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馬丁·杜·加爾(羅歇·馬丁·杜·伽爾)

羅傑·馬丁·杜·加爾

羅歇·馬丁·杜·伽爾一般指本詞條

馬丁·杜·加爾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獲獎主要是由於他花了二十年時間創作的系列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所描繪的人的衝突及當代生活中某些基本方面的藝術力量和真實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傑·馬丁·杜·加爾
  • 外文名:Roger Martin du Gard
  • 國籍法國
  • 出生地:法國納伊
  • 出生日期:1881年3月23日
  • 逝世日期:1958年8月22日
  • 職業小說家
  • 畢業院校:巴黎大學
  • 主要成就:1937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 代表作品:《蒂博—家》
人物生平,人物作品,寫作特點,

人物生平

羅傑·馬丁·杜·加爾(Roger Martindu Gard,1881—1958),一八八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於塞納河畔納伊一個中產階級的家庭。他的父親是巴黎塞納區法庭訴訟代理人。杜加爾從少年時代就酷愛文學,特別愛讀左拉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但中學學習成績一般。一八九八年,他考入巴黎大學文學系,兩年後因學位考試未獲通過。轉入巴黎文獻學院學習歷史和中世紀建築學。學院裡的學習使他逐漸對歷史和當代事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養成了尊重史實、客觀嚴謹的創作和治學態度。一九五年杜加爾大學畢業,翌年偕新婚妻子遊歷北非,一九八年還鑽研過一段時間精神病學,這些經歷都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識。
羅傑·馬丁·杜·加爾羅傑·馬丁·杜·加爾
一九一年,馬丁·杜·加爾自費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變化》,全書分《願望》、《實現》和《生活》三部分,寫了一個夢想當作家的青年因不夠刻苦最終一事無成的故事。小說中對文學問題雖有不少見解,但因不夠生動而未獲成功。一九一三年,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讓·巴魯瓦》問世,全書分《生活的情趣》、《播種者》和《精神失常》三部分。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馬丁·杜·加爾應徵入伍,在第一騎兵軍團任下士,擔任運輸給養等工作,直到戰爭結束。一九一九年二月,他復員回到巴黎,和戲劇家讓·科波等人一起從事戲劇活動。一九二年初,杜加爾開始潛心創作他構思多時的長篇巨著《蒂博一家》(1922—1940)。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日,馬丁·杜·加爾因心臟病突發在寓所逝世。
當雅克離開日內瓦回到巴黎去完成他的使命時,他的形象在所有人眼中都變得更加高大了。他的發展是道德上的而不是理智上的;他的行動並沒有導致巨大的結果,但是他卻拯救了自己的靈魂。關於巴黎在七月最後的日子的描寫,和在這種緊張氣氛中動搖於希望和絕望之間的雅克的描寫,可說是馬丁·杜加爾小說中真正的傑作。從民眾所起的作用來看,小說復活了和重新喚醒了這段時期的歷史。但是,正像幾乎經常發生的那樣,這種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民眾是沒有能力的、盲目的,並且在小說里比通常更不熟悉釀成這場悲劇的政治遊戲。作者本人似乎並不更特別熟悉內情,但他是寬容的、通情達理的,他的敘述就其內容而言,是真實的。 在這種令人惶惑憂慮的背景中,出現了一段性質完全不同的插曲。這是一段雖然短暫但非常能說明問題的插曲。雅克再次遇見一位年輕的姑娘,幾年前他幾乎愛上了她,但卻從她身邊逃走,就像他從其他一切事物逃走一樣。這次,真誠愛情的火花在他們中間點燃了。這個悲慘的愛情故事是小說里最富有含義的插曲之一。正因為這段插曲是局限在小說那些迅速飛逝的日子的範圍里,作者才更深沉地感受了它並且完美地表達出了它的全部純潔的美。這個插曲只延續了極為短暫的時間,但已足以使它獲得單純的悲劇美。
羅傑·馬丁·杜·加爾羅傑·馬丁·杜·加爾
雅克的全部政治幻想被宣戰一下子打消了,但他又為自己重新創造了新的幻想,它來自他的絕望和犧牲決心。他來到前線,想在一架飛機上向兩支敵對軍隊呼籲,用這種辦法制止大戰,他想啟發兩支軍隊共同起義,決心推翻禁錮他們的列強政權。他毫不猶豫地離開了巴黎和他所愛的女人。
這次冒險,和他第一次逃出社會一樣,也打上了中學生式的浪漫主義和缺乏現實感的烙印。但雅克仍以他通常的旺盛精力實現著自己的計畫。他的革命呼籲書在瑞士印刷好了,飛機和飛行員都已準備就緒,於是這次遠征便開始了。它很快就結束了。因為他剛剛飛到戰場上空,這架飛機和它裝載的全部東西,包括人和一捆捆紙張,便一同墜毀了。雅克被摔傷和燒傷,成了血肉模糊的一團,墜落在後撤的法國軍隊中間。這時他的全部知覺只限於模糊的失敗的辛酸感,和難以忍受的無邊的肉體痛苦。最後,一個不耐煩再拖著這個倒霉鬼走下去的同胞用一顆子彈結束了他的辛酸和痛苦。這位同胞認為他反正是個間諜。
很難想像有什麼悲劇的結局比這種結局更嚴酷、更辛辣,有什麼對失敗的諷刺比這種諷刺更無情。但是馬丁·杜加爾並沒有把自己的諷刺指向他的主人公。也許他想表現的是和理想主義傾向對立的人間事變的野蠻和殘忍,他的悲憤在這兒肯定是有理由的,但是整個插曲的敘述是冗長而細微的,它精確得幾乎使人難以忍受。

人物作品

羅傑·馬丁·杜·加爾(Roger Martin du Gard,1881年3月23日—1958年8月22日),法國小說家,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發表了兩篇小說:《成功》(1910年)、《讓·巴洛瓦》(1913年)。1916年回到巴黎,從事戲劇活動。1920年春天開始醞釀長篇巨著《蒂博一家》,《蒂伯一家》共八卷——《灰色筆記本》、《教養院》、《美好的季節》、《診斷》、《小妹妹》、《父親的死》、《1914年夏天》、《結尾》,從1922年開始寫作,直到1940年全部完成。1937年以《蒂博—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由於在他的長篇小說《蒂博一家》中表現出來的藝術魅力和真實性。這是對人類生活面貌的基本反映。”
羅傑·馬丁·杜·加爾羅傑·馬丁·杜·加爾

寫作特點

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可以和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及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等其他長篇小說媲美,它進一步擴展了自傳體小說和家族小說的寫法,從家庭著手著重再現現實社會,以其歷史文獻式的真實記錄,曲折感人的戲劇性情節,精細的心理描寫和對人生社會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國乃至整個西歐在二十世紀初的變遷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社會的深刻影響。
除上述作品外,馬丁·杜·加爾還寫過觸及當時諱莫如深的亂倫問題的小說《非洲秘聞》(1931),反映法國農村生活的諷刺小品《古老的法蘭西》(1933)以及作者因年老體衰未能最後完成的長篇小說《穆莫爾上校的回憶》。杜加爾對戲劇創作也有濃厚的興趣,曾發表過反映農村生活的笑劇《勒魯老爹的遺囑》(1914)和《大肚子》(1924),還有描寫性壓抑的劇本《沉默寡言的人》(1932)等,但都沒有引起什麼反響。在戲劇創作上,他沒有取得多大的成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