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國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省房縣
- 出生日期:1929年12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西北藝術學院
- 主要成就: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 代表作品:》、《保衛延安》、《長江三峽》、《秦川頌》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簡介,藝術特色,藝術成就,藝術年鑑,社會評價,新聞報導,對水墨畫的奉獻,積白雪俊出嵐巔,石破天驚羅月季,“長安月季王”,畫人全為鑄魂魄,數謁趙望雲 誠拜何海霞,與石魯肝膽相照,關於羅國士藝術,同名人物,
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簡介
羅國士,1929年12月出生於湖北省房縣。擅長中國畫。1948年入伍在某師文工團,1951年入西北藝術學院美術系學習。1962年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進修結業。後任陝西人民藝術劇院美術設計。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組委會委員。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顧問,香港美術學院榮譽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美學教授,陝西省和西安市文史館館員,陝西僑聯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奪取北峰》、《邊疆巡邏》、《保衛延安》、《長江三峽》、《秦川頌》、《武當勝境》、《月季花》、《秦王出征圖》 等。
藝術特色
羅氏擅長山水,兼工花卉,精於書法,其山水自創弧面皺法,形成清幽俊秀、渾厚蒼茫、氣韻生動的神韻。其雪景技法獨特,敦厚可掬。雪飄無極而深遠;其花卉空靈含情,鮮艷欲滴,滋潤飄逸,獨步天下,有“月季王”之美譽。評論界把“弧面皺”、“雪景”、“羅月季”譽為“羅氏三絕”。
藝術成就
曾先後訪問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他以精湛的畫技,贏得了國外藝術家的高度讚揚,被譽為“魔術師的手”,獲得美國政府珍貴禮品金鑰匙兩把以及聖保羅市、休士頓市、路易斯安娜州的榮譽市民證,並參加了1996年世界藝術博覽會。
其作品曾作為陝西省政府的珍貴禮品贈日本首相中曾根、法國總統夫人米特郎達尼埃爾。並為毛主席紀念堂、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釣魚台國賓館、亞運村國際會議中心、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主會場、陝西省國賓館、法國和新加坡博物館所收藏。
曾先後在中國美術館、武漢美術館、廣東省美術館、濟南市展覽館、鄭州市藝術館、深圳市博物館、香港展覽中心、澳門展覽館、陝西省美術博物館等地舉辦大型書畫展。
人民美術出版社、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陝西旅遊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陝西長安畫庫先後出版《羅國士畫集》、《羅國士書畫集》、《羅國士書畫評傳》、《羅國士書畫精品集》等十餘種。
中央電視台為其拍攝的專題藝術片《心境——羅國士和他的書畫藝術》和陝西電視台西安電視台拍攝多次的專題藝術片在國內外播出。
湖北省政協為他出版了《羅國士傳》,陝西教育出版社為他出版了《中國畫家羅國士傳》。
1997年美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評定羅國士先生為世界著名藝術家。
藝術年鑑
1929.11 出生於湖北省房縣。
1949.1 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事藝術工作。
1951.11 結業於西北藝術學院。
1951. 創作“連環畫智取北峰”獲陝西省創作一等獎。
1953. 創作“邊疆巡邏”獲陝西省創作一等獎。
1956. 設計“紅都兒女”獲陝西省戲劇會演舞台設計一等獎。
1960.9 到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進修。
1978.4 任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80.5 任長安土風書畫社副社長。
1981.10 任中國舞台美術學會理事。
1982.5 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理事。
