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潭河

練潭河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清代為桐城四大名鎮之一,現屬桐城市雙港鎮練潭村。河灣有一巨石,奇偉崢嶸,形如臥龍昂首,名龍頭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盪,形成深潭,澄淨如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練潭
  • 外號:清代為桐城四大名鎮之一
歷史,地理,景點,練潭秋月,練潭老街,

歷史

位於安慶與桐城交界處的練潭河是菜子湖的主幹流水系,上通青草塥、三灣河,下為柏子湖,東過武廟嘴入於菜子湖。練潭驛在古代是皖城通往京城的古官道上的要津。是歷代兵家在皖必爭之地。三國時代的呂蒙城即建在此不遠處,朱元璋、湘軍、太平軍、清末新軍起義,各路大軍無不在此南下北上。
練潭河
從地理上看古代皖城與桐城間的車馬道最便捷的就是經過練潭驛,練潭河以西的上游地區至少有兩條以上的大河把皖桐兩境分隔開來,一條是發源於潛山官莊鎮的大沙河,它流經青草鎮又分為幾支河道向東南奔去最終在練潭附近匯入練潭河主河道。另一條河道為發源於懷寧縣境的高河,它經過今天的三鴉寺大湖流入練潭河。練潭河以東是廣闊的菜子湖水域和樅陽長河。
自皖城到桐城過練潭河不僅是距離最短而且只需過兩個渡口即達桐城,一練潭渡,二新安渡。而走高河至少要過四條以上的大河,在古代練潭驛自然成為皖桐乃至皖京的門戶要津。
練潭驛處在水路與旱路的交匯點,在近現代以前這裡商賈雲集,商業繁榮。高河大米,桐境大米,潛山竹木山貨經練潭河至樅陽入長江銷往各地。今天的練潭河水運銷聲匿跡,河流改道,繁華不在。近代的合安公路建設讓古老的練潭驛街市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

地理

練潭河

景點

練潭秋月

練潭位於菜子湖西畔,清代為桐城四大名鎮之一,屬桐城西鄉。河灣有一巨石,奇偉崢嶸,形如臥龍昂首,名龍頭石,因突入河心,由是河水回漩激盪,形成深潭,澄淨如練。每當秋月在天,夜空如洗,水光月色,銀海浮華。因名“練潭秋月”。
古人贊“練潭秋月”
明·許浩
冰輪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間好共看。
練潭河
猶似驪珠見波底,料應驚起老龍蟠。
清·張驊
一輪無際不堪賞,況是平湖露白時。
易得清光涵野墅,難移幽興到皋比。
砧聲斷續風來靜,帆影參差客睡遲。
莫道武昌秋色好,疏狂還與此中宜。
當你在月亮還末出來之前泛舟菜子湖中靜觀月亮的升起,卻是別樣的享受。月亮升起前小龍山頭慢慢變得越來越淨明,當山頂的天空出現紅暈時月亮便要出來了,起先是在群星的簇擁下羞答答探出頭來,再就靜靜地升上絳紫色的天空, 細細的、彎彎的如少女的眉;又仿佛是淡淡心事,可以握在手中的期盼,一點點的長大,一點點豐滿。此時再看菜子湖的水面更加顯得阿羅多姿。當皓月當空時,看湖裡月影重重,水面波光粼粼;再從湖心眺望小龍山,只見小龍山如黛,又如鏡中芙蓉,盤裡青螺,便悠然記起:“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君山”的詩句來。
坐在舟上眺望月色下的練潭古鎮,只見古鎮尤如一條巨龍靜臥式在大龍山腳下菜子湖畔,與山與湖在月光下形成了絕妙的景致,給你恬靜、朦朧、神奇、奧秘的感覺,讓你陶醉在夢幻般的滿足中。街道上燈火通明,倒映在湖水與灑在湖面的月輝相映相揉,如同揉碎了萬頃金銀似的,在眼前跳金盪銀。街上唱戲的鑼鼓和孩童的嬉笑聲穿透了月光,在靜靜的湖面迴蕩,是那么的悅耳。忍不住我棄舟上岸步入用青石板鋪墊的街道上,月色中老街依然保持著一貫的繁華,街上人來人往,街東頭的戲台上正在唱著黃梅戲〈天仙配〉,老人們便聽便和著樂曲跟唱;街中間的小吃店的閣樓上人們在便喝酒便依窗眺月;街東面的廣場上孩子們在月色下玩著捉迷藏的遊戲。站在長約三華里的街道中間抬頭不見月亮,而只見一縷縷的月光從房頂上斜射下來,和燈光的相互交織映射到街面,使光滑的青石板也放著淡淡的綠光,顯得那么的和諧與寧靜。
古時候在街的對面山上有一座用於觀月的“秋月亭”,不知何時毀於一旦,甚是可惜。不過即使沒了那“秋月亭”,你也可以照樣在月夜輕步上到山頂去賞月,站在山頂環顧四周,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頓感心曠神怡。只見遠處的菜子湖水波粼粼,大小龍山和大橫山如黛在月色中靜睡,山腳下的村莊只有偶爾閃爍的燈光依稀可見,山林中的蟬鳴聲、村莊裡的狗叫聲、田野中的蛙唱聲、湖水擊打堤岸的聲音------各種聲音在月色下此起彼伏,猶如在共彈一首催人入睡的小夜曲,讓人近乎陶醉,悠悠然步入一片繾綣的寧謐,也就十分樂意置身在這安寧的月夜,沒有孤獨只有安寧,忘卻寒冷只覺愜意。

