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屋圍村是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羅屋圍社區下轄村,位於大浪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0.7千米,面積0.94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黃麻埔村、浪口村、水圍村(水圍社區)。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有一小山名高排山,海拔50米;有條無名小河穿村而過;附近有茜坑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屋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大浪街道羅屋圍社區
- 地理位置:大浪街道北部
羅姓人最初從西鄉麻布村遷來,於明正德十年(1515年)建村後以姓氏為村名。羅屋圍村原來是羅屋圍、盪耙排圍、瓦窯嚇田心圍3個小村的合稱,它們分布於大浪河兩旁。羅屋圍右邊隔條山坑是盪耙排圍,有幾戶鄭姓人家民國時期從水圍遷此建房定居,取"盪耙排"作村名。瓦窯嚇之名則因曾吉能、曾吉業兄弟所辦的磚瓦窯而來。清朝時曾氏兄弟為便於經營,在磚瓦窯附近建新村,因小村周圍均為水田,故稱瓦窯嚇田心圍,簡稱瓦窯嚇。隨著人口的繁衍,這三圍合為一村。現村於2002年在原址重建。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龍華鄉;1958年,屬紅色公社;1959年,屬觀瀾公社;1961年,屬龍華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龍華區龍華公社;1981年,屬深圳市寶安縣龍華公社;1983年,屬寶安縣龍華區大浪鄉;1986年,屬龍華鎮大浪行政村;1993年,屬深圳市寶安區龍華鎮;2006年,屬大浪街道;2011年,屬深圳市龍華新區大浪街道羅屋圍村社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第一大姓為羅姓,從福建遷移至廣東寶安西鄉黃麻埔,後又從黃麻埔遷移至當地。第二大姓為曾姓,從梅州興寧遷移至寶安沙井,再至此地附近的水圍,後從水圍遷移至此地。第三大姓為鄭姓,從福建遷移到廣東再至此地附近的水圍,後從水圍遷移到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68人,其中男性80人,女性88人;80歲以上4人,最年長者100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8085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4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
傳統經濟為農業和燒制磚瓦。當年磚瓦燒制好後僱人挑到香港落馬洲,用船運到港九銷售。磚瓦窯1949年後曾歸大豐農業合作社、大船坑村經營,為村辦企業。1964年大浪大隊在新圍附近建了一個大磚瓦廠,羅屋圍磚瓦窯被棄置。1970年羅屋圍生產隊再利用這個磚瓦窯在冬季農閒季節燒磚瓦,一年可燒3窯,收入在當時非常可觀。1975年,石凹村、上嶺排村也先後建了2座磚瓦窯。現村集體經營主要為廠房出租。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特色傳統食品有春節圓籠粄、米餅、油角,清明艾葉粄等。
瀋海高速G15線、沿河路經過該村。1960年通電,1986年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話,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02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羅屋圍幼稚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360人,教職工32人。有社區圖書室,藏書5000冊。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20餘座。村裡有《羅氏族譜》,記錄該村羅姓來自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明朝遷至廣東梅州齊昌縣(今興寧市);在清乾隆年間羅粵富遷新安縣黃田鋪黃麻埔,十一世祖羅朝用次子羅彥章,移居龍華大船坑棣樹排。譜前有長篇序文,落款為"大清乾隆裔孫發茂字逢昌纂修;大清乾隆裔孫傳重修"。又有後人序,落款為"時乾隆四十八年歲次到卯菊月朔日書。嗣後光緒三十一年五月十八日重書。此篇譜序系載仁先伯祖所作、流傳後裔便覽,根源不可失也。"此譜存世屢經修纂,清光緒年間為最後一次續修。現由羅屋圍村民保存。
代表性人物∶
曾永達,又名曾帶,曾氏磚瓦窯技術繼承人,建窯、燒磚瓦能手,附近磚瓦廠常請其做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