1983夏 游南方11省,在長江三峽坐木船寫生。9至12月在西安作長江三峽長卷,後首展在美國明尼蘇達州9市展出。
1984.6 創作“雁塔晨鐘”參加中日南畫對展
1985.8 受聘任中國青年書畫攝影金牌大獎賽評審。
1985.9 訪問美國的舊金山、聖保羅、歐瓦塔納、普利斯敦、阿爾伯特里、羅徹斯特、溫德姆、奧斯汀、北米吉、嘿斯汀,舉辦書畫展覽並講學。榮獲美國州政府的珍貴禮品“金鑰匙”兩把;及“榮譽市民證”。
1985.11 陝西省電視台拍攝“書畫家羅國士”第一集。在陝西電視台《藝術天地》播映。
1986. 參加中日書法聯展,作品選入專冊。
1986. 赴家鄉神農架採風,回西安後作長卷《神農架奇觀》,著名學者霍松林為其畫題長詩。
1986. 為陝西國賓館作巨幅山水畫“華岳煙雲”。
1986.3 任中國美術家協會陝西分會藝術委員會委員。
1986.9 訪問日本,在京都美術館舉辦大型書畫展。
1986.11 陝西省電視台拍攝“書畫家羅國士”第二集,在陝西省電視台《藝術天地》播映。
1987. 應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邀請赴武當山實地寫生,回西安後為其作武當勝境(長度30多米),並把此巨幅作品贈送給武當山風景區管理局。
1987.4 任西安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1987.10 任陝西省華僑聯合會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
1987.10 陝西省美術出版社出版《羅國士書畫集》。
1987.10 任西安市文史館館員。
1988. 為毛主席紀念堂作“松柏長青”山水畫。
1988. 任於右任法學會顧問。
1988.7 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美學教授。
1988.8 陝西省電視台拍攝“書畫家羅國士”第三集,在陝西省電視台《藝術天地》播映。
1988.9—1989.2 作60米長卷“秦川頌”。89年10月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局部。
1989.4 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大型個人書畫展。
1989.5 為釣魚台國賓館作巨幅山水畫“太華浴月”,並作月季四屏,此四副畫懸掛在毛主席曾居住的釣魚台X號樓。
1990.3 在湖北武漢美術館舉辦大型個人書畫展。
1990.6 參加在台灣舉辦的中國著名書畫家聯展,其作品“月季圖”榮獲最佳作品獎。
1990.7 為人民大會堂作山水畫“華岳晴雪”。
1990.8 任中國文藝基金會理事。
1990.8 中央電視台為其拍攝《心境—羅國士的書畫藝術》,用中英文版在國內外播放。
1990.11 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1990.12—1991.3 訪問英國、法國、先後在倫敦、曼徹斯特、布萊頓、諾汀漢舉辦大型書畫展。
1991.6 陝西電視台拍攝專題藝術片《華夏一奇—長安月季王羅國士》在全國播出。
1992.3 訪問新加坡,參加陝西四名家書畫展。
1992.9 陝西旅遊出版社出版《大型羅國士書畫集》,用中、英、日文版向海內外發行,並舉辦新聞發布會及羅國士藝術作品座談會(由陝西省委宣傳部主辦)。
1994.8 在台灣舉辦的兩岸著名書畫家聯展中,山水畫“灞柳飛雪”榮獲金獎。
1995.5 為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主會場北京國際會議中心作“長江三峽”長卷(10米多長),前有冰心老人題詞——三峽雄古今,葛壩出奇蹟。後有著名美術評論家李緒萱題的跋,從95年一直懸掛至今。
1995.12—1996.4 羅國士夫婦應邀赴美國舉辦巡迴書畫展,在休斯頓、舊金山、紐約、達拉斯、華盛頓舉辦大型書畫展,並參加了在紐約舉辦的世界藝術博覽會。
1997. 美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評定羅國士先生為世界著名藝術家。並收錄於1998年世界著名藝術家年鑑。
1997.9 李敬寅先生著《中國畫家羅國士》出版,在陝西召開新聞發布會和座談會,北京文學界人士周明、閻綱專程赴西安參加會議,陝西省委宣傳部負責人及陝西文學藝術界人士參加會議。
1998.4. 為澳門回歸祖國,羅國士夫婦參加陝西十名家書畫展,赴澳門展覽。
1998.9—11 赴廣東省舉辦羅國士書畫巡迴展,在廣東省美術館、深圳市博物館、珠海市博物館舉辦大型書畫展。
1999.10—11 在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舉辦羅國士大型書畫展。
1999.12. 在香港展覽中心舉辦羅國士書畫展(由新華社駐香港辦事處主辦)。
2000.10. 在廣東省江門市舉辦羅國士書畫展。
2001.8. 陝西長安畫庫出版《羅國士專輯》。
2001.9 在河南省鄭州市藝術館舉辦大型羅國士書畫展。
