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壁壘

羅馬壁壘

羅馬壁壘,對公元1~2世紀古羅馬帝國在其國境線的一些地段上構築的一系列壁壘的統稱。壁壘以土石牆為主體,包括防柵、深牆、哨樓、瞭望台(塔)以及通往後方軍團的道路等。是古代築城體系的一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馬壁壘
  •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 起源:古羅馬帝國
公元前3世紀以後,羅馬帝國對外擴張,至圖拉真時期國土達到最大版圖。以後,由於政治、軍事實力不足,為對所占領土實行有效的統治和控制,遂轉而注重加強國土防禦,修建國境壁壘。壁壘由土牆(個別地段用石牆)、防柵和深壕構成,築有警戒崗樓,樓內設有崗哨。用來輸送部隊和軍需物資的軍用道路通向壁壘。壁壘沿線平時以少量部隊(計1.5萬~2.5萬人)隱蔽巡邏,一旦發現敵情,即點燃烽火報警,並依託壁壘阻滯敵方進攻,等待主力部隊從縱深前來殲滅敵方。羅馬壁壘最初由軍隊修築,後來大部分工程都由奴隸完成。壁壘的一些主要地段以修建時在位的羅馬皇帝名字命名。建在喀爾巴阡山脈及黑海間的圖拉真壁壘有四段,其中兩段在今摩爾多瓦境內,另兩段在今羅馬尼亞境內;為保衛羅馬的不列顛行省,從122年開始,先後構築了哈德良壁壘和安東尼壁壘。哈德良壁壘建於英格蘭和蘇格蘭之間的邊境線以南,順泰恩河右岸,綿延100多千米。往北為安東尼壁壘,建於克萊德灣和福斯灣之間,全長50多千米;在中歐,有一道始自多瑙河河畔,中經法蘭克福橫穿美因河,終止於萊茵河右岸的科布倫茨和波恩的壁壘;上日耳曼壁壘全長368千米,沿洛爾希、內卡一線伸延至美因河畔的韋爾特,往前即至弗里德貝格、塔翁;雷蒂施壁壘全長174千米,從洛爾希一直伸展到多瑙河畔的雷根斯堡;非洲境內修築了的黎波里塔尼亞壁壘。羅馬壁壘作為古代著名的邊防永備築城而載入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