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漢床

羅漢床

羅漢床是古老的家具,屬於臥具之一。彌勒榻一般體形較大,又有無束腰和有束腰兩種類型。有束腰且牙條中部較寬,曲線弧度較大的,俗稱“羅漢肚皮”,故又稱“羅漢床”。羅漢床因其實用一直是備受歡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漢床
  • 特點:體形較大
  • 類型:無束腰和有束腰
  • 俗稱:羅漢肚皮
  • 用途:小睡
  • 相關文獻:《韓熙載夜宴圖
簡介,來源,區分,選購,

簡介

古代家具中臥具形式有四種,即榻、羅漢床、架子床拔步床。後兩種只作為臥具,供睡眠之用;而前兩種除睡眠外,還兼有坐之功能。中國古人睡覺有大睡和小睡兩種,大睡就是晚上正式的睡眠,小睡指午休等小憩,榻和羅漢床用於小睡,可以用來待客,而架子床和拔步床用於大睡,不能用來待客。我們知道,漢朝以前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故生活中心必然圍繞睡臥之地,待客均在主人睡臥周圍。久而久之,形成了國人待客的等級觀。清朝以前,甚至民國初年,國人待客的最高級別一直在床上或炕上。榻和羅漢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臥,而是待客。自五代韓熙載夜宴圖》以來,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明代以降,特別是在清代,這種禮儀已成定式。因此羅漢床由樸素向華麗發展,逐步強調自身的裝飾,三屏風式羅漢床即為一例。此應酬原為美國的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所藏,三屏風式,攢框裝入七塊黑白大理石,正面圍子略高一些,此床清式特點已明顯,但仍保留了明式的基本特徵。譬如圍子,正面圍子雖裝入三塊大理石,可仍採用通長平式,有別於清式中間高兩頭矮的裝飾風格,而且正面圍子僅略高於兩側的圍子,這在明式羅漢術中很普遍。而清式羅漢床,往往正面呈現山家形圍子,兩側也常用台階形式,形成一定落差。這要求正面圍,尤其中間一塊要高,才能使圍子幾經落差不至於太矮。清代羅漢床,五屏風式、七屏風式漸多,甚至九屏風式也有出現,這就迫使正面圍子加高,高到令人難堪的局面。按這種思路,羅漢床圍子越矮,年代就越古。
民國小葉紫檀羅漢床民國小葉紫檀羅漢床

來源

羅漢床名稱俚俗,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推測與明人所稱彌勒榻有關。彌勒榻是大型坐具,短不能臥;而羅漢床也是坐的功能大於臥的功能。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習俗是席地坐,雖宋以後演變為垂足坐,但盤腿打坐的習慣一直保留著。彌勒榻,羅漢床都是為適應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種。另一說“羅漢床”,是原來漢榻(漢朝的坐具)的演變。“羅漢床”是明清宮廷“寶座”的前身,小的稱為榻,如現代的“沙發”。

區分

明清時期羅漢床的製做有許多區別,首先用大理石做圍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見的,其次是圍子裝石形式也與清代施工手法大異其趣。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夾住大理石,再裝入框架中,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裝石裝入框架,有時由於石板不平,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凡此類施工手法,年代一般較早。
羅漢床腿彎曲度大,兜轉力,俗稱“香蔗腿”。從床腿亦可區分出明做還是清做。清式鼓腿彭牙與明式的大挖缺做工,區別完全在於對羅漢床腿的理解,是有力而含蓄,還是有力而誇張?總體上,明式羅漢床挖缺腿足,給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清式羅漢床的類似腿足,在力度上多了活潑,顯得誇張了一些。

選購

消費者在購買羅漢床的時候一定讓要商家出示“兩書、一卡、一證”,分別指:木材鑑定證書、產品說明書、質量明示卡以及產品合格證。能夠全部出示這些證件的紅木家具可信度比較高。尤其要看木材鑑定證書,通過證書可以明確羅漢床的真實用材,以免買到劣質木材的家具。
另外,選購羅漢床的時候有一個小技巧可以幫您檢查羅漢床工藝水平,就是檢查羅漢床的組件,看各部件之間是否結合的緊密牢固平滑。尤其是桌面的線腳,這些細節最能反映出工藝是否到位。其次還可以聞一下味道,如果太刺鼻,可能油漆不好。也可以用手輕輕的撫摸一下羅漢床的表面看是否平整光滑,有沒有毛刺。一些劣質的羅漢床常常在細節之處做不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