2003.3 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羅國士書畫集》。
2003.12 陝西省電視台拍攝專題藝術片3集《羅國士新年畫展》。
2003.4—7 非典時期第二次作《神農架奇觀》,並作長安新12景。
2004.8. 出版大8開《羅國士書畫評傳》,評傳前面由著名美評家李緒萱先生撰文8萬多字評論。後面有200多幅羅國士的書畫作品。
2004.9. 在西安召開大型文化藝術界書畫界人士參加的“羅國士評傳”座談會。同期,陝西省電視台拍攝羅國士書畫評傳座談會紀要專題電視片。
2005.10. 在山東省濟南市舉辦大型羅國士書畫展。
2006.1. 羅國士,肖亮華夫婦舉辦金婚五十年大慶,陝西親朋好友及湖南、湖北家鄉親友應邀參加此盛典。
2007.1. 月季花作品《大地飄香》在兩岸三地書畫名家作品展評為金獎。
2007.9 為西安畫展出版《羅國士書畫展專輯》。
2007.9. 在西安舉辦大型羅國士書畫展,盛況空前,好評如潮,人氣很旺。作品的數量、質量及參觀人數都超過羅國士以前國內外任何一次展覽。陝西日報、西安晚報、華商報、三秦都市報、三秦書畫報、文化藝術報、收藏導報、陝西電視台衛視及1至6頻道、西安電視台1至6頻道、陝西省廣播電台、中國名家網、中華美術網、美術星空網路電視等媒體爭相報導。中國文化報也登刊專題評論文章。
社會評價
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傳統花卉雖有工寫之別,卻都以自然美與畫家對美的發現與表現和結合而形成審美的獨特性。畫家羅國士長期從事月季花之優美風姿的探索,已經相應地掌握其多姿多彩的審美特徵。今後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畫面整體結構方面作反覆地推敲,定將在苦中見樂,也就是既嚴格又活潑地創造畫家自己。”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贊曰:“月季花是我所喜愛的一種花朵,國士同志畫的尤其傳神。”
著名鑑定評估家歐陽希君先生:“羅先生擅長山水,尤工花卉,精於書法,其山水筆墨酣暢,氣韻生動;其花卉空靈含情,別具一格,尤以月季見長,有"月季王"美譽。羅國士的山水畫與月季是齊名的。羅國士先生是中國當代最具傳統意味的文人畫家之一。他首先是個文人,文化修養極高,文人氣質優惟,明顯區別乾那些不懂唐詩宋詞,胸無點墨的所謂職業畫家;他是個書畫藝術家,詩、書、畫、印全能,又區別於那種僅能塗鴉,不會書法,更不會寫詩用印的純粹畫家。”
新聞報導
對水墨畫的奉獻
羅國士先生對中國水墨畫的奉獻,具體表現在上述兩個方面,而在後一方面更為突出。因此,我這樣概括羅先生的藝術之旅:因崇拜傳統筆墨而迷戀中國畫;因苦練中國畫而走進筆墨傳統;因掌握傳統筆墨而求發展:因發展艱難而藉助西畫;因融會中西成功而確立自己的藝術地位。總觀羅先生的繪畫,無論山水、人物,還是花卉、鳥獸,整體上是傳統的水墨畫,但不完全是傳統意義上的水墨畫。他在色彩套用與筆觸開拓上,明顯帶有水粉、水彩印記,甚至夾帶著現代雕塑語言;構圖布景,亦不採用傳統的高遠、平遠模式,而更重視透視原理;狀物造型,常見他巧妙地套用高光凸現物體的神韻。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當然,他並非在每幅作品中都機械地中西兼施,而是靈活掌握,目的是更好地表達美妙的意境,並展示自己的藝術特色。
羅先生無疑是墨海蚊龍,已頑強拼搏五十餘年,創造出可貴的“羅家樣”。回頭總結,他雖然在山水、花卉、動物、人物畫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相比之卜,山水畫的成就更為卓著。羅國士先生師法前輩不遺餘力,他既法荊、關、董、范,又學張、黃、傅、李,但不陷入先賢泥潭,而是努力錘鍊筆墨.釀造意境,終於形成俊秀清幽的藝術特色。就主觀意向而言。羅先生的山水畫大致可分為清幽小景與俊秀山河兩人類。清幽小景重在借景抒情,因而用筆帥氣,隨意點畫,情是而止;俊秀山河側重狀物傳神,景攜神出,因而粗放與精微並重,帥氣與經營共存。羅先生畫畫是帶感情的,但絕不把消沉的一己私情注入繪畫,因而能將華夏美學一貫倡導的藝術作品之“神”畫好,畫活,將繪畫作品的意境詩化。而這,正是他的山水小景能使觀者欣賞時如聞古箏,如沐清泉,如聞幽香。頓覺身輕神怡的根本原因。羅先生在山水小景中充分演練過多種傳統皴法,並且展示了自己獨創的弧面皴法的魅力。從演練他人筆墨到創造獨特的弧面皴法,羅先生用時數十載,跨越三大步,經歷了演練期、初創期,成熟期。每個時期的小景都有特點,藝術含量卻不盡相同。
不可否認,作為傳統水墨畫,《砍柴牛涯》和《虎丘劍池》是兩幅精品,可是,深究一下,它們似乎又缺點東西。缺什麼?缺筆墨個性。細觀兩畫,雖然鉤勒皴擦及濃淡乾濕均套用得很妙,但筆墨形態是“占已有之”的,羅先生的功勞是將其“化”掉活用了。若滿足於“樂在繪畫”,到此已經相當不錯。可是,若想對中國畫的發展作出貢獻,絕不能就此打住,應當在筆墨形態及其共結構上有所突破。羅先生因而開始培育自己的筆墨特徵。
