緹·奧布萊特

緹·奧布萊特

緹·奧布萊特1985年出生在貝爾格勒,南斯拉夫內戰爆發後,她隨家人輾轉搬到賽普勒斯和埃及的開羅,1997年移民美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緹·奧布萊特
  • 出生地:貝爾格勒
  • 出生日期:1985年
  • 職業:作家
  • 主要成就:橘子獎
  • 代表作品:《虎妻》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虎妻》是緹·奧布萊特的首部小說,橘子獎在挑選優秀作品方面的水準搖擺不定,

人物生平

十二歲的她隨母親移民美國。奧布萊特中學時跳了兩級,十六歲就高中畢業,被譽為天才少女。從南加州大學畢業後,她進入康奈爾大學的創意寫作班,2009年獲藝術碩士學位(MFA)。

個人作品

《虎妻》是緹·奧布萊特的首部小說

在因戰火而四分五裂的巴爾幹半島,神秘外出、途中病發去世的外祖父、一個永遠不會死的男人、一頭在轟炸中逃出動物園誤闖偏遠村莊的老虎,女主人公娜塔利婭(Natalia)一邊追尋外祖父的死亡之謎,一邊回憶自己過往與外祖父相處的點滴以及外祖父童年一段不凡的經歷。
多條故事線索的交織、敘述視角的轉換、以及神話與寫實的結合,無不顯示出《虎妻》的龐大格局和宏偉氣勢。但遺憾的是,雖然奧布萊特有著非常紮實的描寫功力,雖然她的才華得到多位前輩作家的讚譽,雖然《虎妻》里不時閃現精彩的片段或情節,但在建構一部如此磅礴的傳奇長篇時,年輕的奧布萊特仍缺乏控制力,就像加拿大作家麥可·翁達傑說的,“小說是一個大口袋,裡面可以放釘子、蘆筍及其他一切。它可以容納任何東西,只要你找到某種方式把它們架構起來。”《虎妻》雖然有了“釘子、蘆筍”等豐富奇特、引人入勝的內容,但作者沒有找到真正把它們組合起來的方式,各條線索間的聯繫薄弱生硬,像一盤雜燴,缺乏內在更綿密精巧的凝聚力。

橘子獎在挑選優秀作品方面的水準搖擺不定

對於緹·奧布萊特的《虎妻》獲得橘子獎,在眾多興奮的驚呼與讚美聲中,也有冷靜的書評人指出,綜合曆年的獲獎作品來看,橘子獎在挑選優秀作品方面的水準搖擺不定。
誠然,作為英國三大重要文學獎之一的橘子獎(其餘兩個是布克獎與科斯塔圖書獎),我們期待讀到像瑪麗蓮·羅賓森的《家》、扎迪·史密斯的《論美》這樣更具說服力的獲獎作品,但另一方面,文學作品雖有優劣之分,卻不像百米賽跑有0.1秒的勝敗之別。因此,文學獎的意義決不是也不可能是充當文學的裁判。如創立於1996年的橘子獎,其初衷是針對1991年布克獎短名單里清一色男作家的一個反擊,旨在為時常被重大文學獎所忽略的女性作家爭取更多關注。在歐美文壇,很多新興的文學獎都有類似的初衷,藉助獎項效應,使遭受冷遇、被市場邊緣化的文學類別或作品走入主流大眾的視線,如為鼓勵短篇創作而設立的故事獎(TheStoryPrize),由Amazon贊助的推動非英語文學譯介的最佳翻譯圖書獎。
鑒於文學獎的宣傳效應大於評獎本身,歐美各大主要文學獎從入選作品起便開始吸引媒體的注意,從包含幾十本候選作品的長名單到若干進入最後決選的短名單,而在短名單出爐與最後獲獎結果揭曉之間的那段空隙,以近年來英語出版界聲勢逐漸蓋過普利茲獎和美國國家圖書獎的布克獎為例,英國《衛報》的書評版不僅逐一介紹評論短名單里的每部作品,採訪入圍作家,刊登長篇訪談,而且在評獎前組織各類讀者投票。雖然最終決定獲獎作品的是專門的評審委員會,但在媒體的呼應配合下,整個評獎過程可謂好不熱鬧,無形中刺激了讀者對入圍作品的興趣,帶動了圖書銷量。對關心圖書的人而言,在沒有統一標準的創作世界裡,透過文學獎存在局限或偏差的稜鏡,與其盯著光環下的一枝獨秀,不如放眼光環內外的如林佳作,這樣也許更契合文學獎本身的宗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