縉雲縣第二中學簡稱縉雲二中座落於縣城五雲鎮好溪之南,服務於周圍的水南、建設、三里、杜橋、洋岙、灣潭、橋頭、詹山、謝山和洋潭頭等村及各地進城務工子女的適齡學生。其前身為縉雲縣水南學校,始建於1977年,校址五雲鎮大橋南路6號,學校分設為國中部、國小部,為九年一貫制試點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縉雲縣第二中學
- 辦學定位:質量強校、特色立校
- 一訓三風:勤奮、合作、求實
- 辦學追求:求真務實
學校概況,辦學理念,學校特色,
學校概況
1978年7月高中因硬體缺乏停辦,部分高中教師調離,保留國中和國小部,仍稱水南學校。1978年至1984年,在縣體委指導下,開辦少體校(班),培養了一批運動尖子,在地區、縣運動會上頻頻奪魁。李月燕同學參加1983年省田徑運動會獲女子乙組800米第二名,朱菡在1982年地區二屆田徑賽上獲女子組800米、1500米、3000米三個第一名。1983年,學校全面開展課外科技活動,先後成立了20多個課外興趣小組。年底科技作品4項獲省級獎,20項獲地縣級獎,學校榮獲縣、地區中國小課外科技活動先進集體。1984年第二課堂科技活動被省教委評為農村國中實驗中心先進集體,《麗水日報》、《浙江教育》分別報導學校開展課外科技活動的情況。1983年1月,葉一峰三兄妺事跡傳開後,《浙江日報》、《中國少年報》、《人民日報》都作了詳細報導。共青團省委、團中央少工部派員專程來學校了解他們的優秀事跡,並授予三兄妺優秀少先隊員的光榮稱號。葉一峰同學被省教育廳評為省三好學生,並代表省少先隊出席全國少先隊工作會議,受到當時共青團中央書記胡錦濤的接見,併合影。胡錦濤同志特別為葉一峰簽名留念。1983年9月,蔣曉珺、鄭曉慧、陳蓬、蔡建貞、周哲兵、陳建珍等女同學組成灣潭學雷鋒小組,每周末到上灣潭服務孤寡盲老人田法菊,一直堅持不懈。1989年12月縣委宣傳部、團縣委、教體局聯合發出《關於向灣潭學雷鋒小組學習的決定》,指出縉雲二中灣潭學雷鋒小組是全縣繼葉一峰三兄妺之後的又一先進典型,號召全縣青少年向他們學習。
1985年3月水南學校國中、國小兩部分開,國小部分獨立為水南國小,國中部下半年招收高中2個班成為縉雲縣第二中學,一所完全中學,隸屬縣教體局直接領導,有班級16個,學生839名,教職工60名。2005年1月被省教育廳核准為省三級重點綜合高中。2011年8月,該校高中部撤併到縉雲中學仙都分校,高中大部分教師和高中全部學生撤走,保留國中部,仙都國中併入該校。2012年8月,學校成為縉雲縣五雲街道中心校和教育聯盟牽頭學校,下屬有水南國小、城北國小和縣城16所民辦幼稚園,七里國小和仙都國小屬教育聯盟學校。縉雲縣第二中學現有26個教學班,學生1086人,在職教職工115人。校園占地28682平方米,建築面積14127平方米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先進。專任教師中研究生2人,本科學歷78人,大專學歷3人,合格率達100%;中學高級教師26人,中級職稱61人。獲省市縣教壇新秀17人,學科帶頭人5人,省市縣優秀教師19人,市縣優秀班主任12人,市縣師德楷模6人,他們教學教育經驗豐富。學校先後獲得“省學鋒樹新風先進集體” 、“市級治安安全單位”、“市衛生先進集體”、“市綠色學校”、“市語言文字規範化示範學校”、“市師德師風建設達標學校”、“市級團工作先進集體”、 “縣文明單位”、 “縣文明學校”等榮譽。
辦學理念
辦學定位:“質量強校、特色立校,科研興校、制度治校”;
“促規範,創特色,提質量,爭一流”。
一訓三風:“勤奮、合作、求實、創新”的校訓;
“和諧,求實、嚴謹,創新”的校風;
“治學嚴謹,執教嚴明,言傳身教,敬業奉獻”的教風;
“立志,勤奮、善思、樂學”的學風。
辦學原則:全面育人,嚴格管理,和諧發展。
辦學追求:求真務實,敢。為人先,爭創一流
培養目標:儘可能多地培養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學習能力、一定科學文化道德素養、較強持續發展潛力、深受高一級學校歡迎的學生。
工作思路:根據上級主管部門指示精神,以“明目標、講團結、重過程、盯細節、抓落實、求突破”為工作原則,以“創建一流現代化特色學校”為契機,通過狠抓教學常規、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最佳化課堂教學、完善過程質量監控,充分發揮各處室的“參謀、調度、監督、指導、服務”的作用,實現“靜心教書、潛心育人”的良好教風和教學質量的可持續發展。
