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腦卒中半暗帶演變過程多模態分子影像學研究

《缺血性腦卒中半暗帶演變過程多模態分子影像學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滕皋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缺血性腦卒中半暗帶演變過程多模態分子影像學研究
  • 項目類別:重點項目
  • 項目負責人:滕皋軍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缺血半暗帶的存在是臨床有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前提,缺血半暗帶的演變與轉歸機制並未完全闡明。本項目針對纖維蛋白沉積、炎症、凋亡、血管生成、神經纖維再生抑制等在缺血半暗帶演變過程的作用,運用多模態分子影像技術,探討缺血半暗帶演變過程中各種病理過程的在體表現以及相互之間的時空關係。該項目創新點:1、首次以纖維蛋白靶點為中心,結合炎症、細胞凋亡、血管生成、神經纖維再生抑制等靶點,用先進的分子影像技術探討微循環障礙在半暗帶演變過程中的意義;2、構建多靶點分子靶向探針和多模態分子成像顯示半暗帶的微觀動態演變,並同時運用圖像融合技術巨觀展現多模態圖像之間時空關係;3、首次用EPCs早期移植的方法探討通過修復微血管內皮損傷實現延長溶栓時間窗的可行性。因此,本項目同時從微觀和巨觀在體顯示半暗帶的病理演變過程,對進一步闡明缺血性腦卒中的演變機制以及治療干預後的轉歸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臨床價值。

結題摘要

“缺血半暗帶”的存在是臨床有效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前提,但演變與轉歸機制並未完全闡明。項目圍繞卒中後和半暗帶恢復密切相關的血腦屏障演變、細胞的早期凋亡、血管新生、炎症發應等重要的生物學事件,構建一系列靶向分子影像學探針。通過PEG化氧化鐵納米顆粒對MR信號的增強作用,反應腦卒中發生後血腦屏障破壞的動態情況;通過新型特異性早期凋亡小分子探針,特異性區分早期凋亡、晚期凋亡與細胞壞死,實現了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早期凋亡的時空變化關係的動態監測;通過近紅外/磁共振靶向新生血管標誌物αvβ3特異性雙模探針,發現在急性腦卒中的恢復期,血管新生大部分發生於梗死病灶周邊區,提示卒中後血管新生、半暗帶與腦卒中愈後恢復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係。該部分工作結合多模態分子成像,將磁共振、光學等多種成像手段的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為活體、無創研究缺血半暗帶開發了可靠的工具,實現了對缺血性腦卒中發生髮展後重要病理生理學變化的動態實時監測。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通過細胞、藥物、基因等不同層面的干預方式,結合活體成像監測與病理學、分子生物學的數據,進一步探討各種治療措施對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可行性。通過標記EPCs移植到卒中小鼠, 不僅能監測幹細胞在體內的分布歸巢且證明EPCs對腦卒中後血管新生的促進作用;通過EPCs與p38抑制劑聯合套用,證實該方案有利於糖尿病腦卒中後的恢復;通過胱胺治療,證實藥物可調節BDNF/TrkB通路促進腦卒中後神經運動功能的恢復;通過尼克醯胺治療,證實其可促進腦卒中後髓鞘的恢復;通過靶向抑制EPCs中PHD2蛋白,促進EPCs對腦卒中的治療效果;通過神經血管耦合相關的影像學研究方法,對星型膠質細胞在神經血管耦合中的機制進行研究。該部分工作立足於卒中治療的研究,為實現影像指導下的卒中個體化治療提供可信的實驗數據。 本項目發表標註項目號的論文共22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項。培養碩、博士研究生11名。基於本項目的研究成果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