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摘要
1、項目立項背景
二疊紀末全球生物大絕滅及其後的三疊紀生態復甦是近年古生物學研究的熱點,我國西南地區是研究三疊紀地層古生物的理想地區。為提高基礎地質工作程度,提升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水平,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6年部署開展了“雲南1:5萬大同、圭山、羅平縣、捧乍幅區域地質調查項目”。2007年項目組首次發現並命名了羅平生物群,為進一步研究羅平生物群重大科學價值,中國地質調查局2008年批准了項目中增加“羅平生物群綜合研究”專題並將項目延期到2011年。
2、研究目標
厘定羅平生物群的地層時代,查明羅平生物群的生物組合及分布範圍,研究羅平生物群系統古生物學及其演化特徵,探討三疊紀海洋生態系統復甦和第三次生物大輻射過程及機制。
3、主要創新成果
(1)發現了羅平生物群,厘定了生物群的時代為中三疊世安尼期Pelsonian亞期,鑑定出6個門類、40屬、113種化石,新命名32種,為世界上多樣性最豐富的三疊紀海生化石庫之一。
(2)首次發現了丁氏滇龍、張氏幻龍等海生爬行類及幻龍水下覓食遺蹟,確立為全球中三疊世海洋生態系統全面復甦的標誌。
(3)識別出5目7科21屬26種魚類,新命名了高背羅雄魚、寬淚顴骨羅平空棘魚和雲南龍魚等屬種,提出了新鰭魚類在中三疊世安尼期已經開始全面輻射的新認識。
(4)發現甲殼、螯肢、多足3個亞門6個綱8個目的節肢動物,命名6個新屬9個新種,揭示了甲殼動物亞門是安尼期爆發性輻射的視窗,填補了我國三疊紀海生節肢動物研究的空白。
(5)提出了羅平生物群是三疊紀海洋生態系統全面復甦和三疊紀生物大輻射最典型的代表等原創性認識。
4、套用情況、社會經濟效益
(1)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42篇。
(2)創建了國土資源部羅平生物群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促進了我國三疊紀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成功申報了羅平生物群國家地質公園。
(3)得到了國際古生物學會、全國地層委員會、中國科學院院士等權威機構和專家的高度評價。獲得2014年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1)、地質科技十大進展(排名第6)。
(4)研究成果多次被中央電視台、中國國土資源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等眾多國內外有重大社會影響力的新聞媒體的關注,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為社會知識文明建設和科學普及做出了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