練潭老街

練潭老街位於雙港鎮練潭村,據稱因明代學者在此遊歷而寫下“春山出孤月,寒潭淨於練”的詩句而得名。練潭在元明清時代是桐城東南名鎮,水陸交通方便,練潭河、菜子湖與長江相通,使練潭呈現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舟楫往來、商賈雲集的繁榮景象,成為區域性的商業集散地,老街因而成。
練潭河
在明成化以前.練潭只是一個驛站.以前老街上供銷社就是驛站.街後有一塘叫馬飲塘.是馬喝飲水的地方.練潭街是袁氏第七代祖上兵部侍郎袁宏在明成化年間從楓樹窯遷來的.並在現在糧站處.建貨運碼頭和袁家祠堂.袁宏在滿蒙平野正使時回家在張壕創辦一所學校.明文學家齊之鵉就是他學生.後來袁宏把自己的三女兒許配給齊之鵉.袁宏用當地地名對了許多經典的對子.如.鴨子湖裡湖鴨子.龍頭石上石龍頭.秋月亭中觀秋月.花朝嶺上耍花朝.離別紅土墈.相逢白玉階.等等.練潭一名是明代詩人王守仁一句寒潭淨於練得名.袁宏死後葬於練潭街通往謝家咀頭路上張壕左邊.希望每一個練潭人記住有一人袁宏。
始祖方二公自豫章(今江西),經鄱陽遷皖,方二公之子受一公遷至練潭,後裔在此建立宗祠,名曰:仁風堂。袁宏公,桐練一帶袁氏七世祖,明成化年間甲午科進士,累任至太僕寺少卿。座落在現練潭糧站處的袁氏祠堂始建於乾隆,後由我四曾祖父文卿公(民國初時湖南副總督,陸軍少將)復修重建,祠宇落成後,民國臨時總統曹昆贈送刻有“光大仁風”四大金字的紅匾,當時諸多達官顯貴,社會名流紛紛來賀。更為珍貴的是宗祠中敬奉著朝廷御賜的半幅鸞駕,有了此半幅鸞駕,袁氏家族可鳴鑼十三響開道(百姓只能鳴鑼五響,故有:“民打五開鑼”之說)可惜的是這半幅有百餘公斤重的錫制鸞駕,後來被練鎮劇團變賣購置服裝道具之用。
昔時的練潭,因有水陸交通,環境優特,所以各地商賈雲集。河面上,漁舟商船往來其間,十分繁華,在古鎮和袁家祠堂門前添增了一道靚麗的景色。故而先祖袁宏公稱頌練河潮水季節百舸竟發的情景為:日有千人作揖,夜有萬盞明燈。
隨著時代的發展,公路、鐵路取代了水路和驛道,昔日繁華的練潭也漸漸清冷了。如今的練潭只是一個村的編制。
練潭老了,老街老了。然而練潭、老街仍鮮活在歷史的書里,它們以寬大的胸懷承受著歷史的沉浮,承受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種變化讓故鄉人的記憶更加豐富多彩。
例如:中國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於1945年春天在練潭老街張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參演的劇目是《二龍山》。雖然她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佘素貞的丫環,但卻是她黃梅戲舞台表演的起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