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的話

羅素的話

許廣平曾一篇論文叫《羅素的話》

交魯迅先生批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素的話
  • 作者:許廣平
  • 論文內容:伯特蘭·羅素的話
  • 論文性質:思想性
文章出處,內容,資料選用,

文章出處

許廣平曾有一篇論文,叫《羅素的話》,交魯迅先生批閱。先生閱後,寫下這樣幾句:“擬給九十分,其中給你五分(抄工三分,末尾的幾句議論二分),其餘的八十五分都給羅素。”這顯然是批評許廣平的論文抄錄羅素的話太多而很少有自己的見解。許廣平欣然接受了先生這一中肯而詼諧的批評。

內容

魯迅和許廣平
羅素的話
魯迅和許廣平
【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三日 許廣平致魯迅(附:《羅素的話》)】
嫩弟手足:披讀七、九日來札,且喜且慰。
緣愚兄忝識之無,究疏大義,謬蒙齒錄,慚感莫名。前者數呈賤作,原非好意,蓋目下人心趨古。好名之士,層出不窮。愚兄風頭有心,而出發無術,倘無援引,不克益彰。若不“改換”,當遺笑柄,我嫩弟手足情深恐遭牽累,
引己飢之懷,行舉斧之便,如當九泉,定思粉骨之報,幸生人世,且致嘉獎之詞,至如“專擅”云云,只準限於文稿,其他事項,自有愚兄主張,一切毋得濫為妄作,否則“家規”猶在,絕不寬容也。
嫩弟近來似因嬌縱過甚,咄咄逼人,大有不恭之狀以對愚兄者,須知“暫羈”“勿露”……之口吻,殊非下之對上所宜出諸者,姑念初次,且屬年嫩,以後一日三秋則長成甚速,決不許故態復萌也,戒之念之。又文雖做得稍久,
而忽地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或以事牽,竟致潦草,此乃兄事煩心亂無足為奇者,好在嫩弟精力充足自可時進針砭,愚兄無不樂從也手泐數行即詢
英國的香菸可好?
愚兄手泐
七.十三.
羅素的話
讀羅素(Bertrand Russel)近著《中國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的人們,大概還記得他是十分的讚美中國以反映英國的一種加倍寫法罷。不管他說話的動機,姑且看他的那本書上說的抽出幾句抄下來,給留心於滬案的交涉的人們注意:——
1.“一八九四年——一八九五年之中日戰爭,……中國人易於擊敗,又易於大敗,自此日以至於今,除私人如拳匪外,不敢以兵力反抗外國”(見《歐戰前之日本與中國》)
2.“雖中國歷史上,屢有戰爭,而人民天然之眼光,則甚和平,……是以不若西洋國家有進步之觀念,而養成動作活潑之習慣。……今日中國守舊之文人所言者,仍不脫古聖賢之語氣。假如有人告以如此,則無甚進步,彼此答曰:“予等已臻完美之地位,何故再求進步?””
3.“中國人大抵不善於戰爭,何則,以出師之原因,往往為彼所不直,故不屑戰爭也。”
4.“中國人之寬容,恐非未至中國之歐人所及料”。(以上見《中西文化之異同》)
5.“初至之歐人,迭見中國之災害;若乞丐,貧苦,疾病,以及政治之紊亂與腐敗,等,無為顯然。至奮發有為之歐人,初皆以為是等災害,不可不設法排除之。第中國人即為上述可免災害之犧牲者,對於歐人之熱心鼓吹,仍漠然於所動無其中,靜俟災害之自形消滅。而遊歷稍久之歐人,乃為之大惑;初則憤中國人之麻木不仁,繼則……起以下之疑問:兢兢然防備將來之不幸為得計,可真謂之智乎?以將來或有之患難為憂,而失現在各種之愉樂,可得謂之深慮乎?雖建設大廈,而結果仍無暇棲寓,吾人當如是以度一生乎?。”
6.“中國人……對個人或國家之事,不主張無理之要求;……雖自認兵力,較西洋衰弱,但不以精巧殺人之技藝,為個人或國家最重要之利器。…… 此種意見、苟以中國人文化價值之標準觀之,非不合於論理。但西洋人則不能承認此意見,……模範之西洋人,欲時時為改變環境之主動力,而模範之中國人慾享受自然美之人,此即為中國與操英語國家大不同之原因。”
7.“中國自非無奢望之人,但有之而不及吾人之多。彼之奢望,與吾人不同而不更善。安樂與權力二者,彼寧取安樂而舍權力。”
8.“中國人之愛‘互相讓步’,與尊重輿論。使予不能忘。衝突之趨於極端而最終用殘忍之手段者甚鮮。”(以上見《中國人之性質》)
9.“中國苟不自強。則日本之傾崩,或在遠東得無上之優勢,皆足為中國之大害,二者恐必有一於此。且世界列強最終之利益,幾皆與中國之幸福,中國文化最良發達之方法,不能並容。是以中國人須以自己之能力,而圖自救,斷不能倚賴任何外國之慈善,以為得計。”(見《中國之前途》)
羅素的話我們不能承認他是“金科玉律”的不能移易,但上面所舉的也確有他真的見地。他是英國人,他看透我們的弱點,我也可以說凡世界的人,也多能看透我們的弱點,所以上海和各地近來發生的交涉,絕非“偶發事項”。我們還想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嗎?還有些兒未涼的血嗎?則誓雪“不敢以兵力反抗外國”之恥,起來作正義,人道國權之戰爭。直至四萬萬人全沒有一些兒氣息然後止。我們為什麼要“故步自封”,在刀縫下偷活而仍然望“和平”,不希望有戰爭呢?這種“寬容”的態度,是否可以對付狼子野心,猛獸噬人的強悍的帝國主義者?任禍害之來而“漠然無所動於中”,仍不失“現在各種之愉樂”的委靡不振,麻木不仁的未來的亡國奴的中國人的態度呀?你們雖則“ 寧取安樂而舍權力”,而“西洋人則不能承認此意見”,現時就是他們起來“ 取而代之”的時候了!你雖則想“互相讓步,無如人家得步進尺,絕不放鬆,於此外交危急的時期中,以宗教,文化的侵入,而希圖拜金主義的成功;表面以友善為名的某國,新來的公使態度已有幾分灰色了!其餘的國度,能不替自己“最終之利益”打算么?所以這回對待外交,一味設法“以自己之能力,而圖自救,”,是超渡“奴隸”而入“人”的境域的不二法門。