1990年以後,羅先生的弧面皴法走向成熟,並經常在山水小景中占據主要位置,亦常常在巨幅山水、花卉和人物畫中,顯露崢嶸。堪稱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有:〈神龍架消暑圖》、《太白積雪六月天》、《雲起蒼山溪水擊石》,《太白山潑墨岩》等。
弧面皴是水墨畫中的一種筆墨形態。羅先生的弧面皴,追根究底,應是從雨點皴(畫史又稱之為芝麻皴)中蛻變而出。他通過手腕的輕微顫動與挪移,使臥筆橫點的墨跡平添一道美麗的弧面。隨著手腕顫動大小與挪移長短的不間斷轉換,帶有弧面的墨跡形態亦不斷發生變化。歸納起來,他的弧面皴至少有五大類。第一類:或濃、或淡、或乾、或濕;第二類:或長、或短、或寬、或窄;第三類:或整、或殘、或厚、或薄;第四類:或剛、或柔、或虛、或實;第五類:或沉、或雄、或飄、或逸。這五類並不固定組合,而是交叉使用,互為變化。加上或剛果,或用色,或順筆,或逆鋒,更使弧面皴變化萬端,究競能出現多少種組合,只能請數學家用排列組合法去演算了。
弧面皴形態多變,自然蘊含著強大的表現能力。根據描繪對象的質感需要,和表達思緒的情感需要,羅先生可以隨心所欲地變化、組合弧面皴。
弧面皴的出現,是羅先生對中國畫的巨大貢獻。它豐富了中國水墨畫的筆墨形態,增加了筆墨的表現能力,無疑是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羅先生不僅州其結構山水小景,亦用以發現壯麗山河、花卉走獸,使自己的繪畫獨立於中華藝術之林。
積白雪俊出嵐巔
羅先生的雪景,尤其是觀賞他的雪景精品時,常常生出一種肅然起敬的情感。此刻,我面對的似乎不是雪景畫作,而是道德高尚,學問淵博,仙風道骨的古代賢人,因為它傳導給我一種俊秀、高潔、靜穆、祥和之美。
靜穆本來是用來形容氛圍的,表述的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空間美,如某種場合安靜而莊嚴,便可稱之為靜穆。這種場合往往需要各色人等的特定行為密切配合,有著複雜的文化內涵。那么,羅先生的一幅單純水墨雪景佳作,怎能給人以靜穆的感覺呢?似乎不可思議,卻是我的實感。不但他的晴雪圖佳作如此,便是鵝毛飛、冰花狂舞的雪景佳作,也能給我安靜與莊嚴的感覺。究其原因,根在意境,一種樸實無華而飽含珠璣的意境,一種神態慈祥而英氣蓋世的意境,一種不動聲色而威嚴萬鈞的意境,一種無須表白而正氣浩然的意境。總而言之,羅先生的雪景飽含著一種對立統一且被詩化了的意境。觀是圖,心情激盪,禁不住要詠誦唐詩宋詞。這明顯有別於那種單純表現靜謐的水墨雪景,而靜謐正是唐宋元明清水墨雪景共同追求的主題。羅先生的水墨雪景,可分為晴雪圖與飛雪圖兩大類。各有佳作問世,依次為《山谷雪霽》、《山雪初霽》、《巴山雪旅圖》、《太白山採風圖》、《雪壓松溪訪者稀》、《峽谷雪霽》和《雪落山居》、《家在蒼山雪花中》、《山雪》、《北國風光》、《白鹿原之冬》等。
羅氏飛雪圖主畫鵝毛紛飛之景。無論原作與圖片,均繪積雪,取其靜態美,未見有人畫飛雪,著意表現它的動態美。雪花在空中飛揚,共狀變幻莫測,其行飄忽不定。若用反襯法,如何留出神似飛舞雪花的白地?工筆細描或許可以畫出飛舞雪花的神姿,但畫一片兩片尚可,若滿紙雪花都用工筆描出,其畫面之碎之板,恐怕難以入目,故未見工筆細描飛雪圖者。既然傳統反襯法難以勝任,工筆細描法不堪重負,而飛雪之美不可替代,畫家們能不挖空心思設法表現嗎?於是,當代有人試驗過灑色法,即用排筆蘸白色顏料灑在畫好的山水畫上,覆蓋上一層稀疏的白點,以此象徵飛雪:又有人試驗過退墨法,即作畫之前允將礬水灑在宣紙上,凡有礬點之處,墨過而不留跡,因而空出白點象徵雪花。也有先畫山水而乘墨水未乾之際灑以鹽水或洗滌劑點,利用它們的去污性能推移墨跡,空出白點的。這些畫家雖然絞盡腦汁,精神可嘉,畫面卻並不漂亮。關鍵是礬、鹽、洗滌劑一類化學物質作用下的白點,由於沒有筆觸,缺少陰陽變化,使人感到它們均浮現在畫的表面,難以把它們聯想成飄在空中的雪花。真正攻克描繪飛雪難關,畫出空間雪舞美景者,到目前為止,只有羅國士先生一人。羅先生愛畫柳樹。偉人曾說,男兒欲成大事,必須具有松樹的原則性和柳樹的靈活性。不知羅先生畫柳是否受過這句話的影響。即是受過,對柳樹靈活性的理解或許有些差異。他筆下的柳樹,固然有適應性、生命力皆強的特徵,尤其是北國沙漠中的胡楊柳,更是如此。但是,從羅氏楊柳畫中,我們看到的主要是,婀娜多姿與風流倜儻。
羅氏最成功的楊柳作當屬《灞柳飛雪》。這是他創作的《長安八景》系列之一,展出之初便得到極高評價,欲收藏者逼得他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畫這一題材,為求哪怕極小的變化,絞盡了他的腦汁。
作為成名作的《灞柳飛雪》,由於受豎構圖的局限,實際上僅畫了老柳三五棵,人物兩三位。主體是柳,人物點景。之所以畫唐裝點景人物,是要強調“灞柳飛雪”乃唐朝首都古長安的一景。
“灞柳”非柳樹之一種,是灞橋柳樹之縮寫。灞橋坐落古長安城外,故在橋的東頭建有十里長亭,專供流放西域之士和駐守邊疆三軍與親友灑淚話別。比亭東西道路兩旁,栽著密集的垂楊柳。或許是特殊土壤滋養使然,或許是別愁離恨薰染所致,此處的垂楊柳與他地之垂楊柳不盡相同,主要表現為枝條特別柔韌纖長,逢春便序發於蒼乾老枝,披散下垂,遇風則狂舞亂抽。春天送友西行到此處,正值垂柳揚花,花茸如絮,潔白似雪,隨風飄蕩,瀰漫晴空,更增添三分離愁,五分別恨。不知有多少人在此一別,難再團聚;西行之士,無數成為孤魂野鬼。明代畫家丁雲鵬曾作《淵明灑酒圖》,背景畫著三棵灞柳(或叫鬼頭柳),不知是否取景於此。