工作目標:
1.抓常規,強化教風建設;
2.促學習,發揮教學骨幹的帶頭作用
3.重研究,增強課堂實效。
4.促轉變,強化學風班風建設
5.建團隊,提高中考競爭力
6.突重心,創建平安校園
學校特色
學校紮實推進“一校一品”教學特色創建活動,傳承灣潭學雷鋒光榮傳統,立足學校實際,推出“學雷鋒”為該校特色教育,打造屬於二中的辦學亮點。學校以學雷鋒為特色教育,組建文藝小分隊,即學生婺劇文藝演出服務隊。因此,學校將婺劇進校園的藝術教育,作為學校特色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通過校園廣播站播放精品名段欣賞、黑板報宣傳婺劇文化、上婺劇課以講“故事”等形式讓學生熟悉婺劇音樂,了解婺劇的歷史、曲調和行當等知識,培養學生對婺劇的興趣愛好。並組建了教職工民族樂隊(鑼鼓班),購置上萬元的設備,配合學雷鋒婺劇文藝演出服務隊定時到福利院、灣潭、洋岙、詹山等地為孤寡老人表演。而且,學校還開展“校園婺劇名星評比”活動、“畫臉譜比賽”活動、婺劇學習心得徵文比賽和婺劇藝人座談會。同時,與縣婺劇促進會結對,邀請名師指導,邀請省婺劇團派專業人員來校作講座,精心培育新苗子及提高學生婺劇文藝演出志願隊成員的整體水平。這不僅是跟縉雲縣的“三大文化”相合,傳承、弘揚婺劇文化,培養婺劇後繼苗子。也是以生為人本,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藝術欣賞力,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力舉措。這種素質教育的形式,有校園特色,尤其是賦有新意地通過學雷鋒興趣小組傳播婺劇文化,促進了學生潛能的發展,培養了學生的意志力和頑強的學習品質,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及集體榮譽感,促進學校辦學效益和辦學質量的提高。1991年夏,文化局舉辦卡拉OK大賽,鄭佩欽同學獲唯一的特等獎。1993年,學校榮獲中小學生元旦文藝會演一等獎。1996年,元旦縣文藝匯演,舞蹈《梅娘情》獲一等獎(只取一個)。2009年,獲麗水市優秀志願服務集體榮譽稱號,麗水市優秀志願服務項目稱號。2010年榮獲麗水市首屆中國小(幼稚園)“綠谷之秋”文藝匯演,節目《鼓舞青春》獲一等獎、《踏雪尋梅》獲二等獎。2011年12月,音樂老師丁曉虹、周武玲和潘穎排演的25位婺劇學生表演的婺劇《花頭台隨想》在縣中小學生文藝匯演決賽榮獲一等獎。2013年5月,丁曉虹、潘穎和周武玲婺劇組合《拾玉蠋》榮獲市綠谷之秋文藝匯演一等獎。並相繼培養出應新征、鄭佩欽、王玲三位國家級演員,藝苑之花已經初步綻放。
學校在圍繞辦學理念和學校特色不斷改善管理隊伍結構,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方面做了努力,學校的管理機制和效能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要求在不斷縮短差距。幹部隊伍在管理中有一定的開拓進取精神,並努力跟進學校發展目標。堅持“以德育人,和諧發展”,堅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結合,求真務實、精細管理,以“學生嚮往,教師幸福,社會滿意”為辦學追求;堅持以生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師為本,構建整體最佳化育人系統,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和師生的和諧發展。在現代教育核心價值觀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立足校情,挖掘潛力,找準突破口,以確立科學、立體、健康的育人模式為核心,以構建適合該校的特色課程體系與校園文化為兩翼,以建設一專多能型教師團隊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實現內涵發展,重視科研,規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力爭各項事業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