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的面紗

《羅拉的面紗》是義大利詩人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創作的一首詩歌。該詩採用與戀人面對面交談的方式表達了對羅拉的深情,並藉此反思了人生命運。該詩巧用面紗為陰暗、殘忍命運的象徵,藉此表達人生的萬般無奈,同時又運用了對面著筆、自我反思、象徵點題等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心緒。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羅拉的面紗
  • 作者: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
  • 創作年代:14世紀
  • 作品出處:《歌集》
  • 作品體裁:詩歌
  • 外文名:Lassare il velo o per sole o per ombra
作品原文,中文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Lassare il velo o per sole o per ombra
Lassare il velo o per sole o per ombra,
donna, non vi vid’io
poi che in me conosceste il gran desio
ch’ogni altra voglia d’entr’al cor mi sgombra.
Mentr’io portava i be’ pensier’ celati,
ch’ànno la mente desïando morta,
vidivi di pietate ornare il volto;
ma poi ch’Amor di me vi fece accorta,
fuor i biondi capelli allor velati,
et l’amoroso sguardo in sé raccolto.
Quel ch’i’ piú desïava in voi m’è tolto:
sí mi governa il velo
che per mia morte, et al caldo et al gielo,
de’ be’ vostr’occhi il dolce lume adombra.

中文譯文

羅拉的面紗
我忍心的美人呀,你說吧,
為什麼總不肯揭開你的面紗?
不論晴空萬里,驕陽杲杲的日子,
或是濃雲密布,天空陰沉的日子,
你明明看透我的心,明明知道
我是怎樣等待著要看你的愛嬌。
當初我暗藏著脈脈的柔情,
快樂的心被攪擾得晝夜不安,
你的臉用憐憫、甜蜜的光照進我的心;
可是現在我已經表白了熱烈的愛情,
反而不能看見你那光輝的兩鬢,
也不能再見你那微笑的眼睛;
我所長期渴望的美呀,啊
都退隱到那可惡的陰雲後面去啦。
一條面紗竟能支配我的命運?
殘忍的面紗呀,不管是熱是冷,
反正都已證明我陰暗的命運,
遮蓋了我所愛的,一切的光明。
朱維之譯)

創作背景

羅拉是詩人深深愛戀的一位女性。1327年4月6日早晨7時左右,23歲的彼特拉克在法國南部阿維尼翁的聖克萊爾教堂遇到一位名叫羅拉的美麗少婦,她是一位騎士的妻子。她那閃耀著聖潔與仁愛之光的秀目,秋波一閃,擊中了詩人,詩人感到有生以來“第一次甜蜜的憂鬱”,對她一見傾心。赤誠之愛從此成為他精神世界的支柱、創作的源泉和生活的動力,他開始寫詩讚頌羅拉婀娜多姿的體態、崇高的精神品質,表現自己對她的繾綣深情。1348年4月6日,橫掃歐洲的大瘟疫(黑死病)奪去了羅拉的生命,詩人聞訊後不勝悲慟,無限的哀悼凝結成該首詩歌。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這首《羅拉的面紗》是獻給羅拉的一首頌歌,寫於羅拉死後。這是一首謠曲,在藝術表現上較十四行詩更活潑一些。全詩以巧妙的方式表達了對羅拉的深情,並藉此反思了人生命運。它採用了與戀人面對面交談的方式,從以下幾個部分展開。
第一部分為前6行,以埋怨的口氣,詢問羅拉為何這樣忍心,無論何時、在什麼情況下,總不肯揭開遮在臉上的面紗(“不論晴空萬里……或是濃雲密布”強調了無論天晴天陰,也就是無論何時及在任何情況下),讓“我”一睹“你”的嬌容。
第二部分為第7―14行,抒寫自我的反思和悔恨。也許,應該怪“我”當初愛“你”在心口難開,不敢大膽表白。儘管“我”快樂的心已被愛情攪擾得“晝夜不寧”,但“我”仍“暗藏著脈脈的柔情”,而“你”似在等待“我”的表白――“你”的眼睛(“你的臉用……光”應指眼睛,因為:第一,臉被面紗遮著,臉上的光很難看到;第二,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曾寫到自己被羅拉的“秀目擊中”,這首詩也寫到“微笑的眼睛”)甜蜜地看著“我”,而“我”一直不敢開口,於是“你”那甜蜜的目光里又充滿了憐憫。短短三句,既寫出了“我”的怯懦,又寫出了羅拉微妙的心理變化。當初“我”的怯懦導致了今天的無限悔恨,今天“我”大膽地表白了,卻再也見不到“你那光輝的兩鬢”和“微笑的眼睛”,“我”長期渴望的美,竟退隱到“那可惡的陰雲後面”(用象徵的手法,含蓄地點出羅拉已死),永遠見不到了。
第三部分為最後4行,由“殘忍的面紗”生髮開去,思考社會與人生。一條薄薄的面紗竟遮斷了“我”與“你”的感情聯繫,支配了“我的命運”!面紗是不懂得“殘忍”的,那么,“殘忍”是指可惡的封建禮教。因為封建禮教規定,女人不能直接面對男人,必須戴上面紗。但細讀全詩,“殘忍”的應該說是“命運”(它既可隱含封建禮教的壓力與束縛,更是一種作弄人的神秘力量)。正是命運作弄人,才使我前途黑暗,失去了所愛。但命運如此“殘忍”,“我”卻依然愛得如此深摯,則突出了愛情的力量,表達了詩人對羅拉的深情。

藝術特色

該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第一,巧用“面紗”,既做道具,又為象徵。全詩以《羅拉的面紗》為題,“面紗”是詩歌的重點,詩人既把它當作道具,貫穿首尾,同時又用它象徵陰暗、殘忍的命運,藉此表達人生的萬般無奈;第二,手法靈活多樣。全詩採用虛擬的“我”與“你”對面交談的形式,既巧妙地超越了現實中“我”與“你”不能對談的局限,又因此得以盡情地傾訴長期積蓄的感情,同時又運用了對面著筆(埋怨“你”不揭面紗,埋怨即是愛,正因為“我”太愛“你”才想一睹芳容,由埋怨“你”而表現出“我”的愛)、自我反思、象徵點題等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心緒。

作者簡介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人文主義的先驅者,文藝復興運動的元勛。出生於佛羅倫斯附近的羅倫佐。父親是律師,因從事政治活動而和但丁同時被流放。他自幼隨父親流亡法國,曾攻讀過修辭學、語法學和法學。後週遊歐洲各國,積極搜尋和鑽研古希臘羅馬的古籍抄本,精研西塞羅、維吉爾、李維、奧古斯丁等人的著作,並堅持文學創作。曾在阿維尼翁教廷任職,出入於宮廷、教會等權力機構。1351年後定居義大利。主要作品有:散文信札《日常瑣事集》(1323―1361)、《老年集》(1361一1374)等,歷史著作《名人列傳》(1338―1374),對話錄《內心的秘密》(1342―1358),敘事長詩《阿非利加》(1338―1442)、《凱旋》(1351一1352),抒情詩集《歌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