石破天驚羅月季
羅先生創作的月季花,代表了他融會中西繪畫的最高藝術成就。簡而言之,羅月季是用中國水墨畫的筆墨實踐西方色彩學的碩果,它兼具水彩之明快、水粉之厚積、水墨之筆觸,國畫之意境。由於羅先生用以追求水彩,水粉色光效果的筆法與墨法,幾乎全是他獨創的弧面皴法,所以,羅月季成形時給人以未曾相識之感。如果僅憑欣賞習慣去看,絕難承認它仍然屬於中國畫範疇。但用研究的眼光加以甄別比較,不準發現:羅月季在瑰麗的肌膚裡面,心臟的律動是中國畫的節奏,循環著的血液是水墨畫的精髓,詩化的意境是純正的中國文化。它是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廣泛傳播於知識群中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藝術領域成功的典範。由於“體”、“用”皆活,所以能融,融而生花,化為月季。它既沒有在中同妙齡女郎臉上塗點法國香水就號稱是中西結合的淺薄,亦沒有給美國西部牛仔穿上唐裝就標榜現代國畫的盲目。它不是羅先生刻意嫁接中西繪畫的產物,而是為尋找花卉的新表現形式而苦苦探索的偶然成果。
從1988年出版的《羅國士書畫集》中可以看出,羅月季正式成形於1984年。根據是:一、令羅先生感嘆“識君恨晚也”的水墨月季作於1984年;二、收錄在集子(此乃羅先生第一本書畫專集)里的重彩寫意月季,最早的那幅亦畫於1984年。這兩幅無疑是羅先生當時的月季花代表作,將它們確定為羅月季誕生的標誌是適宜的。
作為羅月季誕生標誌之一的重彩寫意月手,是羅先生訪美歸來乘興而作的,故上面有款:“朵朵花香傳友誼……”。可以說,這幅月季已經完全具備羅月季的所有特徵。
(一)色彩豐富濃麗。色有藤黃、朱紅、桃紅、粉紅、灰黑、粉白六種。單聽顏色名稱,不觀畫作原件,恐怕會認為,這多顏色同時出現在一幅畫界,一定會斑駁陸離,極不協調。可是,一看原作便恍然大悟,羅先生用這些顏料時,在水上大做文章,讓它們或濃或淡、或實或虛地變幻著形態出現,並巧妙分布穿插,過渡十分自然,使它們既對比鮮明,相互映襯,又不奪人目光,搶占畫面。水墨和紅、黃色均輕快、透明。為表現花瓣翻卷之態而施用的白粉,雖有厚積感,卻無僵硬狀。各色相互包容,整體融合統一。
(二)弧而皴法漂亮。畫中月季的單個枝、刺、葉和花瓣,均一筆完成,且都帶美麗的弧形。粗看月季枝、乾,以為是雙鉤填色,或以屋漏痕畫之;細看皆非。傳統屋漏痕多表現為平面,缺乏圓潤、立體感,用以畫枝,扁平無力。羅先生用弧面皴法,雖然也是中鋒用筆,卻因攜帶水色及運行扭動,與屋漏痕有別,故畫出了月季枝幹圓潤、嫩韌的質感。畫刺更妙,一點一刺,頓而挑之,兼具嫩韌與尖利,形美如菱角尖。一片段預告瓣一筆“瓦”,層層堆疊如積雲,輕靈而雅麗。
(三)意境清新詩化。羅月季色濃不糊.色艷不妖,色淡不水,色稀不飄,加上身披利刺,亭亭下立,誰能將它與輕佻佳人掛鈎?只能視其為純潔少女。推而廣之,聯想到聖潔,無論它是客觀物體,還是主觀意識。這種意境清新自然,帶有詩意,而且是中國式的。
“長安月季王”
羅月季剛剛成形,便被西安人喝彩、接受。羅先生至今沒有在西安舉辦個人畫展,人們認識他的媒介是單幅作品。如果他的月季沒有個性,面貌陳舊,似曾相識,又有誰喜愛並牢記它的作者呢?隨著羅月季的不斷完美,大約從1987年開始,“長安月季王”的雅號便風傳西北。
既然”長安月季王”已被叫響,新聞媒體少不了要接過來推波助瀾。1989年暮春,羅先生攜畫進京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時,首都新聞媒體一擁而上,言必稱“長安月季王”。我是一家重要報紙文藝副刊的資深編輯,也被邀請參加了《羅國士書畫展》的新聞發布會,但對“長安月季王”的提法不敢苟同。因不贊成“長安月季王”的提法,禍及到我對羅月季的態度,在著文介紹羅先生的藝術成就時,壓根兒不談羅月季,而大講他的松鼠尾巴畫得如何奇特美觀。不論及不等於不喜歡,更談不上憎惡。羅月季的藝術特色我是看明白了的,相信它是羅先生的標誌性繪畫。請注意:冰心老人稱讚羅月季的用語是“尤其傳神”。古人論畫,以“形似”為能品,以“神似”為妙品,“妙”高於“能”。據此可以認定,“尤其傳神”之作,當然是妙品之尤。與月季齊名的是羅國士的山水畫。
他曾“搜遍奇峰打草稿”,他曾“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深厚的學養形成了他藝術創造上的大氣和含蓄。他的山水畫,不似一般畫者,只看重筆墨功能而輕視水和紙的創造功能,他是筆墨水紙四重交合直奔自己的心靈和激情。一幅《武當山勝境》,打破了時空界限,將七百里武當山精縮於30米內,將春夏秋冬四季景致納於一幅之中,春天的嫵媚秀麗,夏天的厚重深邃,秋天的明靜清朗,冬天的嚴密凝重都在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且透著一種包容萬象的大氣。
