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針泥刺法,是指綿里有針,泥中有刺。比喻在一般的描寫之中,包含有尖銳的批評,即寓褒貶於平直的藝術描寫之中的寫作方法。 基本介紹 中文名:綿針泥刺法釋義:綿里有針,泥中有刺 例如,施耐庵的《水滸傳》第35回,宋江因殺了閻婆惜,被“脊杖二十”,“刺配江州牢城”,路經梁山泊下,被劉唐探知,山寨便派吳用、花榮帶人迎接,作者這樣寫道:只見吳用、花榮兩騎馬在前,後面數十騎馬跟著,飛到面前。下馬敘禮畢,花榮便道:“如何不與兄長開了枷?”宋江道:“賢弟,是什麼話!此是國家法度,如何敢擅動!”金聖歎夾批說,“花榮真”,“宋江假”。勉強上山後,梁山好漢“三回五次留得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教去了枷也不肯除,只和兩個公人同起同坐”。金聖歎認為這樣寫,貌似客觀,實寓褒貶,對宋江的虛偽奸詐是個批判。這是很典型的綿針泥刺法的例子。