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賴馬山

羅賴馬山

羅賴馬山(Mount Roraima) 西班牙語作Monte Roraima。南美洲北部帕卡賴馬山脈的最高峰。在巴西、委內瑞拉和蓋亞那三國交界處。為邊緣陡峭、頂部平坦的桌狀山地,長約14公里、寬5公里,海拔2,810米。

主要由砂岩構成。奧里諾科河系、亞馬遜河系以及蓋亞那的許多河流的發源地。山麓有金剛石、鋁土礦藏。

1912年阿瑟·柯南道爾爵士所著的小說《失落的世界》,就是以這部分的羅賴馬山為背景的。那裡曾是翼手龍及其他史前期怪獸的棲身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羅賴馬山
  • 外文名稱:Mount Roraima
  • 地理位置:巴西、委內瑞拉和蓋亞那三國交界處
  • 海拔:2810米
名稱含義,地質歷史,動植物資源,發現,失落的世界,

名稱含義

羅賴馬山 (Pemon roroi ,意為“翠藍”,“富饒” 的 “大”山),位於委內瑞拉, 巴西和蓋亞那接壤的三角地帶。
它與巴西的羅賴馬州同名。羅賴馬州地處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東北部,羅賴馬山以南,是巴西最北的一個州,首府博阿維斯塔(Boa Vista),與帕拉州亞馬遜州接壤,同時也與委內瑞拉和蓋亞那接壤。原屬亞馬遜州,1962年改名。但直到1962年,仍有寄往該州的信件或前往那裡的移民,最後錯誤地到達巴西西部阿克里州首府里約布蘭科,可見其不為世人所知的程度。

地質歷史

羅賴馬山羅賴馬山
地處特普伊高原(Tepui steatus)的帕卡賴馬(Pacaraima)山脈。地質背景屬於蓋亞那地盾(Guiana Shield)邊緣的中晚元古代蓋層,是南美洲最古老的蓋層之一。蓋亞那地盾在太古代時就已成熟穩定,最老的岩石由深變質的片麻岩麻粒岩紫蘇花崗岩組成——稱為伊馬塔卡雜岩,同位素測年顯示其結晶成岩時限為35~36億年。在遙遠的太古代,南美洲地區蓋亞那地盾最早抬升成為古陸,其餘部分仍是一片汪洋。
到了中晚元古代,蓋亞那古陸的南部地區,包括現在的羅賴馬山在內,發展為寬闊的淺海和三角洲地帶,在距今16~10億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層,主要是高純度的石英砂岩,地質學家把這套古老的蓋層稱為羅賴馬群。由於生物的繁榮是寒武紀(距今約5億年前)以後的事,因此羅賴馬群的砂岩中不可能出現硬殼化石。
包括羅賴馬群和依瑪塔卡雜岩在內的蓋亞那地盾此後一直處於穩定抬升的狀態,幾乎沒有受到大的構造變動的影響,因此這套古老的地層才有可能保存完好至今,我們也有幸看到如此壯觀的“桌面山”。不過中生代時,在羅賴馬群砂岩中仍然發生了熱液石英脈、輝綠岩脈的侵入活動,同位素測年顯示時間為1.6~1.8億年,當時地球上正發生著岡瓦納超大陸的解體。元古代蓋層之上還有少量的湖泊沉積岩層,那是中生代留下的,地質學家在其中發現了恐龍化石。

動植物資源

由於海拔較高、營養匱乏,在特普伊高原(Tepui steatus)上生長的主要是地衣,捕食昆蟲的豬籠草( pitcher plants ,Heliamphora),和各種蘭花,植物通過捕食昆蟲從而獲得更多的無機鹽。生活在那裡的動物包括昆蟲,鳥類,兩棲動物,小型爬行動物(蛇,蜥蜴)和哺乳動物。在 羅賴馬州大約百分之八十的生物是當地特有的,世界其他地方已經絕跡。原因之一是幾百米高的岩石牆,是濕潤氣流難以逾越的障礙,因此它的氣候不同於高原下面的亞馬遜盆地。盆地中是潮濕的熱帶氣候(~30℃),但在高原上具有較為溫和(~10℃)的氣候條件。
遠眺羅賴馬山遠眺羅賴馬山

發現

當地人從未試圖挑戰攀登羅賴馬山。在18世紀~19世紀初,先後幾位科學家,地理學,植物學家和人類學家抵達了山脈的頂部,他們在頂部發現了大型動物的化石群,後被證實是恐龍化石。18、19世紀時期,理察和羅伯特熊氏(1838年至1844年),恩斯特烏勒(1909年至1910年)和西奧多科赫-格倫伯格(1911)等學者曾多次在羅賴馬山周圍進行考察研究,取得了眾多珍貴的資料。1884年,英國探險家埃弗拉德第一個登上了羅賴馬山的山頂 ,他發現山頂平坦開闊,植被也只有香草和灌木。19世紀末,英國想吞併英屬蓋亞那來自該地區的tepuis,因為該地區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例如,鑽石)。但是,在美國也不甘示弱要求格羅弗克利夫蘭將其爭奪過來。 1899年,國際法庭在巴黎召開了會議,解決邊界爭端問題。在會議上判定,山脈的大部分領土(包括 羅賴馬州)屬於英屬蓋亞那。
羅賴馬山

失落的世界

報告南美著名的探險家羅伯特赫爾曼熊氏鼓舞了英國的醫生,阿瑟柯南道爾的小說失落的世界(1912年)對發現活的世界充滿了史前恐龍和史前植物。阿瑟道爾在他的書中提到,但從未的名稱羅賴馬州 。在小說的桌山是unclimbable。只有一個把戲,以虛稱的人物來到高原,由登上了頂峰上游岩石穿越峽谷的砍伐一棵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