《神農奇觀》也是一幅16米長卷。羅先生飽含筆墨,歌贊自己出生的神農架的神奇。它奇在雲,煙霧繚繞,山石出沒如飄似游;它奇在樹,鐵桿虬枝,如盤龍飛鳳;它奇在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出沒於雲煙間,盤繞在山石上。整幅畫只見層林疊翠雲遮霧漫,山奔石宕,水竄龍吟,讓人觀之便激情四溢,遐思飛揚。著名學者霍松林先生看了此畫,情不自禁留下這樣的詩句:頻年夢遊身未到,一朝喜見羅君畫,畫境更比夢境奇,連日披覽不能罷。
最為壯觀的是表現八百里秦川的長卷《秦川頌》,全長60米,東自潼關西至寶成路,其中有迷濛潤澤的輞川風光,有奇險甲天下的西北屏障西嶽華山,有世界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兵馬俑,畫家別出新意地將兵馬俑列為秦王出征的兵陣圖,甲戈森森,兵車滾滾,秦始皇揮劍戰車上,為統一六國而雄視東方,一片霞光使兵陣透出漫野的殺氣,這樣表現的兵馬俑,如果兵馬俑地下有知,亦將礪戈待陣雄恃一世了。接著是灞柳飛雪,是十里長亭灑淚訣別的地方,千萬條垂柳依依惜別,每一點飄飛的楊花都寄託著古人的無限惜別情詩。長安城是一片輝煌,和古代蜿蜒三百里的阿房宮互相穿插,互相呼應,將十步一亭、五步一水的旖麗風貌再現出來。過黑河水重見白居易寫《長恨歌》的仙遊寺,那背後是白雪皚皚的太白山,巍巍秦嶺,蜿蜒著飛舞的鐵龍,往日李白感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詩句而今已成往事,而現在則是鐵龍飛舞萬重山,茶溫已過陽平關。此《秦川頌》的構思奇異,表現了歷史與現實的輝映,1990年在北京美術館展出時,因為太長,只展出了20米,當時習仲勛等領導同志以恨未全部一觀為憾。
除山水畫外,羅先生人物、動物、書法、印石的造詣也都非常深厚高遠,他的人物注重神韻,意大於形,含義無窮;他的書法,灑脫俊逸,與畫相映成趣;而他的金石功夫,布局奇峭,刀力古拙,絕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中國畫以詩書畫渾然一體,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藝術,英國倫敦皇家學院的教授給他的學生怎么也講不明白,當羅先生在倫敦舉辦個展時,教授羅保善就將學生全部帶來看羅先生的畫展,他說:“到了這兒,中國藝術怎樣偉大,歷史怎樣悠遠,表現力怎樣豐富多彩,根本就不用說了,因為他們都有雙眼,會看懂一切。”
能夠準確表述羅國士先生月季藝術特色的最簡短明確的提法,就是“羅月季”。按照古人確定這種稱謂的本意,我們讀“羅月季”時,重音在後,歸於“月季”,強調此月季與眾不同,極具個性,獨樹一幟;讀“羅”梢輕,用以界定,說明此月季為羅氏獨創。當然,硬要把重音放在“羅”字上,讀“月季”時輕音略過,也有解。不過,意思稍有區別,所強調的是人,是羅先生,後面的“月季”僅起補充說明作用,說明羅先生擅畫月季花。不管重音移前還是挪後,基本意思一樣,都說明羅先生的月季花有特色,絕不會讓人誤以為所指是自然屬性的植物月季花。在本章即將結束時,作以下兩點說明。
(一)“羅月季”之稱,對於羅先生而言,是實至名歸,恰如其分,絕非我輩為了行文方便,拾古人余唾,隨便寫出。但願“羅月季”廣為流傳,記入史冊,成為中國20世紀美術詞典中的一個條目。
(二)羅先生用畫月季的手法畫荷花、牡丹、水仙、竹菊等亦很成功,尤以荷花更具特色,其強烈的色彩對比得到過可染先生的首肯。但是,因羅月季盛名在外,掩蓋了羅作荷花、水仙、牡丹、竹菊的光芒。切望賞者在讚揚羅月季的時候,不要冷落、遺忘了它們。
畫人全為鑄魂魄
羅國士先生不是專業人物畫家,他偶涉人物畫,遵守傳統的墓本創作原則,但在造型與筆墨套用上卻展示出驚人的才華。他的減筆白描人物清新灑脫,鉤勒填彩人物風趣幽默,潑墨加彩人物渾厚凝重,形式奇特人物令人開眼。他無論用何種手法畫何種人物,刻畫的重點始終是中華民族經過千錘百鍊而生命永恆的道德精神。羅先生畫白描人物,不求下細嚴瑾,無心浪費筆墨,能節省時就節省,但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若用傳統技法畫傳統構圖,無論是吳帶當風,還是曹衣出水,甚至於梁楷式的減筆潑墨,都不大可能表現出他的頑石性格及寶玉情操。苦思期間,羅先生忽然想到頑石與寶玉本身,因而決定用畫水墨山石的筆法畫曹雪芹坐像。
為了突出,頑石之堅與寶玉之潤,他施以自家的弧面皺法,減小弧度,雜以飛白,追求鑿痕的形態與質感。由於他善於在行筆中掌握節奏和變更力度,挑出來的“鑿痕”既單獨成行,又連貫成線,有如亢奮中的雕塑揮錘敲鑿,破石前進。在石屑飛濺之時,道道刻痕蝕石而出,並成凹凸之狀。這種筆墨結構的人物儼然石雕。加上羅先生造型時故意取山聳之勢,所以使曹像堅硬挺拔、人氣磅礴,仿佛獨矗平原的人形花崗岩。因曹似石而想到賈寶玉、《石頭記》,對他的理解立刻深入一層。可以斷定,羅先生的剪影式人物在造型中吸取了陝北民間剪紙的營養,而能將其構成為佳作,則仰仗了高超的山水畫技巧和過人的概括、點化能力,外加引用皮影戲演出時的光影效應。假如羅先生不是優秀的山水畫家,又假如他對民間剪紙和影戲小甚知曉,怎能畫出《窄路相逢》《日出而作》兩幅佳構呢?
