解熱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炎作用;
4、興奮子宮作用;
5、止瀉作用;
6、細胞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