繭唇,中醫病名。繭唇是以口唇腫起,皮白皺裂形如蠶繭,潰爛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相當於西醫的唇癌,為口腔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 繭唇
- 相關西醫疾病: 唇癌
- 多發群體: 50歲以上男性
- 疾病分類: 外科—岩
- 發病部位: 下唇的唇紅緣部位
- 傳染性: 無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辯證論治,治療原則,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繭唇是以口唇腫起,皮白皺裂形如蠶繭,潰爛出血為主要表現的腫瘤性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相當於西醫的唇癌,為口腔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病因
本病多因心思太過,憂慮過度,心陰耗損,心火內熾,移熱於脾,鬱結於唇所致。
病機
心思太過,憂慮過度,心陰耗損,心火內熾,移熱於脾,鬱結於唇;或過食煎炒炙博,醇酒厚味,脾胃受傷,積熱釀痰,痰隨火行,留注於唇;或腎陰虧損,相火上炎,火毒蘊結於唇而致本病。
臨床診斷
臨床表現:初起時,以唇部出現可排除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損傷的無痛性腫塊或潰瘍為特徵。局部表現有3種情況:①唇部結塊如豆,逐漸增大,腫而堅硬,形如繭殼,繼而潰破;②唇部起圓形腫物,似乳頭、蕈狀突出,進一步潰爛似翻花,時流血水;③唇部潰瘍,周圍呈堤狀,底部發硬,肉似翻花。以上三者均可累及頜下而出現堅硬腫塊。
辯證論治
治療原則
本病多因心思太過,憂慮過度,心陰耗損,心火內熾,移熱於脾,鬱結於唇所致。心脾火熾證,治宜清火解毒、養陰生津;脾胃實熱證,治宜通腑泄熱、化痰解毒;相火上炎證,治宜滋陰降。
證治分類
1、心脾火熾證
證候:唇腫高突堅硬,或潰爛疼痛;伴口渴尿赤;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火解毒,養陰生津。
方藥:清涼甘露飲加減。
常用藥:犀角、銀柴胡、茵陳、石斛、枳殼、麥門冬、甘草、生地、黃芩、知母、枇杷葉。
2、脾胃實熱證
證候:口唇腫塊突起,唇口燥裂,灼熱疼痛;伴面赤口渴,便秘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通腑泄熱,化痰解毒。
方藥: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大黃、朴硝 、梔子、連翹、黃芩、甘草、薄荷、竹葉。
3、相火上炎證
證候:口唇潰爛,痛如火燎,色紫暗,時流血水;伴兩顴發紅,手足心熱;舌紅無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知母、黃柏、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
其他療法
一、外治法:不能手術治療者,可於腫塊潰爛時外敷皮癌淨,1天或隔天1次,待瘡面焦痂四周翹起,推之活動時即停藥。
二、手術治療:早期一旦確診,即應儘早手術。
轉歸預後
繭唇為口腔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預後不佳。
預防調護
1、及早治療口唇白斑、疣贅及皸裂,
2、戒菸,避免使用菸嘴、菸斗。
文獻摘要
《瘡瘍經驗全書》云:“若腫起白皮皺裂如蠶繭,故名曰繭唇也。”
《外科正宗》云:“初起如豆,漸大若蠶繭,突腫堅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