羅先生擅長行、草書,兼工正楷。時有魏書佳作問世。無論何種字型、書休,總的藝術風格是骨正氣盛,外柔內剛,嫵媚婀娜與俊健雄強相互輝映。
但羅先生並不經常作書,儘管有不少人喜歡他的書法作品,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書法勝過繪畫,登門求字者眾多,而羅先生仍不肯花更多時間寫字。他精練實際法的目的從未改變,就是用於繪畫,成為他狀物造型的重要手段。觀羅先生作畫可以看到,他握筆的姿勢,運筆的動作,跟書寫行、草極其相似,因而留下精靈、灑脫的線條。書法未聞“潑墨”一說,羅先生作畫潑墨時還能書法用筆嗎?能。我曾目睹他潑墨為樹冠.法與別人異。只見他抱吸清水,使筆毛膨脹如橄欖,再在瓷盤裡略刮幾下以瘦筆尖,改蘸墨種,就在水墨欲滴末墮之時.迅疾落筆於紙上,時而中鋒慢點,時而側峰橫移,姿勢如寫擘窠大字的一點。積點成片,樹冠生焉。這不還是書法用筆嗎?難怪他的潑墨絕少平面,總能給人以層層疊疊、明明暗暗、近近遠遠、影影綽綽的筆觸感,其綜合表現力和藝術盛染力,都優於排筆橫掃、禿筆直忤式的潑墨,後一種潑墨欠缺層次與變化。
因而可以肯定:羅先生之所以能夠建造一座自己的繪畫藝術之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精通書法的點、線變化之妙,並將其引入繪畫。
數謁趙望雲 誠拜何海霞
羅先生雖然由“芥子”啟蒙,喜水墨塗鴉,青少年時期亦畫過一些水墨畫。但真正有計畫地向水墨畫人踏步邁進,卻始於1960午。這是他“而立”之後的第一年。他未必相信宿命論,非“三十而立”不可。之所以此刻迅速起步,應當是水到渠成之事,真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能送他直上青雲的東風,便是大量的水墨畫創作。沒有一定數量的高質量作品擺在案頭,說自己如何如何能畫,誰肯相信事實勝於巧言。羅先生從那時候起,一步一印地創造著自己的“事實”。
何海霞傳授給羅國士“三招”:
其一,凡山都有性,此山不與那山同,欲畫之,先觀之,察其性情,知其氣質,將其處於不同氣象下的性與質爛熟乾心;
其二,凡山皆有骨,畫山伊始,先用簡練筆墨勾其勢,立其骨:忌筆墨濕軟,以防化骨去勢,
其三,不錄眼見,要寫心受,將感慨激動時的景、情印象畫出,方為上品。
細看羅先生的山水畫,可見何先生的“三招”確實管用。何海霞先生是張大千的弟子,不知這畫山水“三招”是否得之於張?或許是。否則,何先生之金碧山水與大千山水何其相似呢?相比之下,羅先生學何,只取其質,力避具形,學習方法略勝老師一籌。
羅先生是知恩圖報之人,別人投之以李,他則報之以桃。何先生成長於北京,遷居於西安,生活乏人照頤,羅先生不但照護有加,還常常雪中送炭,幫何先生解決生活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三年困難時期。
與石魯肝膽相照
石魯是長安畫派的旗手,羅先生崇而敬之,愛而學之,堪稱患難交。不但在正常情況下如此,就是遇到非常情況,比如,“文革”期間,石魯被“打”之後,眾人避之唯恐不及,羅先生還一如既往,表現出難能可貴的高尚情操。
另一位面對而教誨羅先生的國畫人師是李可染先生。他們相見較晚,是在羅先生大功初成、進京辦展之前的1989年初春。李可染翻著羅先生的首本畫集,到幅評論,或指出不足,或誇讚其妙,十分認真。概括起來,李可染主要肯定了羅先生畫作的三大優點。
一是構圖不一般。李可老盯著《虎丘劍池》默看許久後說:“這幅畫構圖處理得好。很多人畫虎丘把寶塔畫上,結果右上面很空,一般化。看了羅畫《唐悔》,可老有些興奮,就當代創作現狀發表感慨:“畫山水的畫花卉就伸展一些,你畫得不錯同這也有關係。”《唐梅》是花卉,可老將《唐梅》的構圖伸展歸結為羅先生是畫山水的,足見他對羅先生的山水很是欣賞。
