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運行是我國部分經濟學工作者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運行基本特徵的概括。它的基本含義是:在現階段社會主義條件下,為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經濟資源,以滿足社會成員的各類需要,而形成的需求超前增長並受到資源約束的經濟運行,它是我國實現經濟運行的總體狀態或常態。它有三大特徵:1.經濟運行中的社會總需求始終大於總供給;2.總需求超前增長條件下的結構失衡;3.社會資源配置過程中巨觀層資的緊配置和微觀層次的資源滯存並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緊運行
- 出處:《軟科學大辭典》
緊運行的內在機理:短線制導是其出發點。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總存在著一些短線。這些短線既可以是產品,又可以是部門。在市場經濟中,短線產品或勞務會靠漲價達到供求平衡。在我國的經濟中,則難以單靠漲價抑制對短線產品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本身往往是先於價格形成而存在。短線的集合和運動構成短缺。短缺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拉動價格;它往往成為投資和技術創新的導向;它又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的落腳點。短缺的緩解主要靠吸納,吸納就是需求的直接擴張,通過吸納可以增大投入要素,從而增加供給,而供給的增加卻隨資源的有效配置度的不同而不同。通過吸納,短缺從結構到總量得以緩解,從而使受短線制約的經濟也得到發展。但吸納一旦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會引起強烈的社會摩擦,從而導致社會問題。短缺經過複雜的傳導,整個經濟趨於一種特殊的均衡。吸納、傳導和均衡過程都是不對稱的,並且是由需求擴張帶動的,而由此形成的有效供給則明顯不足,所以短缺的平衡並不是短缺的完全消失,而是短缺常態的恢復,即新的一輪短線制導的開始。
緊運行的社會成因:一方面,緊運行是由我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歷史特徵決定的,它是初級階段社會生產方式運動規律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在解放人民民眾的需求方面是任何私有制社會所無法比擬的,但在需求的抑制方面力量要弱得多,從而形成了解放需求與促進供給的不對稱狀況。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滿足需求和增加供給之間由於缺乏高生產力水平和社會化聯繫的基礎,二者難以協調,這就是需求可能超前或滯後的物質和社會條件。雖然在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上都可能建立公有制,但在發展階段越低,公有制及其具體形式的發展和完善的任務就越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還未達到其自身高度發展的時期,社會性供求平衡機制,各經濟主體在生產消費方面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也就不可能十分健全,這使社會釋放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稱性越發嚴重。需求釋放的盲目性越強,有效供給同步增長的摩擦和困難越大,從而使社會總需求超前增長難以抑制。另一方面,緊運行還決定於現階段社會生產力基礎,這個生產力基礎不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絕對發展水平,而是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相對水平。處於不發達狀態下的我國經濟,象其他一切開發中國家以及後起的經濟大國一樣,經濟發展帶來“趕超經濟”的基本特徵。在建國初期,我國處於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封鎖和人口多、底子薄的困難之中,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要發展,就造成了投資需求和隨之而來的消費需求始終保持在最大限度上的格局,從而導致社會總需求的規模超過社會總供給的規模。與此同時,由於制約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幾乎都是空白,在這個基礎上,無法在短期內利用市場機制集中全國資源大幅度增加供給,只能採取大傾斜產業政策,即通過國家集中資源和投資,以填補空白,奠定基礎。因而來不及也不可能在巨觀範圍內通過價格機制的緩慢平衡功能,將總量需求超前而形成的短缺轉變成需求約束。即使是改革以來,我國制定的在本世紀末使我國經濟達到小康水平,並在下個世紀前半葉接近中等發達程度的戰略,仍標誌著我國並未跨過趕超階段。
關於“緊運行”的基本判斷,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研究》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它已日益受到經濟學界、有關領導部門及國內外專家的重視和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