資料選用

伯特蘭·羅素
羅素的話
伯特蘭·羅素
“(他是)20世紀最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想家之一,兩三位主要哲學家之一,以及數以百萬計富有創造性和理性的大眾心目中的先知。他生於1872年,時值大英帝國經濟政治處於巔峰的時期,逝於1970年,適逢大英帝國已然沒落,其力量已在兩場獲勝卻極度費力的世界大戰中消耗殆盡。然而,他的聲音在他去世之後仍然占據著道德權威的地位,因為他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反對核武器與美國越南戰爭的評論家。”
詳見詞條:伯特蘭·羅素
伯特蘭·羅素:我為什麼而活
一直以來,有三股單純卻勢不可擋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人生: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探求以及對人類所遭受的痛苦難以忍受的憐憫。這三股激情,就像陣陣狂風,肆虐地將我吹得飄來散去,飄過痛苦的海洋,卻又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著愛,首先,是因為它使我心醉神迷,這種銷魂是如此美妙,我情願獻出我的餘生來換取這聊聊數小時的快樂。我尋求著愛,其次是因為它能減輕孤獨,陷身於那種可怕的孤獨之時,戰戰兢兢的靈魂越過滾滾紅塵,注視著那冰冷無情、深不可測、毫無生機的無底深淵。我尋求著愛,還因為在我與愛水乳交融之際,我透過一個神秘的縮影,見到了無數聖人及詩人曾預示想像的天堂。這就是我所尋求的,也許它對於人生來說,似乎是太過完美,只可遇不可求。但這就是我最終找尋到的。
我以同樣的激情探求著知識。我希望能理解人類的心靈,我希望能知道星星為何發光。我試圖領悟畢達哥拉斯那數學的魔力,那些數字支配著此消彼長的大千變化。我求得了些許知識,只是不多。
愛情和知識,畢其所能吹拂著我的靈魂飄向天堂。可憐憫總是將我拽回塵世。眾生痛哭的回聲在我心中激盪。饑寒的小孩、受壓迫遭摧殘的苦命人、無助的為子女所棄的累贅老人、以及那整個充斥著孤獨、貧窮、痛苦的凡塵俗世,成為人類所本該享有的生活之笑柄。我渴望減輕凡間的邪惡,可我無能為力,而我自己也蒙受著苦難。這就是我的生活。我覺得活著是值得的。如果給我機會的話,我會很樂意地再活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