二是水活有意境。李叫老評點羅先生的《砍柴生涯》時強調:“你的水畫得很有情趣、有意境。”評論他的《小溪人家》時又說:“畫得好,意境出來了。水畫得很活。”羅先生畫水能得到李可老讚揚,非常不易。
三是色彩對比奸。李叫老對羅先生的《太白積雪》非常讚賞,說:“你的水,樹、雪。用色巧,對比好。”看他的花卉《白荷》時,再次強調:“畫得好,黑白對比處理得好。”李可老的肯定對羅先生的藝途是相當重要的。當時,羅先生雖然已經名氣不小,但進京辦展還有投石問路的考慮。因為西安的有些畫家出於種種原因總是背後詆毀他。可老的肯定,對他堅持己長,強化個性無疑是針強心劑。京展之後。羅先生的創作激情洶湧澎湃,水墨作品大量湧出,可老肯定的優點得到長是發揮。並且有了更多的創造。如果可老活到今天,看了羅先生的新作,一定會擊節叫好,且嘆“後生可畏”。
關於羅國士藝術
羅國士的繪畫,能夠得到中國、世界眾多國家人民的高度讚美及普遍喜愛。
我想,這自然不只是因為他畫的形式、筆法、色彩美,更重要的是,其能將詩、書、情、意、潔淨的思想、高尚品德和情操也巧妙地融入到畫作之中;他七十餘年對中國畫和西畫潛心研究與探索,獨闢蹊徑,自成格局,歷史性地創造出了幾千年來中國繪畫以來、前無古人、今天獨有的“羅月季”、“羅家雪”、“羅氏弧面皴”。羅氏三創造,它不單單是對中國畫領域的偉大貢獻,因為它具有著強烈的民族藝術性,所以說它對世界繪畫藝術,同樣具有著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叉。
對於羅國士筆下的月季,先生早已越過了寫實、寫意的高台,他是在通過月季,表現各種不同性情的美女的不同風姿、不同魅力和靈魂。他筆下之雪,會讓我感覺到作者心靈的聖潔,春天看,我能感覺到一種新的生命即將誕生,夏天看,我會心淨神爽,秋天看,我會感到萬事萬物的變化,冬天看,我們會聯想到世間的人情冷暖。而他的弧面皴,卻讓我產生嚮往感。同時又不得不讓我有身臨體境感。
中西藝術是兩個源流,在歷史的長河中會互相影響和借鑑,但絕不是混合,更不能代替,現在發現有些中國畫名日中西結合、實則完全西化,名日西畫中用實則去中立西,他不是用西畫來豐富中國畫,而是代替中國畫,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趨向。
中國畫有著自己傳統的藝術價值和魅力,所以才能立於世界而神奇不敗。
羅氏三創造,給人啟迪、給人活力,讓人動情、動心、動靈魂……
羅國士和他的藝術是中國的,是中國的自然也就應該是世界的。。
同名人物
(生卒年不詳) 明德州(今德城區)人,字尚友,號嶔瞻,生而環奇,負有氣節,海內名流。明天啟七年(1627)舉於鄉;崇禎十年(1637)成進士,初知直隸固安縣。此前,由於官吏橫徵暴斂,致使固安百姓苦不堪言。羅國士到任後,按照大清律例逐一懲辦,使境內橫徵暴斂的現象,得以抑制。補河南安陽縣知縣。河南安陽系趙王藩國,“民好健訟”,他識別真偽,力為斧斷,使刁風頓息。境有駐軍,人多雜亂,發生兵變,他恩威並施,平息了叛亂,境內遂安。當時,有逆寇王捶頭、李得海等,蹂躪四省,他設謀將其擒獲。“民賴以安”。
崇禎十五年(1642),“入圍分校,披沙揀金相士於驪黃之外,取皆名士”,受到人們的稱讚。鄴城,軍民交雜,兼以土寇猖獗,羅國士令將全城戒嚴,逐一登記其籍。擒獲賊首史天祿、王自明等雖與藩府有關,也一一置以諸法。“鄴人安帖提封八十四里,陷賊及徙死者五十餘里”,多方安撫,使流離在外的鄴人,重新回到家鄉復業。邑有蝗災,親自前往捕捉,“捐廉俸,施粥糜,男婦全活者七百餘人。”擢禮部主事,旋授陝西道監察御史,巡視中城,鋤強植弱,不畏疆御。其為人“疾惡如仇,意不可石激火焱,而風過波平,不念其舊故,畏而懷之者眾矣。”
歸田後,在今城隍廟西,新興街處,營室築圃,蒔花種藥,以自適風日晴美,安享天倫之樂,年76卒於家。“聞者鹹痛惜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