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創建歷史,創建者,建築,寺藏文物,住持,寺院興衰,宗教活動,
創建歷史
亦稱“壽樂寺”、“福祥寺”。在今樂都區壽樂鎮東4.5公里的羊官溝。寺院坐落在當地人稱為“鳳凰三點頭”的兩山腳下,後靠青山,寶塔巍然屹立,對面照山高聳,松樺參天,寺前湟水南流,溝底為人工青楊林,景色清幽。《青海記》雲,羊官寺有寺僧200 人,壽樂寺有寺僧61人,將羊官寺、壽樂寺分列似誤。《西寧府新志》中有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十月哈咂部搶掠羊官寺的記載,有人據此推斷羊官寺始建於明永樂年間或嘉靖初年。《安多政教史》稱羊官寺為“東霞扎西曲林”,為佑寧寺僧人所建。“東霞”是樂都北山的藏語總稱,“扎西曲林”意為, “吉祥法洲”。佑寧寺初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羊官寺正式形成寺院應在明末以後。
羊官寺的屬寺有龍溝寺、長嘴溝寺,香火部落有班塘族、阿拉族、大巴族、小巴族,總稱為羊官寺三寺四族。過去化隆縣尕若東寺和甘肅涼州的白塔寺也是柳家佛的管轄寺院。這個寺院的主要佛事活動有:正月觀經、放茫茶、曬大佛、跳禪、誦經;四月、六月、七月、十月觀經。
創建者
《安多政教史記載》羊官寺的創建者為根敦羅哲(1613年生於今互助縣丹麻鄉柳家村)。其叔根敦達吉系佑寧寺僧人,以苦修出名,人稱“柳家貢乾”,早年活動于樂都北山地區,曾於今樂都引勝溝(原名勝番溝)建長嘴溝寺,實際是僧人修行的一座靜房。根敦羅哲早年從其叔學經,十分勤奮,後來進藏,學通顯密,獲得“噶居”學位。返回安多後,人稱“柳家智欽”,意為柳家的大修行者,繼續在佑寧寺投拜嘉色八世羅桑丹增、章嘉二世阿旺羅桑卻丹等學習佛經,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人物,曾捐資修建佑寧寺彌勒殿,在長嘴溝寺塑立了彌勒佛像。
康熙二十六年(1687),根敦羅哲倡建羊官寺,
康熙三十年(1691),由他建成顯宗學院,從而形成一座正規的格魯派寺院。
建築
據《安多政教史》記載:該寺修建有118柱的經堂,其建築為七轉九、三重檐、九脊頂斗拱合壁、高三層的藏漢式殿堂。內有十六根通天柱,用龍毯包裹,地毯鋪地,珍貴的壁塵帳懸空,琅琅奪目,還有一百兩和五十兩銀燈。經堂內供各種佛像,法器法物布滿大堂。經堂上方有大殿一座,其建築為三轉五,高三層,內設主佛像是一尊高10米的彌勒佛8歲童像。經堂前山腳下,有三轉五,三重檐的護法殿一座。還有官房、講經院、吉窪昂等建築64間。文革期間,寺院除北樓之外全部被拆毀。直至1981年才開始重建寺院。截止目前修建的建築有:經堂、拱檁懸牽大佛殿3間、尊神塔2座、大佛像一尊、講經院三間(經室)、本康兩座,並從拉布楞寺運來塑就的八尊佛像供在經堂內。
寺藏文物
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永樂皇帝下敕諭一道,賜銅印一枚,蟒袍一套,象牙碗六對,珊瑚樹兩株,金佛四尊。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曾遭哈砸部劫掠。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由互助佑寧寺僧人根登羅哲搬到現址重新修建了這座寺院,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成顯宗學院(講經院),從而形成一座樂都地區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清廷賜名“福祥寺”,康熙皇帝賜“福壽”斗字金匾一楨。同治年間陝甘總督左宗堂資助修繕,並題“護國渡世”匾額一楨。
住持
根敦羅哲以修行出名,故稱其轉世系統為“貢依倉”,又因出生於柳家,又稱“柳家佛”,歷輩為羊官寺寺主。貢依倉至今歷十世,有關史籍中記有六世:
一世根敦羅哲;
二世卻智堅贊,青海湖附近索若部落人,曾學經於佑寧寺和拉薩哲蚌寺郭莽扎倉,約約1722年,七世達賴封他為“額爾德尼呼圖克圖”;
三世彭措扎巴達吉,甘肅涼州人,為三世松布益希班覺弟子;
四世崔臣丹增嘉措(1782一1853),互助南門峽卻藏灘人,為四世章嘉意希丹貝堅贊(1787一1848 )和四世卻藏羅桑圖登熱吉(1797一 1858)之兄;
五世崔臣丹貝尼瑪, 1853年生於甘肅天祝,為五世章嘉羅桑圖登達吉(1849一1874)之弟;
六世隆朵丹增崔臣嘉措,清光緒年間任夏瓊寺第八十三任法台;
七、八、九世缺載,十世羅桑頓珠堅贊,俗名盧鳳西,1942年生,現住持羊官寺。
寺院興衰
解放前,羊官寺是樂都北山地區的最大寺院,清王朝賜名 “福祥寺”。清代鼎盛時期,寺僧多達300餘人,活佛5人,除寺主貢依倉,尚有夏雜倉、灣塘夏茸、斯俄夏茸等。該寺設有顯宗學院,屬寺有引勝溝的龍溝寺和長嘴溝寺,所屬香火部落有灣塘族(亦作班塘族,今中嶺鄉的平灘、草場二村,李家鄉的東西馬營村)、阿拉族(今壽樂鄉曹嶺頂一帶的尕扎村、昂麻村、聯合村、羊官溝村等)、大巴族(壽樂鄉土官溝)、小巴族(今共和鄉華連溝、九帶灣、麻尼磨一帶的民族、樺林、克什家等村和引勝鄉的龍溝寺村等),總稱為三寺四族。1958 年前該寺建築面積30畝,,有大佛殿、大經堂、護法殿等殿堂3 座318間,昂欠9座172間,僧舍28院474間,占有耕地760畝(內集體392畝,私人368畝),園林7000畝,馬45匹,牛270 頭,羊160隻,水磨5盤。主體建築大佛殿建於康熙年間,清道光十八年(1838)維修,高三層,內供彌勒佛像,身高3丈,由一世貢依倉根敦羅哲塑立,造型精妙。大經堂七轉九,為藏式平頂碉式和漢式柱樑斗拱合壁建築,氣勢雄偉,頗負盛名,原互助卻藏寺經堂即仿此而建。該經堂以餾金瓦鋪頂,飾有金鹿法輪,內24根通天柱,皆以繡龍彩氈包裹,供有宗喀巴、釋迦牟尼、三大古佛、十六尊者等銅像,存有避塵珠、明缽、景泰藍花瓶、銀香爐、巨型銀燈等法器文物。
羊官寺清末以來日趨衰落,民國時期僧人下降到70餘人, 1958年僅有28戶45人,活佛只有貢依倉。該寺1966年拆毀, 1981年批准開放,現修復護法殿3間,僧舍6院28間,住寺僧人5戶10人(其中活佛1人,完德5人)。全寺現有耕地11 畝,牛47頭,羊16隻,造林40畝。
宗教活動
羊官寺原於農曆正月十五日、六月十五日舉行觀經會,有跳欠活動,附近壽樂、中嶺、李家、共和、高廟諸鄉鎮民眾往觀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